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慢一些,让灵魂跟的上


宋述林书画艺术赏析
来源:      时间:2017-03-31

(一)思想初探

我相信苏格拉底的一句话:“智慧即美德。”一个人如果经常想一想世界和人生的大问题,对于俗世的利益就一定会比较超脱,不太可能被蒙昧。当然,这与文化水平不是一回事,有些识字多的人也很蒙昧,述林无疑是智慧的,他对艺术的敏感和理解会让你惊诧不已。在对述林艺术思想初探之前,我想提出两个问题:第一在中国文化传统中对于艺术创造的精神源头这个基本问题是怎样看待和处理的,第二对西方“为艺术而艺术”、“为人生而艺术”是怎样理解的。探究以上两个问题有助于我们对述林艺术造诣的认识。

人物画中“以形写神”的理论提出后,很快便在绘画实践中得以确立,并日渐成为人物画的最高审美准则,至今基本上没有超出这一范畴。只是随着绘画本体的发展,人们对于人物画中“形”、“神”的理解有所不同。在造型技法高度成熟的前提下转向重“意”,其“意”表现为契合于“道”,也在“神”范畴内。发展中在中国道家思想影响下,为“意”提供了更广阔的思考空间;而西方呢,叔本华讲“生存意志是万物之源,意志是不尽的欲望、厌倦,欲望没有尽头,人的一生充满痛苦”,这是佛教思想的欧化,但仅是一半,即佛家的“人间苦”,艺术家的痛苦,由于西方在自然科学的研究的促进而升华为两个层次,一个是思想的心灵的层次,针对于宇宙、世界、人类、人性,另一个是现实的感觉的层次,针对社会、人际关系等等。述林就是对于这两个层次同时在怀,同时融合中国道家的无为、清净思想,对“形”、“神”的理解,构成自己思想之源。

述林的创造力源于自由,主动发挥想像。英国作家毛姆讲“一个人最难做到的事,是意识到自己并不是生活的中心,而只是在边缘。”述林就是将自己自觉放于世界的边缘去思考。萨特在谈存在与虚无时,讲人即“自为的存在”,具有超越的特性,它永远处在变化中,而且是在时间的流逝中实现的。正是由于它具有的时间性,“自为的存在”就不像“自在的存在”那样是一种“是其所是”的存在,人是什么只是他过去是什么,将来并未存在,现在是一个联系着过去和将来的否定,实际上是一个虚无。因此,人注定是自由的,自由是人的宿命,人必须自由地为自己做出一系列选择,正是在自由选择的过程中,人赋予对象以意义,但人必须对自己的所有选择承担全部责任。其实佛家也说:“要不住色声香味触法!”,人类周身所见、闻,果然皆是虚空!述林的作品强调着“我思故我在”!因虚无才是最真实的存在吧!

述林的艺术语言是开放的,费尔巴哈的话完全正确:“窒息的、封闭的环境可以让一切有价值的思想枯萎”,述林摆脱了桎梏,艺术表现多层次的心理结构,表现原始的生命之流,在内心中碰撞、冲突、激荡、升腾、逆转,各用各的技巧呈现心灵的流动性、矛盾性、可变性。述林将魏晋之“迹简意淡而雅正”,将承接了北宋以来写实传统背后的道家精神和生活方式,以开放的艺术语言安静的置于笔端,心静即澄怀,澄怀以味象,自然不同以往。

如何认识自己,是述林思考的问题。从立体的视角看,作品中的人物、观者以及在观者背后窥探观者的人,这三个人都有可能是自己,如何认同自己,这是萨特存在主义哲学的核心问题。述林的作品强调认同感,比如我是谁?观述林的作品,会从每一个孤立而安静的场景以及空间中,找到自己认同的位置,述林表达的方式就是不要加入影响观者认同自己的元素,任由观看者思考的自己的位置,让人思索与反思索。通过这种存在主义的表现形式,达到“自我意识”的产生是因为“他人意识”的存在,观者感觉到了“他人”,然后才反思到“我自己”。 佛家讲自性,“自性明,众生即佛;自性不明,佛即众生”,殊途同归。

直觉是述林徜徉艺术思想的武器。作为学院派画家,在美术学院学了很多概念,难能可贵的是述林通过概念进入艺术的最高境界-观念,他的直觉,直通观念。柏格森是为艺术家思考的哲学家,他就说:“科学的符号不能反映世界本质,凭直觉才能达到主客体无差别境界。”看希腊雕刻、听巴赫、莫扎特,全靠直觉,什么也无需说,有什么好说呢!越是上乘的画,越重直觉。直觉是需要诚意的,述林保存了内心的童贞、崇高和纯洁,能以直觉把握美。

当然,艺术不能是思想的图解,因为艺术是超越哲学之上的。尼采说:“艺术就是艺术、艺术高于一切。”述林深知此中涵义,借用他的一句诗就是“机器人生,应无所往”,不管为人生而艺术,还是为艺术而艺术,是艺术,就好。

(二)笔墨浅谈

述林的作品逐渐体现为传统性、原创性、可识别性符号化,这是画家走向成熟的要素,墨西哥艺术大师里维拉说:“你必须专心于自己的表达方式”,述林恪守此道。

述林艺术作品的传统性是其艺术探索的根本。他很好地平衡了作品中的内容、形式与观念之间的关系,在形象刻画、色彩配置和空间处理方面显示出高超的功力,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个性化的发展,形成立体主义、原始风格和汉唐壁画相融合的绘画风格。

述林作品原创性体现为简约主义的上好示范,述林的作品,造型优美,格调和谐。他巧妙的与简练为伍,简练就是准确,就是达意,画面的简练不是贫乏,是高度净化后的展现。把道教的精神、世界的至美和自己的思考融合在一起,看上去很平静,雅致之极,同时他的作品极具张力,形与形相通相融,有了整体的重量,在整体性中取得一个制高点。

述林能自由而和谐地运用色彩,善于用色彩表现具有他的特质和时代的特点。青、黄、赤、白、黑五色交替出现在他的作品中,与他表现主题有很大关系。他强调形象清晰的外轮廓,喜欢用大面积的色彩背景来表现强烈的情绪。他大胆运用大面积的黑色配合表现他的作品主旨,粗狂铺张出的颜色在明亮色彩线条的勾勒下变得不紧不慢,观者彷佛可以听得到世界在喧哗。

述林充分地利用线条的造型能力刻画作品中的人物,入选第七届全国体育美展作品《WIN》以及《天·人·交相胜系列》的表现风格人物形象,人物形体独特,那冷峻刚直的形象令人震颤,着意描绘人物思考的情绪,对人物的动作进行刻画,体现“动”的精神;在《虚妄的花世界》《若复》等系列作品中,生动地刻画了作品中人物的慈祥和蔼的形象和内在性格,用笔简练,人物表情含蓄端庄,刻画生动传神;《符号世界的自在》、《观象》、《坐究》等系列作品静谧抒情风格人物形象,衣纹线条流利,设色富丽堂皇,用人物的轻松潇洒、舞裙翩翩与作品背景的深沉色调做出对比效果,给人以强烈的冲击感。

述林的作品视角独特,在构图方面,用回忆、感知、想象、幻觉等力求作品思想效果,以其独特性吸引众人,以及经常用到的粗线条或色彩分割的画面,将人物放在同时性、多面性的描述中,这种构图带来的冲击感是毋庸置疑的。

述林擅长用粗线条勾勒描画人物的服饰。他笔下的人物总带着一种反差巨大的轻盈的感觉,以灵动的画笔描画出服饰的随风飘动,凸显人物的瞬间姿态,使整个画面更具有一种强大的生命力。

述林作品中的花总是以其独到的方式绽放着,我宁愿相信它是述林艺术行为中关于喜悦和兴奋的符号,是一种创造力的爆发,这点光亮代表某些东西,关于成功、启迪和愉悦。

(三)其人初识

述林的绘画,可以看出有这样的变化,从单纯的表达到丰富的抒情,由描写概念人物到表现思想直觉,由最初的写实到自由的选择视觉符号,由遮蔽着的个性到个性的敞开与投入。我们欣喜看到,他没有不思进取,坐吃老本,没有中道更辄,弃艺从商,终与艺术绝缘。述林的个性是画家自然情性的抒发,正如古人所言,“无意于佳乃佳”。可见,学习艺术要有痴迷而虔诚的热情,更重要的是述林喜欢,有兴趣,而非其他。

如果说风格是艺术家把握世界的一种态度和方式,格调就是对这种态度和把握方式的价值判断。中国艺术里,格调是判断雅俗优劣和最终价值的尺度。山东书法家蒋维崧道:“我有两条:一是,看我的字、印,再看我这个人,看看是不是统一的;二是,看看我做的这件事、那件事,写的这种字体、那种字体,又是不是统一的。如果是,那就说明这些东西是自己的,是发自内心的,而不是拿别人的。”人、事、字,三位一体,证成一代大师的个性和格调。述林作品风格多变,但是其格调始终如一,作品显示出的格调是其人其心的写照:逸气、静气、清气。

“逸气”:逸格从北宋起成为文学甚至视觉艺术的最高标准,倪瓒“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聊写胸中逸气”的“逸品”风格,在“形似”与“逸笔”之间,也更强调“逸笔”。纪德说:“艺术家是把内心的某一因素发展起来,借许多简洁经验从旁控制,使之丰富”,述林是用他的逸气来描写人物,这种丰富当然离不开生活的体验,但绝不仅仅如此。

“清气”:艺术是一种人类摆脱现实沉沦、寻求精神慰藉的表征和载体,万事万物都不应该做到先知先觉,要不真的是毫无趣味可言。述林驰骋于学术,没有被理想绑架,而是兴趣驱动。述林向往“独与天地精神相往来”!他作品的清气圆融蕴藉,没有侵略性,却无限延伸,有守无为,是中国古人的境界。

“静气”:静气需要底气和阅历,述林的功夫在画外,道家曰:“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取之,必固予之”。临诸如散氏盘、书谱之类字帖,读书,对传统、道家的东西看得比较多,游历博物馆、文物单位真迹,喜欢研究美术史,热衷于西方当代艺术的梳理和总结。知识、学问使人通达,使人平静。作品自然而然散发出静谧之境。

在市场化大潮汹涌的大环境下,在这喧哗、实利主义的年代,资本和权力的扩张使得思考的空间更显逼仄,能在社会变迁洪流中经受诱惑、坚守自我、正道而行,守住自己的一份小天地,会有些许寂寞。述林埋头读书和研究,摸索着观察、研究逝去及当下的时代,把精力用于做学问、用于追求较高的艺术境界。述林用对学术目标的承诺、敢于梦想和冒险的勇气,以及拥有实现自己梦想的智慧和品质前行。述林作品的逸气、静气、清气,正和他真诚、正直、诚恳、稚朴的人品相表里,画如其人,高人品支撑着作品的高格调,高格调统配着作品的多风格。

(四)学术浅究

学术是从已知探求未知的活动,意味着无止境的追求。它自然不能满足于了解常识和表面现象,而要追求深入,追问所以然。在另一方面,这种追求也一定会超越当下,超越现实的功利,并有时会表现为“无用”。艺术创作是把精神注入形式,把未知注入有知,把无限注入有限,如同把整个海洋注入一滴水,学术是为文化积累而工作的,一步一步地把人类求知的过程向前推进,述林的学术之路体现为一种人文精神,体现为求真的态度。

赵无极言及中西方传统时说:“拥有两个传统,要比只有一个传统好”,所谓两个传统,一是欧美,一是中国历史的深处。百年间的本土油画和新国画,只不过是我们近几代人的传统,中国的绘画形成了其自身较为稳定而又富有包容性的核心价值,事实上,这是文化交流最理想的境界,不同传统间的关系是相互启发,而非一种替代另一种。述林深谙中西文化融合之道,对自己的传统和所从事的事业有足够的了解。他是科班出身,系统接受美术训练,学中国画都是从写生入手的,写生的方式也是西式的,这是从徐悲鸿一批前辈那儿接来的衣钵。熟悉另一种文化的艺术,促使他重新检视自己传统中被视为理所当然的许多规则,进而做出突破。他现在可以自由撷取适合于自己创作的元素,而不需要放弃对中国画的认同。他对传统的收获更多的是一种精神意识的自觉,西方传统也被消化在他中国传统的绘画修养中,他的画不少都颇具西方水彩的趣味,但是整体看,仍是不折不扣的中国人物。

文学家木心曾说“艺术家的宿命,不能写太远的过去,太远的将来。要有真实性,艺术家要安于宿命”同时又说:“一流的艺术家,可介入可不介入他的时代。”当前时代在视觉艺术中表现是图像、媒体、网络的世界,绘画也在动态适应中并寻求新的“语境”。其实从唐宋绘画到元以后的文人画,从文艺复兴到20世纪,绘画从来是在变换“语境”,从来不是静态的。当初油画以及素描的传入,就是带动中国绘画进入新语境的革命性过程。《易》曰: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述林对此是有深刻理解的,将当代视觉艺术的表现形式体现在作品中,述林的画好在一洗同时代丽靡、浮夸的习气,写来是十足丈夫须眉。

学术需要独立思考,述林善于培养并调用自己的知识结构,并不断提升自己,不断探讨使自己的潜在能力得到充分发挥的途径。学术从来是追求真理的活动,述林的学术工作完全遵守朴素的工作作风,强调事实、强调材料,没有从原则出发、没有拿着西方的理论来生搬硬套、没有玩弄中国传统概念,从而可以在主观和客观之间建立良性的互动关系,对大量事实进行归纳,在这一基础上建立富于创新意义的认识,并付诸于笔端。

学术作为一种创造性的工作,必然会经历失败、经历挫折、经受寂寞、经历艰难困苦。述林作为思想者、探索者正在建立自己的学术个性,他说:“我所能忠实的,既非中国的传统,亦非西方艺术的现代性,而是当下的自我。我知道我所言皆是虚妄!但我又必须对自己所想阶段性的信以为真,以使自己不至于陷入太过迷茫错乱的境地。”在这个危机四伏的世界,实在是没有什么定性可言。述林总是不停地在思考,探究中西并了然于心之后,他依然自我,真正的艺术感觉正是自我的心灵体验,这样才会高超、高明、高贵。艺术家应该突破、创新,而不应守旧。

(五)结语

健康的市场当然是寻求艺术价值与市场价值的双赢,中国画市场发展的最大挑战是价值取向与艺术价值背离,各方奉行经济利益至上畸形发展态势。欣喜看到述林的作品当前阶段还是走在健康的艺术消费流程中,收藏者的鉴赏、交流、品评,使作品实现了固有的艺术价值。中国画的审美属性都是基于超乎功利的精神领域。

在琳琅满目的书画市场,看到述林的画,让人眼前一亮,像是与心灵自然而然的对话,觉着有启发,这就是艺术的魅力,给人以启迪。更可贵的是,他不仅从形式上画人物,还从学术上研究人物背后的中西文化,解读作品的审美意蕴,使自己从单纯的画者升华为学者型画家,在人与自然的物我感应、情景交融中产生创作激情和灵感,从理论到实践中创作意境,这使他的书画艺术更具深度和内涵。

述林还是一位年轻的艺术家,他的艺术思考和艺术语言也会继续的吸收和变化,他会继续探索他的艺术,而我也会随着年龄和阅历有不同的感触,但这有什么关系呢,这一刻面对述林的画,让我们彼此思考,让我们彼此有收获,这已足已。

陈丹青言至评论曰:“评论人与艺术家不应该彼此依附、彼此利用,而是彼此敬重、彼此仗义、彼此坦然。”是的,我也认为真正的艺术需要这种敬重、仗义和坦然的评论,当然每件作品的第一位严厉批评者,应该是艺术家自己,而我今天,作为一名观者,对述林的艺术也酣畅淋漓、妄加评论了一番,何也?因为我喜欢,所以我说了。

我们已经太过急匆匆的走过世界,走慢一些,让我们的灵魂跟的上!这是述林书画艺术的启发。

 

 

 

张涛

甲午仲夏于游心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