翠微鸣沙——姚莉芳的心画


文/陈思建
来源:艺次元      时间:2019-01-03

读书间暇,每见“翠微”一词,释说“翠微”为“山气之青缥色者”,形容山林翠色,用之照见中国古代绘画中的青绿色阶,文气、秀气浮于纸上,约有玉成天然,引以为色彩知言之感。

中国画的艺术语境,向强调作者与读者的互文,可游居的山水景物,也可形容以“翠微”, 蔚为泠泠旷朗之境,这思致在隐微的层面,或与《诗经》里所描写“青青子衿”、“绿衣黄里“——青黄与青绿的色彩相间,引以为同步而同调,足见往昔的抒写艺术,即擅长调和、间离的色彩语言。《诗经》是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开端,古人知色彩调和之美,可知也。

中国古代艺术素不乏佳绝与明净的心画,这其中,属于20世纪的再发现,西陲敦煌鸣沙石室的彩绘,或是特例,或可为色彩语汇的资证,在其重新面世之后,竟相成为艺术更新的资源,前则有张大千在敦煌所成就的新典,后则从者一时夥甚,竟起为争胜而流变

因此,笔者特举同窗姚莉芳的这批近作,初看颇得惠于敦煌鸣沙石室的赋色遗构,清旷雅澹,其图式个性已然形成,更表露其采山煮海之道,所坚定的艺术与价值,涵泳作者的技艺、修养及情质的心画。可见姚莉芳爬梳有得,默默笔耕,已触及中西艺术沟通的图景。但笔者及观者所不及细思或是忽略的,是鸣沙石室的彩绘,不但地域居于边陲,及其所代表的区划,或属于较“次要的”、“装饰性”的艺术。

若回望现今中国画作者在艺术语言上的采山,是颇有鉴于古本的,因今之历数,中国古代艺术家皆有士夫、学者及诗人的身份,故求鉴于“尽善尽美”的古典,为其保存与承续艺术的理想之一,而与其古典理想所匹配的绘画,则是非职业化的逸笔。故云技进乎道,悖于令人目盲的“五色”,以纯净的笔法墨法为画面提纯。但是,在现代画家的眼里,存续的途径,并非总是一成不变,或者保存的观念本身,就带有某种无法续存的焦虑。作品趋向模式化,更因强求“原汁原味”而显现滋蔓与琐屑,因为语境是何等的不同,岂能强求复制。

具体探微姚莉芳作品,或其目鉴的旨要,乃其艺术本色的揭示,这是姚莉芳以才性为根基、且可感受的敏捷。

姚莉芳呈给读者的图景,为其擅长的结构语言、形式组织与素材——仕女、山峰、道院及横云,或物象皴擦及衣褶飘举,皆带有敦煌壁画的结构与风致,但不像往昔无名画家那样坚硬外露,而是“写”出散淡松秀的笔致及色墨同构的趣味,相宜的“写”——笔法在技术上的运化,是为融通古典艺术之典型。

姚莉芳呈给观者的另一面,是绘画类型的多样,作品又有西洋绘画所特有的技法,即以光色及影调的反响,以收获时代及地域的风情。这是近期中国画家,且常用外来的艺术技巧,创作本国题材的绘画,这形式结合的例证,或是中西绘画有益的质素,以收获视觉的异质生长。姚莉芳的心画或已远离了焦虑,目验是其一,笔者书写、或结构的文本又在另一端,如尚未能及其抒情的底色,亟待知者见微撰文,据表商里,引玉可期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