创造·半个世纪的艺术追求 著名画家赵先闻谈艺录


文/董锋磊
来源:滨州日报      时间:2018-03-21

从素描、速写,到水粉、拓彩;从油画、插图,到中国花鸟画,他的拓展领域和创作风格随着时代的变化不断进行着尝试和创新,其丰富的创作历程是其艺术生涯最宝贵的人生财富。

他每年走出滨州参加20余场书画学术活动,最多的一次十天内走过四省一市而乐此不疲。用他的话说:走出去,外面的世界很美好。

近日,记者采访了刚从广东参加完画展回到滨州的著名画家赵先闻先生。

花好月圆136x68,17年纸软片,1oooo元,展示.jpg

花好月圆136x68

滨州网记者:您好,赵老师。我们知道您刚从广东参加完画展的开幕式回到滨州,像这样的活动您每年也得参加20余场,请您介绍一下“走出去”的意义和给书画界建议。

赵先闻:您好,走出去,外面的世界很美好。特别是地市级以下的画家必须走出去,因为走出去后能看到外面的世界,得到新的信息、得到当下画坛的新理念、新动向,会给你带来新的启发。这是走出去一个必要性。其次,走出去能结交一批新朋友,结交一些很有成就的画家,就相当于又进入一个更大的学术圈。

同时,走出去能够让文化策展人、媒体能够注意到你、关注你、提携你、推广你。艺术单独靠自己是不行的,得需要策展人、媒体的推介,你一旦进入他们的视线,那就有更多的机会。近两年,我参加的几十次的活动并不是我找的他们,而是他们找的我。这样越走路越宽、越走档次越高、越走越有方向感。走出这个地域文化,会进入更高境界。我记得我担任美协主席时发表过一篇文章,现在我还保留着,题目叫“走出地方名人这个土围子”,当时媒体用土围子来形容闭关自守。想要有成就,必须走出地方名人这个土围子。

为什么要走出去,能不能走出去,它需要具备几个条件:一是不满足在本土的社会地位,不满足在周围这块土地的名气,一定摒弃地方名人这种理念。二是走出去必须要有永不停步的探索精神,只有不断的创新、探求才有走出去的动力。三是走出去需要胸怀。古人讲“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师造化”就是“师自然”需要画家走过更多地方,看看外地山色、景观,那些自然面貌。去年我随省政协采风团去内蒙写生,看了很多内蒙很多景观、树木,这些景色确实和你想的不一样,走出去就把眼界开阔了,胸怀也就开阔了。

走出去还需要放下包袱,淡化所谓的“领军人物”和著名画家光环,你就是一个画画的。走出去才发现,我们周围环境太小了,有一定的局限性。走出去有一个永远追求的动力,那就是不满足当地的名气,当地方名人不值得骄傲。走出去就和外界有一个接触、交流,认识到我们现在的环境,就能看到自己哪里做的不够好,迫使你进步。所以说走出去是一个让人进步的途径,走出去的过程能学到很多知识。

当然,走出去更需要实力,必须要有严谨的、个性显明的艺术风格和面貌,这样才能引起人们对你的关注,不能一味模仿别人。所以说,走出去要有走出去的意念和走出去的实力,这两个是走出去的必要条件。

 滨州网记者:您如何看待艺术 ?

 赵先闻:画家为什么画画?艺术到底是什么?是挣钱的工具?是成名的阶梯?我这些年静下来考虑这些问题,发现艺术创作是生命的旅行、是生命的轨迹、生命的追求。艺术和生命联系在一起,和名利没关系。

前几天山东电视台给我做了个专题,题目叫“若荷人生 卓然气象”,我把自己比作一个像荷花一样的人,我这一生中追求若荷精神:纯真、淡然。只有把自己生命化进去,画才能画好。如果画画只想着名利,画永远画不好。第一,不能一味的迎合市场,不能迎合世俗。画画是灵魂的展示,不能一味的迎合市场,一味迎合永远走不远,也不可能跟得上。第二,不能一头钻进传统套路而不能自拔,我看到很多画家都在一味的模仿某个名人、古人,画出来都一个模样。个别画家从来不体验生活,也不去写生,画的画来回就是那几朵花、几座山。名利是条绳索,很多人用绳子把自己捆在一起,就是完全被名利、世俗五花大绑。我认为艺术必须解绑,放下这些,艺术才能走的更远。

艺术就是感觉的追求,有人问我在画什么?我说画的是感觉,找到感觉是一种很舒服的事。最近我的画变化很大,因为我不断在找感觉,有时候找到感觉了,很舒服。比如颜色和墨的关系、虚实关系。所以说,艺术是一种追求。艺术不是名利场,不是赚钱的工具。

台湾国画大师刘国松给了我很大的影响,他激励我对新的技法、新的形式的探索。美术圈有个通常的说法:先求好后求异,而刘国松先生则反其道说“先求异,后求好”。刘先生的这个说法给了我很大的启发。我没有经过太多套路的训练,这是我的弱点,恰恰也是我的优势,因为套路没有束缚住我,所以我开始求我自己的东西,在这个过程中,我吸收传统的营养。但是一切都是我的参照系,西方的、名家的都是为我所用,都不是我追求的目标,都是我的一个参考。我自己才是我自己,其他的都是参考,这样才有一个坚定的理念支持你往前走。

创新是中华民族的灵魂,创新是华夏文化的主旋律。传统再好,它只能是借鉴、模仿,只是过程,最终必须有时代和自己的面貌。文化创新、艺术创新是当代艺术发展的大趋势,艺术家要与这大趋势相向而行,创新应当成为艺术创作的方向选择。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报告中提到了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文化传承就是要把传统文化创造性的转化下来,绝对不是生搬硬套,因为传统文化里也有封建糟粕,所以继承传统文化就是要创造性转化,转化后还要创新性发展。时代面貌、个人风格永远是学画者求索的方向。从素描、速写,到水粉、拓彩;从油画、插图,到中国花鸟,伴随着新中国艺术发展的变化过程,我的创作风格也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进行着尝试和创新。这是半个世纪以来我的艺术追求。

大利,18ox9o甲午年,纸软片20000元销售.jpg

《大利》180x90cm

滨州网记者:艺术来自生活,以您的生活经历为例,谈一下艺术与生活关系。

赵先闻:提到艺术家与生活的关系,我认为艺术家一定要热爱生活,到生活中去发现美,和生活融在一起,画画才有意义。画家一定要写生,走到自然中去,去描绘、搜集这些素材。没有生活的磨练,绝对成不了大师。任何一个大家创作都是和生活联系在一起。

一个真正从事艺术创作的大家,应该始终坚持艺术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坚持弘扬民族的美德,把自己的作品同时代、社会相结合,充分体现人民至上的历史使命感。我是和共和国同龄的画家,这个年代的画家是很少的,我的经历正好和共和国每一个历史时期的转折相吻合的,应该说,这些历史的印记一直在影响着我的创作,每一个时期的创作都和这个时代的变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三十多年前,我参加地区工作组下乡包村,和农民打成一片,自己也借此积累了很多反映农民的题材。结婚后,我在工厂里住了八年,接触了许许多多的工人,他们的生活也深深地打动了我。时至今日,我依然对农民和工人充满着深厚的感情。艺术家就是要时刻和人民在一起,要反映人民的生活,和人民在一起才能体现自己的艺术价值。

此外,作为艺术家要有好的心态,淡然、淡定、淡静的心态,一种简单、平常心、凡心。心态是一个画家能否健康发展的前提条件。心态和画画有很大的关系,心不静画不出好画。追求要简单,不要一味追求浮华的东西。对我来说,每天简单画几张画,简单吃三顿饭,有几个好朋友聊聊天就挺好。

我认为还有一点,那就是艺术家一定要有一个对社会的感恩之心,这点我很有感触。如果认为自己很伟大,自己很有地位,看问题总是居高临下,那就又把自己束缚住了。实际上一个人的成功、成长离不开社会的方方面面的营养,所以说要学会感恩。我从来不认为自己有多优秀,比别人多有优势。我的这些成就都是别人帮我做成的,我感谢这个社会、感恩社会。我在滨州五十年,我从聊城老家来到滨州,没有同学,没有朋友,没有背景,能干成这几件事,应该感谢地域文化对我的营养,滨州人很包容。我认为只有感恩之后才不会斤斤计较,感恩后才不会争名逐利,感恩后才能和社会融洽在一起。感恩不一定是感恩大人物,有时候小人物也要感恩,不管比你大、比你小、比你强、比你弱,都是平等的。不仅是人,有时候动物植物、花花草草都要感恩。所以说,面对所有人、面对世界、面对自然都要有感恩之心,只有感恩之心,才能感到世界的温暖,世界的美好。人要学会对自己内心的醒悟,学会修身养性。外在修行为,内在修心灵,像荷花一样纯洁、纯真、真实。

滨州网记者:您是滨州书画界的前辈,也十分关注青年画家成长,请您谈一下对青年画家成长建议。

赵先闻:其实无论对于老画家还是青年画家。心态要端正。要有一个平常心,放下名利心,保持一个平常心。要贴近生活,体验生活。在生活中磨练自己意志,在生活中发现美,在生活中寻找创作灵感。别走进“套路”,别走进模式里去。一旦进去,就出不来,有可能毁掉一生。任何前辈、大师的成就都是你的参考,不是你的终极目的,相信自己。年轻人要去掉浮躁心,把心静下来,不要急于拜师。记得画家韩羽说过:“求学不拜师,读帖不临帖”,就很有道理。要有明确的个性发展,找到自己发展方向,不要随波逐流。一个画家独具自己的个性,才能凸显价值,因为作品不一样才有价值,不一样的价值体现在个性上。“不在于你画什么,而在于你怎么画。”不要别人喜欢什么就画什么,什么都画那就是迎合市场,迎合世俗的偏见。年轻人要加强学习,多读书。看看做人做事的至理名言,先把人做好,人品画品皆为上品者为上品,要有好的品行、道德。要强调自己的价值。画家要用自己的语言说世界万象。只有当你把自然界的景观等用自己的语言和符号表达出来,形成你自己的非常完美的成熟的风格,那你就离真正的画家不远了。

年轻人所处的当下发展环境是好的。但是年轻人要警惕,随着收藏者的冷静,书画界面临洗牌,没有个性的、没有实力的、没有学术理念的肯定要被淘汰。不要随波逐流,这样才能站得住。艺术家地位不是自己定的,是社会选择的,你不符合社会规律就是要被淘汰的。

我想说一句话,青年画家切勿过早“恋上”新文人画,寥寥几笔没有准确的造型,甚至画成了漫画,越画越简单,越画越没结构,到最后画不了大画,搞不了创作,这对年轻人来讲是条危险之路。至于年纪大的画家另当别论。

目前,中国书画界的有些现象不是很健康,有很多弊端。画坛存在“三气”。行帮气,是中国旧社会码头上的现象,为了自己的利益抱团取暖。这样就产生了很多小帮派,做事不好统一。江湖气,是和行帮气连在一起的,缺乏对学术追求,追求社会的浮华,互相吹捧。铜臭气,没有利益不干事,追求作品价位。这三气弥漫在全国书画界。所以青年画家在这种环境中要洁身自好,保持个人思想纯洁,做一个老老实实的画家。

滨州网记者:赵老师,我们知道您近年来做了很多推动滨州本土文化发展的工作,对推介滨州文化、宣传滨州形象起了重要的促进作用。您对滨州本土文化发展有哪些建议?

赵先闻:本土文化的宣扬是个大工程,需要政府、画家、社会一起联动的工程。

实践、研究和提升本土文化是本土艺术家的责任,一方水土养一方书画家,本土艺术家要变现这片土地上的美好,反映这片土地生活。很遗憾的是,本土艺术家有些被套路所局限,风花雪月、梅兰竹菊、画黄山、泰山。但是很少把本土文化的东西反映出来的。这是我们的一大缺陷,不足。同时这也反映了承担这个责任的组织和单位工作的不足。所以本土艺术家和相关机构要意识到弘扬本土文化的责任。

大家看到每年搞那么多展览,没有几个反映本土文化的。弘扬本土文化对于我们来讲是个弱项。我们当地的政府部门也应该为弘扬本土文化做一些工作,鼓励提倡、奖励反映本土文化的作品,挖掘这方面题材。对于这种反映本土文化的行为要给予政策上鼓励和支持。记得山东省美协20年前搞过一次展览,名称叫“山东风土人情进京展”,参展作品都是反映山东风土人情的作品,当时我的一幅黄河口的题材作品参加了展览,展览在全国引起很大反响,也培育了一批能创作反映本土文化的艺术家。

近日,由山东省委宣传部、山东省文化厅、山东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办,山东画院、山东省美术家协会承办,山东省中国画学会协办的“新时代新征程—齐鲁画风·山东中国画大展”在北京中国国家画院美术馆隆重开幕。本次画展是一个集研究性、回顾性、学术性、文献性为一体的中国画大展。展出自1949年至2017年各时期具有代表性山东画家的优秀作品120件,是对山东中国画发展历程的梳理与回顾,是“推动形成齐鲁画派”文化工程五年来的成果展示,呈现了具有齐鲁画风山东中国画画家的整体阵容。

目前,滨州本土文化没有形成当地创作特色。据我了解,东营有个湿地画派,专门创作以黄河口湿地为题材的作品,他们有专门的创作队伍,而且政府每年还奖励。而滨州没有这样的一支队伍,建议政府组织一个反映滨州本土文化的平台,鼓励画家创作本土题材作品并给以支持。    

滨州网记者:您是共和国的同龄人,与新中国同生,同新中国共长,无疑是新中国艺术发展最直接的见证者。即将迎来您从艺50周年,您谈一下未来在艺术发展计划。

赵先闻:我在滨州五十年,在担任文化馆长、美协主席和画院院长期间策划过上百个展览。五十年来,没有正式搞过个人展览。到2019年,也就是建国70周年,是我从艺50周年,我想搞一个汇报展,把我这几十年中所画的作品,包括素描、水粉画、人物画、写生作品,包括我近期的花鸟画一起做一个汇报。我想,当汇报展开幕的时候,我能够这样说:我这五十年没有虚度,还对得起培育我们成长的这片土地和支持我多年的朋友们。我就满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