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画为什么还要读书


文/李净弘
来源:艺盘      时间:2018-04-04

画画是一个高智商的工作,要有思想,还要有笔墨功夫技巧,还要讲情调。读书解决的是思想问题。

能看到这本书的人,一定是读过很多书的人,很开心跟你们打个招呼。如果你们觉得这个话题根本就不用说,那我会更开心。

每每与画院的艺术家探讨艺术,总会回到一个话题,就是读书。画院也经常会或买或结缘各种内容的书籍来分享给大家,用以提升大家的感性感知和理论高度。语言是用来表达的,艺术也是。每位艺术家都要清楚地知道自己对艺术的理论程度,并努力体悟生活中的各种感性,从而有理有据地指导艺术创作,只有这样,才能在艺术之路上走得更扎实,更长远。

据统计,中国人平均每天读书不到十五分钟,每年读书不到一本,与韩国人均7本差十倍,与日本的40本、俄罗斯的55本相差更多。而世界上读书最多的是犹太人,听说就连犹太的乞丐都离不开书。匈牙利每500人就有一个图书馆,而我们要45万人才有一个图书馆。日本管理大师大前研一的著作《低智商社会》意外地触动了我们的国人,他说中国到处都是按摩店娱乐场所,未来毫无希望成为发达国家。这话说的太受刺激,男女老少有血性的都恨不得去揍他,但是他说的是事实。所以我们要内省,要客观面对。

我想很多人都以为发达的标志是每家每户每天有肉吃有酒喝,想做什么做什么,物质触手可及,基础建设发达完善上档次。甚至我们一位军方的高层在将军级别会议上讲话嘲笑别的国家广场的砖,以及他们破烂的地铁设施等,以此证明我们的强大和发展。这些都是表象的。就像一个段子描述的,农村人好不容易吃上肉了开上车了在市里买了房了,可是有钱人却正往农村移动。此时的发达国家已经在做别的了,他们在精神领域有了更纵深的发展,他们在关心弱势群体的尊严方面比我们不知道要早多少年,因为我们到现在完全还没有这种意识。还有高科技化方面。我们的经济发展的太快了,就像长得过快的庄稼,内心就空虚了。脚步走得太快了,灵魂不小心被落在后面了。

有一个例子很能说明愚昧与文明的距离。

2000年4月1日深夜,来自江苏北部沭阳县的4个失业青年潜入南京一栋别墅行窃。被发现后,他们持刀杀害了屋主德国人普方(时任中德合资扬州亚星——奔驰公司外方副总经理)及其妻子、儿子和女儿。案发后,4名18岁~21岁的凶手随即被捕,被法院判处死刑。
  这起当时轰动全国的特大涉外灭门惨案很快结了案,但故事并没有结束。

普方的家属了解到这几个凶手的生存及教育背景,主张宽容凶手,希望能以爱来挽救这种愚昧的行为。虽然最终没有成行。
  就在那年11月,在南京居住的一些德国人及其他外国侨民着手设立了一个基金会,他们用募集到的捐款为苏北贫困家庭的孩子支付学费,希望他们能完成中国法律规定的9年制义务教育,并为他们走上“自主而充实”的人生道路创造机会,最终减少犯罪和社会伤害。

以此,来作为对普方一家的纪念。

明明是人家的善举,对我们来看,总是有些辣眼睛。世界上,总是愚昧的人闯祸,由文明人来买单。很多年前看《汤姆叔叔的小屋》,记忆最深的就是,汤姆叔叔总在说一句话:“上帝啊,原谅他们吧,因为他们不晓得。”文明人总是需要扮演上帝的角色,否则又能怎么样?他们需要更多高尚而有尊严的伙伴,然后大家能一起开心的玩,世界才更精彩。梵高也是这么想的。

我说这些没有妄自菲薄的意思。我们有非常优秀的传统文化,为世界各国望尘莫及。我们的哲学体系更适合人类在地球上长远的生存和发展,而不是西方所宣扬的掠夺式开发,等等。但我们需要把这些传统普及到更多的人,包括我们的边远山村。

教育不等于读书。我们目前的教育体系比较偏向于科学与自然科学等知识性课程。这些课程就像的枝叶,需要聚拢在以信仰为根基的大树上,才能长久,才能开花结果。所以在课程之外,我们需要有大量的优秀读本来充实。没有作业,没有指导,随心随性追求。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是宋皇帝赵恒说的,这个说法很实惠。我在初中的日记里写了,地上不可能到处都是金子,但是社会上却可以到处都是人才,唯有读书,才是个人民族国家的出路。到了高中写了一篇调查报告发现,小学同学就已经有一半的同学不读书了,初中都不去读了。捶胸顿足。

一个人的精神发育成长史,应该是一个人的阅读史,而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民族的阅读水平。

鲁迅被誉为“二十世纪东亚文化地图上占最大领土的作家”,先生曾经说过,他从不认为半个小时是微不足道的一段时间,他把时间比作海绵里的水,只要挤,总是有的,挤出时间拿来读书。而拿破仑终生,唯一随身的行李就是书。

民国时期,我们有很多思想家,大家膜拜的精神领袖集中在鲁郭茅(鲁迅郭郭沫若茅盾),巴老曹(巴金老舍曹禺),读书务求广博,旨在经世济民。为了时代变法,我们有甘愿牺牲的“戊戌六君子”,何等悲壮;有号召女性解放思想曲线救国的秋瑾,被捕就义前一句“秋风秋雨愁煞人”让人不禁泪奔;有提出“三民主义”的孙中山;有先驱“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周总理等等。这些都是胸有高志的读书人啊!他们曾经用文艺文学的肩膀,为中华民族扛过了那个血雨腥风的岁月。而现在,看似风平浪静和平年代,实则是风起云涌,变化莫测,我们却每天泡在轻松愉快的娱乐圈里,不思进取,不知危在旦夕。不是悲观,实需谨慎。世界格局,不进则退。何况,我们实在是还有好多窟窿要修补,有太多边远地区需要重视。除了经济发展不均衡,思想体系也是一样有好长的路要走。

现在的书籍,比起民国时期不知多了多少倍,不像以前,借书都没有地方可借。可是看书的人并没有相应增加。

艺术是文化的一个风向标,是极具影响力的文化旗帜。我们不能用高科技造福人民,至少我们能让广大群众身心愉悦一下,用我们酿造的艺术的蜜,让他们觉得幸福和力量。也是价值体现。

鲁迅先生说,我吃的是草,挤出来的是牛奶。艺术对于艺术家来说,就是牛奶,而读书过程,就是吃草的过程。如果不吃草,挤出来的是什么?

苏轼曾在《文与可画墨竹屏风赞》中说:“诗不能尽,溢而为书,变而为画,皆诗之余。”如果艺术是诗情画意的变身,那么我们首先要有诗情画意的思维和意境。腹有诗书气自华,那么我们首先要读书。

读书是一个大的哲学命题。作为艺术家,在艺术界,我们首先要了解这个海洋到底有多大。然后了解我们从哪里来,现处哪个位置,最后一个问题,要往哪里去。

那么艺术家首先要读东西方美术史,沿着史学家的足迹,读历朝历代名家画论。从而知道艺术海洋之浩瀚,风格多样,意识形态各异。不读画论,在艺术的海洋里,早晚被淹没掉。

然后读古代文学史,《诗经》、《离骚》、《道德经》、《史记》,唐诗宋词元曲以及明清小说,《红楼梦》、《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四大名著是必须读的,之后读外国文学史,普希金、托尔斯泰、巴尔扎克、大小仲马等,经典名著《悲惨世界》、《傲慢与偏见》、《简爱》、《红与黑》、《基督山伯爵》等等,都是不朽巨作。最后读哲学文字,老子、庄子、墨子、韩非子,还有佛学,西方的苏格拉底、柏拉图、歌德、尼采、叔本华等等,智慧浩如烟海。

读完这些书,我们的艺术作品,就可以充满如诗经中的诗情画意,“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从魏晋南北朝的建安七子,到唐宋文化中的慷慨激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其苍凉辽阔,哀而不伤,不啻为怀古诗的绝唱。唐宋灿如星河的文艺气氛中,镶嵌着李白杜甫韩愈白居易苏轼等数不清的巨星,与今天大家熟知的娱乐巨星,简直天壤之别。

“为往圣继绝学”,文化需要传承,读书从本质上区分了人与动物的不同。这些书,不仅我们要读,外国人都已经在读。《孙子兵法》现在在美国很受欢迎,还有孔孟之道,毛主席现在是美国俄罗斯年轻人崇拜的对象。

习总书记在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里说,“文化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人类社会每一次跃进,人类文明每一次升华,无不伴随着文化的历史性进步。”唯有读书,唯有信仰,才能让我们坚定坚强,才能做到“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

以什么样的角度去读书,也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同样一本《红楼梦》,有人说是言情小说,有人说是社会反照,而我父亲曾经说过,《红楼梦》是一部兵书。高度不同,角度不同、阅历不同,故而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同样一本书,多年之后再读,又是一番味道。孔子曰:温故而知新,如此也。

读书的紧要性。事情按照紧急性与重要性,分放在四个象限,重要紧急,不重要不紧急,重要不紧急和紧急不重要。那些重要不紧急的事情,比如读书教育,比如健康,比如生活习惯,一旦变得紧急的时候,将是人生塌陷的时候,所以,需要日积月累地维护加持。读书能拓展自己的思维,区分自己认同的和藐视的,帮助更准确地了解自己,表达自己的感受,不读书的艺术家,只能在狭小的视野里画圈圈,不知所言。

有人写诗说:最温暖的事情,是每天晚上,是有一个人在灯下等你。而在灯下等你的人,如果手里捧着一本书,这种等待,就变得浪漫。这个画面,就值得让人仰望。世界纷扰,闭门即是深山,一本书,一杯茶,一份宁静心态,一下午的时间。读书,绝对是一个人的狂欢。熙熙攘攘的人群里,那个捧着一本书读的人,自有玉树临风的潇洒,让人敬仰。

读书与看手机报有很大不同。现在的人随时都被手机绑架,手机内容诱惑太多而分散,电影视频造成注意力不能集中。而且手机推送的内容即便符合选择,也肯定是篇幅过小,阐述不清,记忆不深刻,不能形成可沉淀的思想。而且看的时候似乎理解了明白了,但是很快就被别的话题覆盖刷脑,没有留下个人咀嚼吸收的时间,不能形成个人的价值观和世界观。时间一样过去,但是收益较小。

还有就是书卷气,如果换成了电脑气ipad气或手机什么的,简直就是不成体统。

战国初期哲学家杨子,也是道家思想的渊源,“贵生”,他反对孔孟的儒家思想,反对墨子的“兼爱”,主张自私贵己,类同道家的无为而治。是我国本土教派道教的鼻祖之源。他的思想让我想起一个词,“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现代解读是人不为自己打算,老天都会灭了你。正确的释义应该是,人如果不修为,无修养,就会为老天所不容。“为”应读作“wéi”。一样的为自己打算,境界大不同。无知者无畏啊!两种解释,天壤之别。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对于艺术家来说,就是读书修身齐家完善自己的艺术。洁身自好,修为自己,就是爱国。

北宋大儒张横渠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江山代有人才出,艺术精粹源远流长。面壁三年图破壁,努力学习是传承,也需要创新。试问当代艺术家,我们拿什么让后人骄傲。这是美术界要考虑的问题,也是国家民族的大问题,总需要有人来承担。美术史,往往只是几个艺术家的传记组成的,那么为什么那个谁而不是你才是那个彪炳史册的人?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所以传世的,唯有苦学与创造。

我每次在机场候机或者准备坐高铁,都会首先准备一本书。如果没有带,就临时去买一本。这样度过时间,心里才踏实。好书三更月,良友四时春。好友不在,还好随时有好书相伴。

虽然信奉共产主义,我也会把佛教体系的书当做哲学书来读,很喜欢佛教的戒、定、慧。戒掉贪嗔痴、爱恶欲,完善道德品行;而后修定,使内心澄宁安静,祥和淡泊;清净能使外界的真相从心中显现,故而智慧才能增长。祛除所有烦恼。艺术作品自然就会表现出无限殊胜的境界。

功夫在身外。清末著名艺术家、海上画派的先驱人物赵之谦在“印外求印”,画画的艺术家,也要在“画外求画”,从文学、哲学、佛学、史学等领域,跨越中西方,寻找不同材料,组成独特的艺术观,创作独一无二的艺术作品。厚重博学的艺术家,就让作品浑厚华滋,清秀淡泊的艺术家,尽可以让作品潇洒俊逸,或震撼或雄强,都在内在文化。

艺术可以怡情放松,但需要时,我们的艺术就是武器,就是国家民族攻之不破的铜墙铁壁。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艺术家自是义不容辞。

总之,不读书怎么了解传统?怎么知晓现代派?怎么能躲开狭隘?怎么知道自己不是在步人后尘,或许是拾人牙慧而不自知?又怎么谈得上创新?如果没有创新,涂涂抹抹养家糊口,那就是一个普及类的画匠,就是粉刷匠,谈不上思想更谈不上是艺术家。谈得上是家的,首先要有一家之言,一家之面貌。

所以不但要读书,还要在生活中消化实践,在时间的长河中反复验证。如鲁迅先生说,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留存自己最欣赏的那部分。读的书多了,各种元素在脑子里自然发酵,起了化学反应,形成自己的思想。思想加上笔墨,最后出来的就是最满意的自己的作品。谓之为人类发展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