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晓峰丨我的艺术观(一):广融性


文/卢晓峰
来源:卢晓峰LuXiaofeng      时间:2019-07-13

 前言 

画家的长处在于能将对现实生活的体验以及自己的体会和想法通过手中的笔,笔下的纸深入的表现出来。艺术观是一个比较大的概念,它包括绘画、音乐、舞蹈、电影等等,各种各样新鲜涌现出来的艺术形式,涵盖面相对较广。卢晓峰教授在日常的绘画生活中,反思自己的绘画经验、艺术观,将相对碎片化的绘画语言与观念体系系统化的呈现出来,接下来,卢晓峰官方微信公众号会从广融性、繁复性、深延性和创造性四个方面为大家分享卢晓峰教授对自己艺术观的脉络整理。

ARTIST • LU  XIAOFENG

 我的艺术观(一):广融性 

在古代,由于交通以及通讯工具的极度落后,导致古人获得信息极其困难,获得的信息量极其稀少。我们纵观整个中国古代发展史,会发现是一个比较平缓的进程,很少会出现断崖式或者跳跃式的发展,或许也正是这个原因。

现如今,我们生活在一个高速发展的社会,被各种信息所包围,这给我们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方面,这种更加便捷的信息获取方式促使我们的知识面更广,眼界更开阔。但是另一方面,过多的信息也会干扰我们的创作思路按照相对稳定、相对清晰的创作途径前行。

1.jpg

小破孩出埃及  125x316cm  2017年

在这里我所提出的“广融性”,包含了两个层面的意义。一方面是绘画中经常会提到的包容性。另一方面是对绘画工作者具体的要求,即如何把海量的信息融进自己的艺术创作中,我觉得这一点是特别重要的。

下面我们就分别讲一下两个层面的问题。

首先绘画一定要有包容性,涵盖的范围要广。在如今这个海量信息的时代,它可以包含各种艺术形式,甚至是非艺术的形式。艺术来源于生活,生活里很多的经历、体会、感受,都可能会给我们的艺术创作提供灵感。

古人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是非常有道理的,读书可以明理,继承前人优秀的智慧,了解社会发展的规律。行路可以提供给我们很多鲜活、生动的实例,我们可以到更远、更广的,甚至于书本上没有涉及到的领域去亲身探索、感知。“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对于艺术创作既是理论上的规律性认识,也是实践上的认知。这两个方面相辅相成,可以给我们的艺术创作提供极大的借鉴性。

2.jpg

魔术师  215X90cm  2016年 

当我们带着善于发现的眼睛和预期的心态去看待艺术的时候,会有很大的收获。拿我们传统的绘画艺术来说,在山水、花鸟、人物这三大艺术门类里,我是从事人物绘画的,那怎么将山水画的观念、技法融入到人物创作或是人物表现中是值得考虑的。 

3.jpg

优雅  241x150cm   2017年

这时候我们就需要思考越来越多的问题,要怎样去发展,怎样具体的去借鉴。因为中国传统人物画的发展相对于山水和花鸟画来说相对单一,甚至是相对单薄。到了唐宋时期,中国人物画达到了一个顶峰,之后就开始走了下坡路。人物画的艺术发展没有特别大的迈进空间,基本上是在原来的基础上做一些小修小补。当然也有一些改进,但是跨度相对要小。像到了徐悲鸿、蒋兆和包括岭南画派早期的高奇峰、高剑父,刘文西开创的黄土画派,以及新浙派的这批人,他们给人物画带来了一种新的发展可能,如果我们追根溯源的话,会发现他们都是对西方古典艺术进行借鉴之后才做出的改变。这个时候,我们就有必要沿着这条路继续往上追溯,追溯到他们借鉴的体系中去 。

4.jpg

药  545X215cm  2016年

通过对中西方美术史全面的梳理和熟悉我们可以发现,不同体系之间虽然在材料的制作方法、操作步骤等方面存在着差异性,但是在抛掉简单的工具和技术层面的区别后,大的绘画理念上是相同的。有一次看伦勃朗的一张很小的草图,它虽然很不完整、很潦草,但是我觉得那恰恰是一张非常好的写意人物画,他用笔的变化比绝大多数写意人物画还要写意,用笔的长短、粗细、干湿浓淡,在那张画中都有体现。我们说“书画同源”,中国画继承了书法的书写性,借鉴了书法的点画、运笔方式等等,变得更加完善。当然这是一个客观事实,但更深层次的原因可能是书写性会给人带来一种畅快感。我们知道文人画主张的就是自娱,要具有抒情写意性,要达到精神的愉悦和快乐,这点可能对所有的绘画来说都是这样的,也包括油画,所以我们从伦勃朗、从鲁本斯、从委拉斯贵支的画里,包括后期所有的绘画中都可以看到这些。

5.jpg

晚安伦勃朗   250x125cm   2017年

回过头来看,中国画需要借鉴西方绘画的部分其实很明确,一方面就是他们对于体块、颜色、厚度、形象的深入塑造,这是我们中国画达不到的。很多画家、画论说,我们中国的绘画是不追求这个效果的。我认为这是不对的,我们不能拿前人的思想来作为未来几百年、几千年甚至上万年艺术发展的总体规划和指导。因为世界是不断变化的,新的事物会不断涌现,新的规律、新的法则也会不断成立。旧事物中好的部分会保持旺盛的生命力不断繁衍,而不好的部分则会慢慢被淘汰掉。所以我们对待艺术要采取一种包容的态度 。

6.jpg

你的故事   216x184cm   2017年

另一方面,从“融”这个角度来说。我觉得相对于“广”,“融”可能是更难的技术性操作或者是更具体的问题了。因为接触一个东西很容易,但是如何把这个东西融到自己现有的绘画体系、绘画实践中是很困难的。 

记得读研究生的时候,有一年左右的时间特别喜欢山水画,觉得古代传统山水画的那种厚度、那种包容性,包括勾皴点染擦这些技法比人物画要好很多,当时我就思考如何把这些东西加到人物画的创作中去。中国画强调造型,强调人物的眼睛、鼻子、嘴巴等符合人物本身,因此山水画中的一些内容、技法是很难融入其中的。但是经过反复实验,积累到一定量之后,就会觉得之前很对立的在现在看来反而可能在画面很具有象征性,甚至于完全没有任何距离,任何隔阂,能够很自然的把它借鉴过来进行新的改造,创作出新的形式。

7.jpg

快乐   215x190cm  2017年

有一段时间特别喜欢伦勃朗的画,我认为他的画无论是在厚度还是对人物的表情、精神的塑造上,又或是在技法的丰富和完善上是特别令人着迷的, 中国绘画与它相比真的是太单薄了。当时就想如何把他绘画的特点融入到中国画里面,我也做了很多尝试,包括在给学生上课的时候,让他们用中国画的方式临摹西方大师的油画作品。这样临摹有很多的收获,临摹并不一定要成为它,只是为了体会到其中的营养。因为很多东西不动手是很难体会到的,通过读、看体会和收获到的东西相对来说还是比较表面的,只有自己去亲身体验,才能体会的更加真实深刻。

8.jpg

大儒   264x150cm  2017年 

艺术生活中经常会有很多的悖论,经常会听到老师给同学们讲,这样是对的,这样是不对的;可以这样做,不可以这样做。但我和学生们交流的时候,经常会跟他们说,要用逆向思维去考虑,要怀疑一切,怀疑老师传授的东西,怀疑大师做的东西。但是这种怀疑是建立在尊重的基础上,在借鉴吸收好的营养之后,对它进行批判,寻找可以不断完善、改进的可能。 

9.jpg

不同时期对同一首歌曲的不同感受  280x280cm   2017年

如何将优秀的艺术营养融入到自己的艺术创作中,对于所有从事实践创作的艺术家来说都是一个非常重要且需要不停面对的课题。

艺术创作就像盖一座楼,每一位艺术家都是一个建筑师,在盖房子的时候,首先要运用各种坚硬的材料把地基打牢,再打造一个坚实的龙骨。之后运用各种华丽的软装设施,打造一个华丽的宫殿。但是如果运用到的东西非常的单一,艺术的大厦也就无法建立的更高更完善。绘画也是同样的道理,我们在选择绘画语言、绘画途径的时候,范围一定要广,各种各样的营养元素都要吸收,通过正确的方式把他们溶解消化到自己的艺术创作实践中,只有这样,我们的艺术创作道路,才可以走的更加宽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