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心造境——赵华双花鸟画品赏


文/侯讵望
来源:艺盘      时间:2018-06-06

画家赵华双以一管之笔拟太虚之体,他的山水画被专家称之为是“心灵化的艺术形象”,体现了一种“鲜活的本体意识和原创艺术”。他的花鸟画一如他的山水画,同样是,或者说更是一种心灵化的艺术形象。他的花鸟画作品多次参加国家级展览并获得多个奖项,就是对他艺术成就的一种肯定。

古人说,境由心造。的确,对于写意花鸟画而言,主观加之于客观的成分可能更加明显。《宣和画谱》作者认为:“五行之精,粹于天地之间。……见于百卉众木者,不可胜计……展张于图绘,有以兴起人之意者,率能夺造化而移精神,遐想若登临览物之有得也。”画家之所以为花鸟写真传神,实在是为自己抒情达意而已。

花鸟画历史久远,早在工艺、雕刻与绘画尚无明确分工的原始社会,中国花鸟画已萌芽,发展到两汉六朝则初具规模。东汉陶仓楼上的壁画《双鸦栖树图》,是已知最早的独幅花鸟画。南齐《画品》记载的东晋画家刘胤祖,是已知第一位花鸟画家。经唐、五代、北宋,花鸟画逐步发展成熟。五代出现了黄筌、徐熙两种风格流派。此后,画家辈出,流派纷呈, 工笔设色花鸟画、以水墨为主的写意花鸟画,风格更趋多样。元代李衎的竹、张守中的鸳鸯、王冕的梅;明代林良的禽,陈淳、徐渭的墨花;清代朱耷的鱼、恽寿平的荷、华喦的鸟;近代吴昌硕的花卉等,皆一代名家,绵延不绝。

在这样的历史时空里,画家赵华双的创作与当代所有花鸟画家一样,必须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在吸收古人营养的前提下发展,否则就没有出路。赵华双是一位清醒而富有思想的画家,他的花鸟画创作既可以看出受古代画家影响的影子,但更能体现出他兼收并蓄、博采众长风格。他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吸收了现当代西洋画技和水彩画的某些特质,形成了自己宁静、收敛及淳朴的画风。

思想是每位艺术家成功的先导。思想是什么?是画家对社会、事物、人生、世界的理性认识,是画家洞悉万事万物、人生百态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古人讲,道法自然。思想是否深刻,是否合于客观的规律,或者说是否符合于“道”,是作品成色的一个重要标尺。其实,在一幅作品中,花鸟鱼虫已是画家笔下人格化的活物,其创作过程既是对客体的再现,也是对思想的表达。那么,在赵华双的花鸟画中,表达了画家怎样的思想呢?

从画家题材的选择和画面意境的表达,我们可以大致了解一位画家的思想深度和精神高度。赵华双的花鸟画多以荷、梅为表现对象,体现了画家高洁的情操和崇高的追求。荷具有“出淤泥而不染”的品质,梅具有“凌寒怒放”的操守,都是一种伟大的品行,画家以此入画,说明了他精神的高度。他的画作尽管表现了四季变幻中物象的风貌,但多数情况下,是表现秋荷的作品。画面内敛,给人一种静默感,上面的鸣禽也是一副沉思状,显得十分深沉。这是画家心境的写造,是画家思想深度的表达。在这样一个浮躁的时代,只有追求内心的宁静,才能应对外物的诱惑。他的画作即便是春天的梅花,夏天的雨荷,也透着一种秋的意韵。画家之所以选择秋荷作为表现对象,我理解,秋是成熟的季节,是收获的时节,也是四季轮替中关键的季节,秋的凝重,是别的季节所不可替代的,只有秋能够契合画家的思想心境罢了。当然也有例外,如他的《丰年瑞雪》,是一堆覆雪的草垛和垛下的一对母鸡,这幅画的生活气息更浓厚,画面也显得明快疏朗。

画家对物象的表现具有自己独特的绘画语言,是他在体察风晴雨露,咀嚼朝晖夕荫,会心春荣秋凋后的真实表达。他在用心灵解读花鸟鱼虫的万般风情中,升华了自己对表现客体的理解,从而使作品达到了“情与景汇,意与象通”的艺术效果。

赵华双以心造境,用心写境,不拘泥于对象的形似,而是追求一种神似。他把雨荷种在心里,他把梅花开在胸中。他从自己的心境出发来创作作品,充分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在皴擦点染之间体现着自己的感悟认识,达到了形式与内容的统一,体现了一种大家的潜质。同时也使他的画具有了一种大气感、时代感和深邃感。

画法可学而得之,画意非学而有之。画意来源于心灵,来源于画家感悟生活的实践,来源于“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探索。希望画家能在今后的花鸟画创作中,发扬优点,克服不足,努力创新,从而让心灵之花开出更加绚烂的色彩,散发出更加诱人的芬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