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底起风雷——汪雷印象记


文/张和鹏,赵永斌
来源:艺盘      时间:2018-06-15

年方而立,身居鲁西一隅的高唐县,书画兼长,德艺双馨,29岁入全国书协,30岁入山东省美协,屡屡入展获奖……提及汪雷,这是友人们最容易想到的一些“符号”。

初识汪雷,不是见到人,而是通过他的一幅书作。那幅字,俊朗而又醇厚,流露着才俊少年之气。待近日见到汪雷,朴实外貌下是低调的才情与灵气,交谈中总是让人脑海中闪现出他少年时对书法执着与痴恋的身影,不禁心下慨叹,果然是“字如其人”。

汪雷学书,是从初中开始的。当年,他的启蒙老师王同德等开办书法兴趣班,报名者众,坚持者少,汪雷却一发不可收,从此迷上了书法。早早工作后,仍习书不辍。由楷至篆而隶,并师从高唐名家张近忠,杨系双等,积极参加专业活动,在交游中扩宽视野。

聊城一带,“金高唐,银夏津”之说流传颇广。从高唐县文化局原局长秦秉云先生那里我们知道,由于相对富裕,高唐百姓的生活传统上比较讲究品位。比如农人,就是下地干活,也要带上茶水;再比如过年,即便日子拮据一点,也要在室内换换新的字画。时至今日,由于李苦禅、孙大石等大师的影响和政府的倡导,高唐更是“人人爱书画,户户习丹青”。我们猜测,这种历史底蕴和时代氛围,一定会在相当程度上滋润和助长了汪雷的艺术生命。

“汪雷家境并不富裕,中学毕业后便开始打工挣钱,工作的劳苦和生活的艰辛,没能阻挡住他学习书法的志向……”在一篇文章中,书友朱东水不无深情地回忆起汪雷从少年时期走过的书法之路。我们想,这些堪称丰富的经历,也一定会成为一笔精神财富,融汇进他的艺术人生。交谈中,汪雷提及清代绘画大师石涛的名言“笔墨当随时代”,这应该是一个很好的印证。

2004年,为了开阔自己的视野汪雷花4000元购置了一台电脑。互联网的畅通,让他便利而又迅速地融入更为广阔的书法天地之中,使之获得丰富的专业信息,扩宽专业交流渠道,更方便地择师交友。耕耘自有收获,渐渐地,汪雷的作品开始在省内和西泠印社、江西、河南、山西等地入选、获奖,在中国书法协会主办的书法大赛中也频频入选或获得奖项,直至2010年被吸收入中国书法家协会。

2008年,汪雷又进入了另一个新天地。为拓宽自己的发展道路,在友人窦长润等鼓励下毅然决定学画,赴中国美术学院等处深造并迅速取得成绩。“汪雷初试画笔,便屡次在国家级展览中崭露头角。如果不是具备较高的天赋和悟性,这样的成绩是难以企及的。”谈到这个“奇迹”,高唐县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杨系双先生提到一个细节——由于自幼习字,汪雷右手的无名指累年力抵笔杆,以致弯曲变形。杨系双先生感慨地说,“这正是时间和毅力的佐证”,除了天资聪颖外,汪雷的勤奋和实力也是成功的重要原因。与书法一样,汪雷的画作也开始展现于全国画坛,多次入展、斩获奖项,并选定了“文人画”的发展方向,奋斗两年便跨进了山东省美协的大门。

经年努力,汪雷的书画已初成风格。杨系双先生评价他说,“从书体上看,真、行、隶、篆书、诸体皆能,且都具有一定高度”,“从宏观看,格调高古、清新隽永,处处流露着传统气息,平中寓奇、小中见大,于无声处听惊雷;从细微着眼,点划劲健、明快,结字平正、简致,笔笔写来如行云流水,不激不励、不恶不邪、自然天成,如谦谦君子和睦相处”。倪富强说他“尤精楷隶,小楷、行楷、魏碑、汉简,最能彰显其精神和法度;书法气息清雅秀逸,笔法精致恬爽,初步风范日臻形成”。对他的画,朱东水先生评价极高,认为能“领略到元宋明清时期流行画作那种清幽的远山峡谷、乡野涧溪,以及隐逸高人那种闲云野鹤般的超俗境界”。

从2006年起,汪雷就涉足书画培训领域。所谓“教学相长”,这让他在为家乡培育书画人才的同时,也更多地感受社会并不断督促自己前行。他的培训,从单独一个班渐渐扩大,后经孙大石先生授权,成立了孙大石艺术学校,毛笔书法、硬笔书法、素描、国画、儿童画等专业不断完善,为高唐培养了数以千计的艺术幼苗。

应该收获成就感的汪雷,如今更多考虑的是下一步的发展。即便是谈到未来规划,汪雷也是那样切实而低调,他说,坚持进修推进创作,借鉴高端优化培训,是他的两大筹划。与汪雷交谈感觉到的是他的不事张扬,观汪雷作品领略到的是他的洒脱超然;但分别之后你去回味,才会感受到芸芸众生的喜怒哀乐,聆听到存于人间的那种隽永而深长的激荡风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