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焰与海水的融合纠结——王强美术作品赏析


文/李长英
来源:艺盘      时间:2018-08-13

王强的作品不容易进入,特别对于整体的理解,除非有着深厚的美术功底,超常的心灵领悟与绘画语言解读能力。而即便进入,依然可能有着许多的疑问与茫然不解。

王强的作品有着令人难以索解的不同风格。看他的画展、看他的画册都会发现这一点。一边是云雾浮动,山势高远,飞瀑流响,镜泊盈然,一派风雅出尘之境;一边是风急云乱,脉象纷杂,松木僵立、山寒水滞,俨然败落颓圮之态。一边是温润的情致,柔和的笔触,清新的气势和空灵的形式;一边是苦涩的体验,阴冷的视境,刺耳的音符和扰人不安的效果。一边是理想的境地,群山环抱,茂林修竹、蜿径通幽,笔墨点染之处充满愉悦之情,山川田园皆有勃发之意;一边则是冷酷的现实,狂乱的笔触,怪异的造型,咄咄逼人的形象,把堕落、腐败、阴险、狡诈、放任、颓废、无可奈何和环境污染、生态失衡表现得淋漓尽致,让人愈益感到精神的失落和道德的无助……真真的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

这也是可以理解的,艺术观念抑或是审美理想可以在理想与现实之间选择,可以在二者之间游移和兼而有之。王强无疑选择了后者,并力求在更高的层面上使二者完美统一,以拓展出更为宽泛的创作途径。这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只要知识分子把独立的立场与人格带入美术创作之间,就必定在感受生活变异、接受新的信息的同时,寻觅到一些切中现实的文化图像和符号,因此,现代美术也不可避免地被多重隐喻和暗示的色彩涂抹。当“上帝死去”之后,失去终极照拂、承诺的心灵需要寻找世俗世界里的信托,在正义与公平的极度匮乏中,有着社会良心的画家在主题的表达上自然既有理想的追求也有尖锐的批评。王强便是这样的一个典型。他在揣摩理想境地、追索精神寄托的同时,也从中寻找抒发内心感受的契机,将自己不安的内在形象转化为可视的物质形象,以此表达他对客观世界的观点看法。他的《畅游山水系列》何等流畅,山石多以粗线略勾轮廓,烟云流涌,山石明灭,层次丰富,构图冼炼,设色少而淡,笔简意不简,笔墨洒脱而姿态开张,精工中可见奇崛之气,绵密里含苍茫格调。他的《山水小品》取景巧妙,构思别致,或扁舟虬枝,或山麓板桥,或疏林小屋……笔法简疏而厚腴,用笔轻俏而丰满,雅淡中见浑厚,沉着中显清新,坚凝中含秀润,水墨表现干净利落,气韵内蕴丰饶庄雅。但《遗失的家园》却是另一番风景在这一系列作品创作中,画家打破了具有三度效果的物象,从形式看多视点的同时表现,实际上否定了视点的传统意义,增加了时间这一概念,也就必然忽略物体的本来模样而展示他的深层意义……物体逼真的因素大大减弱了,变形至人心情不安的现状,不仅让人看到可视现实的崩溃,也让人看到了不可视现实——理想意识的分裂……危机时代赋予画家的焦虑、不安、无奈、复杂、恐惧与愤怒的心理状态全部予以表现,作品的灵魂也藉以产生。画家的观点很明确;既然社会中个体之间以及个体与社会之间缺乏正常的关系,再现可视现实,就必然陷入粉饰和走向肤浅。于是,他不时做出创造性的探索和尝试。

只有病态的执迷,没有深远的追求;只有好看悦目的图形,没有坚实充溢的底气;只有色彩,没有灵魂;只有市场,没有责任,这是许多画家的真实境况,也是美术界普遍情状,作为民族文化的重要部分,美术要承担时代变异的推动作用,需要的突破实在太多了。而最难突破的是历史积淀下来的暗示、文化的宿命和途径的锁定。从这一角度分析,王强探索的意义已远远超出了作品的含义。

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热烈的追求,一面是苦涩的感受,这便是王强作品的整体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