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


文/林文洁
来源:艺盘      时间:2018-09-10

有幸与志刚兄共同参加了中国美协第八届全国漆画高级研修班,自此相识。他跟我画桌相邻,因此交流颇多,也目睹了他当时创作《三重门1》的全过程。事实上漆画于他来说,真正“窥入门径”应该是自《三重门1》始。许是沿袭以前上大学时老师所教授的方法,他将喷绘好的画稿布早早的直接粘贴在漆板之上,先于其他人的进度开始撒漆粉罩漆,还坦言他们那儿都是这么干的。可没过多久便“起泡”不得不费劲地把喷绘布撕扯下来又老老实实地“重打梆子重唱戏”。“野路子”的典故由此而来,也成为当年高研班一个值得讨论的“问题”。

据我所知志刚兄一直从事平面设计,留校后从事平面类的教学工作。勤奋好学的他闲余时对油画、国画、版画、书法、陶艺等多有涉猎,可谓“多面手”,但个人艺术风貌尚不明确。直到高研班学习之后,才将艺术创作专注于漆画之中,开始更为专一、更为深入的个人艺术探索。读书真事业,磨墨静功夫。短短3年时间他便创作了大大小小近百幅漆画,且不论是否全部作品均达到完整、精微、生动、自由的艺术标准,就这投入的心思和付出的努力便已值得敬佩了。

漆画脱胎于具有几千年传统文化浸淫的漆器艺术,并且兼收其他艺术门类的特点,逐渐形成具有独特样貌的架上绘画形式。全国各地的漆画家们均有着不同的风格和面貌。说到西北,能想象的便是王维笔下“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苍凉壮阔,或者王之涣“春风不度玉门关”的孤峭冷寂。志刚兄的漆画作品就有这种天生的“西北气质”,这与他生活学习的环境密不可分,大西北的历史风物、自然景观、民族民俗是他撷取不尽的创作源泉。他平时爱抄经也爱描摹壁画,用水墨和漆对该题材多有尝试。漆画《麦积》系列正是他在游历多次莫高窟、麦积山石窟、炳灵寺等石窟后对于石窟艺术带给他的一种综合印象转化为漆画表达,成竹在胸的快意书写呈现。麻布为底,之上生漆调瓦灰用小刮刀直接刮塑出拇指形的佛洞形状,用小木棍即兴划刻出精致的佛像轮廓,结合残破的金箔,罩色打磨既得。此作幽微深沉,给人留下画面语言难以穷尽的回味和想象。 或许是西北人豪放不羁、不拘小节的性格特点使然,亦或许是他想让漆画如水墨表达那样直接畅快,因此创作中很少见到镶嵌硬质材料,多是灰料刮塑、泼漆罩染这类的表现手法。在繁复的制作工序面前、在漆艺技法的严苛要求面前,他也绝不会纠结于精美花俏、细枝末节之处,讲究“点到为止”,“我觉得差不多了”,或是“差不多就行了”,着实有些随意随性。不过这倒有个好处:创作之时胸中丘壑,大刀阔斧干净利落,不迷恋漆艺技法中善于媚俗的小趣味,因而自动规避了漆画容易工艺品化的陷阱,从而走向抒情表意的绘画正途。

志刚兄是一位十分感性而率真的人,喜怒言表,已过不惑之年的他更像一个“大孩子”这都表现在其的生活与创作当中,祝愿他“去稚存真”始终不忘初心坚定对漆画的挚爱与理想。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愿兄跬步而行至漆画之极境,积渐悟之功于艺事高标。

(作者系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重庆市美术家协会漆画艺委会秘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