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雄南秀两相宜


​ ——漫谈王斌和他的山水画写生 文/韩墨
来源:艺盘      时间:2018-04-17

王斌,江苏太仓人。这里是史上著名的"娄东画派"发祥地,名重美术史的"四王"在太仓自是家喻户晓。喜欢画画,对王斌来说似乎是顺理成章的事情。我和王斌先生的相识,缘起于我们共同的恩师——当代山水画大家黄格胜先生。近年来我和王斌、贾波、武建军等师兄弟,以及教育家陈国忠博士等热爱艺术的朋友时常相聚,或丹青雅会,或纵论人生,或谈天说地,或海阔天空,都是那么轻松自在,兄弟情谊也日渐笃厚。王斌年长,且性情宽厚,恭俭谦和,心思细密,深得大家尊重。

前段时间,王斌带来他的一批水墨写生,令大家称赞不已。我也不由心动,拿起笔来,觉得有不少话要说。

说实话,王斌早期的作品我见得不多,也并未留下太深的印象,大致是那种参杂了一点流行符号的传统山水。功力倒是看得出来,但终究是平淡寡味了些。及至修学于国家画院黄格胜山水画工作室,便是日新月异的变化了。此后,他又担任了漓江画派黄格胜工作室的助教,得以经常在恩师左右近距离追摹体悟,创作上自是又有了一番新景象。这一批写生作品,也便是他这几年来的一些精心之作。

中国山水画至清末主要表现为心像化和复古化两个方向,两者都与自然山水距离越来越远。及至20世纪上半叶,以李可染等为代表的写生方式的兴起,为山水画注入了新时代的新气象。改革开放以来的几十年,黄格胜先生则成为主张写生创作最典型的、成就最卓著的艺术家。王斌的山水画深受黄格胜先生写生创作思想的影响,他深爱自然山水,喜欢背起行囊,游历山水,对景创作。大江南北,三山五岳,从灵秀的江南水乡,到甲秀天下的桂林,从浑莽的太行山,到奇俏的三清山、雁荡山等,到处都留下了王斌挥笔与之对语、对悟的足迹。

雄秀兼备,苍润并济,是我观王斌山水画的突出印象。作为江南人,他的性情中不乏清雅的品质,但是,他骨子里也带着沉厚质朴北人气魄。这反映在创作中,自是一种难得的气质。他能够把画面虚实关系拉得很开,把粗重沉厚的线条和润泽清新的轻施薄染熔于一炉,也能于苍劲老辣的笔触中见出润含春雨的趣味,能在大开大合的气局中兼顾着细节的工谨,能在各种笔墨调子的繁复铺陈中凸显出主调的个性,的确耐人寻味。假如是画室中的自如挥洒,倒也不是难事。而作为对景写生来讲,这确实是需要更高的艺术修养和把握能力的。王斌能为,在于他在千锤百炼的笔墨技巧之外,具备了把自然山水转换于自我格局,进而诉诸笔墨的能力和实力。对于他来说,写生已经不仅仅是表现一个对象,一个自然图景,而是进入了意象化、人格化的自如抒发,是一种经历了艺术的再加工和再创造的创作。

可以想象,在创作《浙江写生稿之一——南雁荡》、《长寿圣地写生》、《十渡写生》、《古镇》等这一类作品时,王斌的内心是饱含着激情的,这是由山水气魄所激发的内在豪气。初始时为豪情所使,笔走龙蛇,不计工拙,以大笔触、粗线条铺陈大气势。及至峥嵘崭露,则又施以干笔皴擦和淡墨点厾,基本都以写的笔法完成,使得画面在激越响亮中逐渐走向厚实温润,更加耐得品味。在另一类作品像大别山、《天堂寨小景》等,王斌的细腻温婉情怀得到了充分展线。细致的线条专注于别致的穿插与灵动的姿态,更加注重以湿笔淡墨营构整体氛围,空间层次在小的节奏下推进,水墨的灵动趣味更加充分地展现了出来。表现桂林山水的一批小品,也是可圈可点。他没有按照习见的方式画得浑圆润泽,而是在渴笔焦墨和水墨淋漓之间寻找平衡,以强对比的方式将桂林山水表现得有结构、有情调。至于那些表现村寨的小景山水,他更多地借鉴了黄格胜老师的艺术语言,强调以线造型,结构相对严谨而不失艺术情趣,无论是简单的村边茅舍,还是结构复杂的吊脚楼,都能一以贯之,表现得驾轻就熟。在画树、画山石之类的对象,也看得出黄格胜老师对他的深刻影响。我想,对于名家大师经典艺术的传承发展,这样的体验过程也是非常必要的。

能放能收,能拙能俏,能工能逸,而且能将这些对立元素自如地运用于不同的山水景观,处理得妥帖到位,这是王斌的才情使然,更是辛苦磨砺的结果。短短数年间,有此大的飞跃,十分令人钦佩。这也让我们有理由期待,在未来的艺术道路上,他一定会走得更高、更远。

                           (韩墨:清华美院韩墨现代彩墨工作室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