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画的价格


文/李净弘
来源:艺盘      时间:2018-04-04

艺术品的需求很小众,至少现在是这样,因为不是必需品,没有人觉得看不到书画就活不下去。一辈子不接触字画,也不会感觉缺啥。当然我相信,有没有接触过艺术品,对个人来说影响还是很大的,尤其看到一张纸能卖出几百万上千万甚至以亿为计算单位时,眼珠子真的都要掉下来了。自然就会琢磨一下其中蕴含的能量。更多的人是看不懂。价格悬殊,都是一张纸,花花绿绿,甚至看起来不好的东西反而更贵,让人眼花缭乱,不知所以然。

我个人认为,中国艺术品的价格实在是太低了。太平盛世,画画的人空前的多,美院艺术生也是蓬勃发展,价值观体系多元化造成欣赏角度多样,所以价格也就显得更混乱。与市场整体分层面对接起来,多少有点倾销的感觉。前几年的电视购物疯狂推广书画,使艺术品的普及面空前扩大,但是同样一个构图整出几千上万幅来,本质上就已经不是艺术品了,质量堪忧的负影响现在已经体现出来了。国际上的价格相对比较高些,日本的画我看过,画得实在不敢恭维,但是价格却卖得很高。

除了国际上的比较之外,行业之间比较也是如此。给大家举一个例子,说明一幅好画的价格是不是太低。工艺师与艺术家创作相对比较接近,同样是艺术创作,艺术家一辈子有废纸三千,一位工艺大师也有废作品无数,工艺大师需要十年锤炼,而一位画画的艺术家可能需要二十年起步。假设,一位工艺大师设计了一套瓷器,花了一个月时间,定稿后交给作坊做出一千套来,每套假设利润一百元的话,工艺师的收入就可以达到十万元。可是一位艺术家如果经过一个月的推敲琢磨,到铺纸研墨动笔定稿,拿出来定价十万元的话,大家就觉得是不是太高了。国画价格高在于,国画是集一千人的享受于一身。独享。

随着经济的增长和持续稳定发展,我国的艺术作品也不断出现高价。2017嘉德春拍场,黄宾虹作品《黄山荡口》拍出三个亿的高价,这是黄老92岁高龄所做,人画俱老炉火纯青,这个高价算是实至名归。加上佣金,达到了三点五亿元,事实证明艺术品市场的热门,而且好的作品因为珍稀性,没有最贵,只有更贵。

当然,同样一个画家的作品,也有很大差别,有精品,也有应付之作,精品大概能占20%左右。一般认为画的比较精细,笔道比较密集的东西比较好卖,价格也比较高。而粗犷一些,我们说的大写意的东西市场接受度就相对差一些。黄宾虹的作品也不是每一幅都是这样的高价,但是互相有个参考。这种以粗细笔触定价的角度自然是很不公平,但是外行比较容易界定。这也是特别工细的工笔画市场比较受欢迎原因,从画面上至少能清楚地看到作品富涵的劳动量。

我们这里讨论价格,主要针对有收藏价值的艺术价值高的艺术作品,那种走进千家万户的装饰作品属于是劳动密集型作品,与艺术家劳动量关系更大。这种说法会出现一个临界点,我们不讨论临界点的作品。

跟书画价值相关的两个概念跟大家交流一下,一个是书画的艺术价值,另一个是市场价值。通俗来说,艺术价值就是这画看起来是不是很美,当然是稍有理论基础的美;市场价值就是这画在市场上有没有人买单,到底能卖多少钱。按道理说,好的东西自然就应该值很多钱,相反不好就不值钱。因为大众审美的不同,造成艺术价值的认可度也不尽相同,萝卜白菜各有所爱,你爱你的,我爱我的。既然大众不懂,或者说角度不同,艺术价值也不能一刀切下定论,所以艺术家价值就被理论批评家绑架了,大家听专家的,再加上我乐意就可以促成买卖。所以在艺术界,需要更多的有使命有承担的,负责任的艺术评论家批评家,这个群体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而市场价值与钱有关,理论上应该是与供给需求关系有关,好作品太多,人手一份,价格就高不上去。不好的作品,如果作者名声大,关注度高的话,也能卖出高价。艺术作品需求比较小众,定价机制又不明朗,高低悬殊太大,就有可能被金融和投资市场绑架。大腕们可以操作市场,就像做庄操作金融系统一样。

艺术价值也就是文化价值,是可以让人欣赏产生精神共鸣的一部分。创作思路来自对社会的细心观察,体会分析,对自我情感的狂热发挥,和准确表现,其中蕴含的是一位艺术家的修为和内涵,融合阅历感性完成艺术家的使命。就像有理有据的议论文或才情四溢的感人的散文,都是独一无二的。艺术家的审美情趣,家国情怀都会从中体现,欣赏者会从中获得能量,和知性的满足感。在历史的长河中,一些作品还带着时代的信息供后世研究参考。

艺术家做的事情与钱没有关系,他们只关心把自己的感情融入进作品,表达好自己就好。所以各国都有些生前穷困潦倒的艺术家,这跟艺术价值没有直接关系。虽然作品好坏没有成文的量化标准,但是各个时代都有可以达成共识的艺术家。

市场价值的影响因素很多。主要因素还是靠供需来支撑的。艺术看起来很奥妙,需要时间来体会,太过高大上,信息不对等,造成外行不易进入消费收藏,供需不平衡,对市场价值会有很大影响。

通俗一点,也可以叫做名人字画和字画名人。

字画名人以创作字画说话,因字画而成为名人,作品的艺术价值较高。这部分人创作的作品的数量相对来说也不会太多,以质量为重。

名人字画以名人为根本,附着在名人的光环之下,比如中央领导,再有就是央视主持人了,赵忠祥倪萍的作品卖得都很好,还有董浩等,俨然已经进入了艺术圈子。为了名气大,各种媒体渠道的宣传都有人在用,类似各种商品的广告,提高曝光率是关键。当然也有些名人作品也画得不错,但是名气带来的附加值超过作品艺术价值。名气大,影响力大所以价格就高。名气带来的是需求增大。

国际上艺术作品的流通规矩是,艺术家创作的作品首先由一级市场,也就是画廊来推广,一些大画廊运用集装箱,通过海陆空,在世界范围内为艺术家做推广展示,配合专业的媒体宣传,让艺术家家喻户晓。在市场达到一定普及量的时候,而如果艺术家的创作已经跟不上市场需求,作品将被推荐到拍卖公司进行拍卖,从而达到更高的价格。我国一级市场尚未成熟,部分艺术家则是通过企业包装,在拍卖公司直接拍卖来实现定价功能,拍卖参数成为收藏家投资人参考的第一数据。

    从艺术史上来说,历代留下来的作品,比如大家都熟悉的唐伯虎,作品的稀缺性和高质量都是达成共识的,理应卖得很高,也确实是很高。大概是零八零九年,荣宝做了一次拍卖,明四家扇面,每幅大约一点五平尺,无底价拍卖,最后每幅扇面一千多万,也算是很高了。可是我们近现代的作品居然也高至上千万上亿就有点匪夷所思了,甚至活着的艺术家也轻轻松松就达到千万级别,然后又掉下来的。只有中国有这种现象,美国、巴黎、东京都没有出现过。因为不懂,这个天价就显得越是有点瘆人。用现代一个网红的词就是,细思极恐。

假画充斥市场。自古我们的传统就有下真迹一等的说法,不是正品,但是正品之下的一等作品,也很有收藏和研究价值。在古代,好的作品出现之后,限于当时没有照相机印刷机等高科技,为了能让更多人有机会看到,就只能临摹,宫廷甚至有御用的临摹师傅,临摹的很好,对后世很有借鉴作用。

当然更多的临摹是为了获利。

关于临摹仿品,前些年有个拍卖事件,很有意思。有位女士在北京的拍卖公司买了一幅吴冠中的作品,花了一百八十万,这样的价格明显算是捡漏了。回到上海后,上海的拍卖公司就联系她接着拿去拍卖,说估计能有一百万的增值幅度。没想到上海拍卖公司拿到作品后,经过鉴定,发现作品是假的。该女士不接受这种认定,直接托人找到了吴冠中先生,那是二零一零年前的事情,当时老先生还在世。老先生耿直,直接拿笔在作品上写了几个字“作品是假的”云云,于是引发一场官司。最后判定结果出来才叫人大跌眼镜,该女士输了。判定结果说,艺术家也不能说明作品的真伪,您怎么能认定自己小学时候写的字的内容的形式的用纸等等呢?现在作品的真伪由一群鉴定公司出具鉴定证书来证明,收取不菲的费用。也算是艺术界很奇葩的一件事。

名家也大多临摹过古代名作,其间对古人的用笔和思维都会有体会。张大千就是最有名的例子了,他临摹的作品甚至让专家也很难辨识,出了很多故事。

我曾经临摹过范曾先生的人物图,反反复复临摹了一周的时间,每天体会,范先生的气场和修养都从线条里传达出强烈的信号,受益匪浅。

现在是高科技时代,一幅好作品如果大家都觉得不错,资料网上一搜出来一大堆,临摹仿制零创作成本,最后就成了行画了。对价格的冲击也很大。所以真正艺术价值高的作品,有几个标准,作者必须是积极上进一直努力的学者,创作出的作品前无古人,难度之高后无来者,十年磨一剑坚持不懈,剑磨出来的时候,才能挺得住市场的各种冲击。

听说京东今年与招商银行联盟建立八零九零的信用消费体系,这是我国数一数二的电商平台联合金融系统做的一个大动作,影响到数以百万计的消费者群体。随着数字化、网络化的进程不断推进,信用体系的建立只是分分钟的事情。产品的创作环节,来源,经由环节,等等,可能都会提供真伪的证明。而且会很方便。通过一个点,首先影响到各个家庭,进而影响到各个行业,这只是一个时间问题,以后没有信誉,将寸步难行。艺术品也许有一天也会进入信用体系,都在过程中。

艺术作为文化符号,又体现经济现状,也与政治息息相关。我们都知道,当年索伦斯用经济手段一夜之间吸金数亿元,看似合情合理,实则是各国经济发展金融领域的重大漏洞。我们做个假设。假设在艺术界,也有那么一个组织,不明所以地操作市场,把一幅看起来很一般的作品以百万千万高价购进,促使艺术界全体为之轰动。然后,有没有可能,我们所有的艺术家看到这种现象后都跟进去,仅仅为了钱,大量去创作类似的晦涩阴暗的作品。结果也收获了不菲的经济效益。影响力不断蔓延,自然就会有更多的人跟风,最终形成整个社会层面的艺术风向偏离,是不是有这样的可能?而后当我们也有一些经济实体跟进买入的时候,早期的投资人又开始抛出,是不是人家还会大赚一笔?为了经济利益,整个社会如果都弥漫着类似的作品,是不是会影响了一代人的审美观点,甚至彻底颠覆传统?可能需要很多年才能意识到,再过多少年才能恢复?又是细思极恐。如果这是国际操作手段,那就是对国家民族最彻底的颠覆。

有责任心的艺术家,应该知道自己的价值,并不是钱多就都是好事。

有一位艺术家叫王瑞卿,十年前他面对周围的各种纷扰和膨胀,曾经说过一句话,他说我不想让我的孩子看到的东西,我就不会去画。不为金钱所动,这种精神让我很感动。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他这是爱家爱国啊,多么朴实坚定的真理。

改革开放经济发展的速度太快,文化成长明显有些掉链子,但是书画的价格却敢于坚挺,有点无知者无畏的意味。变成了一种金融符号。好多公众微信推送出来,说书画投资几年多少倍多少倍的增值,看起来很诱人。拿文化做投资未尝不是件好事,但是纯粹作为投资,附庸风雅,而不研究美术史,不去努力了解艺术价值,就有些风险太大。近代我们的艺术品,也经历了滑铁卢,从上千万级降到万级别,也是一个调整,我觉得都是好事情。

艺术界也有让人感动的现象。甘肃是比较特殊的文化大省。在甘肃通卫等几个城市,家家户户都有国画收藏,因为经济不发达,作品价格都比较低,但是普及量全国数第一。一年到头,家里人杀猪卖钱,然后买一幅字画挂在家里,这样才好过年。过年期间,大家串门的时候,开始比谁家的字画更好更高,大有当年“李白斗酒诗百篇”,斗酒不是说李白能喝一斗酒,而是李白在斗酒大会上斗酒、喝酒、作诗的场面。斗在这里读去声,斗争的斗,比赛、评论的意思,各家各户都把自己酿的酒拿出来品评的意思。而甘肃则是斗书画。每逢嫁娶或大型聚会,家里会把压箱底的书画都挂出来,还会把邻居家的字画都借来挂上,以显家庭收藏之富,文化之厚重。

书画正在以各种形式逐步走入千家万户。家装结束,花半个月或一个月的工资买一幅画,装在客厅,彰显一下文化品味,正逐渐成为文化标配。

    价格与价值,逐渐在每一个立体层面上,每一个品类中达到和谐稳定。如果艺术家们衣食无忧,全凭兴趣作画,时间宽松,有时间读书修行,就会创作出更好的作品来,那个时候,可能才算是艺术真正的春天。

    对于收藏家来说,一般一幅三五千以内的作品,大多是艺术商品。这个价格大家可以参照一下。画家的创作作品付出的脑力劳动是画匠的n多倍,所以作品的数量非常少,价格也绝不会低,如果作品独一无二,那就更是捡漏了。

书画的价格叫润格。文人清高,不谈价格,只说取点费用以墨润笔而已。一般按照平尺来计价,因为作品太大还是会耗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不过作品艺术价值的高低主要以精神投入质量为侧重点,劳动量反而比较容易被忽略,因此尺幅小而精的作品正在受到更多的关注,比如扇面、圆光,还有文人案头摆放的手卷等形式,相对别的尺幅的作品价格略高,可能是平尺价格的两倍以上。价格的细分,也说明市场正在趋于更成熟和理性,也更加多元。

关于名头。文化部下属中国文联系统下,有一个组织叫中国美术家协会,每年都会举办数十场全国范围的展览,吸收优秀的会员,目前全国大概有不到两万名会员。就像大学考试一样,有了一定级别。

文化部下属还有一个行政机构,会按照要求认证美术家的级别,称为国家一级美术师、二级美术师等。有了这些头衔就像头上有了光环,比较容易获得市场认可。

说了这么多的影响因素,收藏家爱好者们可能还是有点晕,那就买那种,听说还不错,自己超喜欢,价钱付得起的。

我的价格现在定的是一平尺三千,相对来说,大家都觉得有点低。如果有人定制一批,为了赶时间,可能会有个别作品逸笔草草,这个价格就贴近最差的这一部分,这样大家整体就非常划算了,因为中间肯定有一部分精品。

这样定价,生活无碍,能有时间看书精进,还有闲情逸致,就是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