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品是人性反映


文/李净弘
来源:艺盘      时间:2018-04-04

马云讲了一个事实,计算机技术发展到现在,在计算方面,人脑已经完全不能战胜它了。类似于比赛下围棋下象棋、智能记数据等等。面对计算机每秒钟数以万计的计算速度,这种比较本身也显得有点愚蠢了。所以,计算机能做的事情,就用计算机去做好了,将人脑释放出更多的空间,来做点别的事,比如关爱自己、关注他人,再大到思考国家民族的命运,关爱我们赖以生活的共同的大环境。将人性充分发挥出来。我想说的人性,指的是人所应该具有的,正常的感性和理智。

前些天外出吃早餐,跟助理讲起晚上做的梦,有几条鱼几只乌龟托梦,紧急求助救命,还没有讲完,就看到早餐饭店老板拎着一个鼓鼓的黑色塑料袋,里面的活物不断在袋子上撞出一闪一闪的包,我的早餐就吃不下去了。走过去一问,还真的又是鱼又是泥鳅又是乌龟的,让我当时瞬间就有种恍惚的感觉,这不正好就是昨晚托梦的几个大神么?不用多说,早饭是吃不下去了,赶紧把他们整包拎了回来,麻利地放生在画院的大池塘里,了却一桩心事。有段时间,总是做类似的梦,大池塘里的活物除了野生的,都是我放生的。总有上千个生命了吧。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爱屋及乌,凡有生命的,猫猫狗狗,感性都是一样的吧。

这个行为是计算机干不了的,人性的东西。人之初,性本善。

法国著名艺术评论家艾黎·福尔在所著的《西方美术史》封底写着:艺术不仅是有用的,而且她大概是除了面包之外,唯一的、对所有人都真正有用的东西。艺术,是用来关注人类的精神生活的,她包括爱和所有围绕爱而产生的成就。艺术,也是人性的完整体现。

 听说大象也能画画了,一些景点拿来作为节目吸引游客。这跟计算机输入程序,或者鹦鹉学舌差不多。大象在地球上比人类存在的时间还长,能与人一样长寿,所以是非常灵性的,象家族里也有很多感情交流的,甚至有他们独特的传统,只是我们不知道而已。但是让大象画画,应该不是他们喜欢的。训练师让大象按照设定的程序比比划划,做不好就揍他。最终,训练成了。不可能不成,不成就被揍死了。这里面有很多非人道的东西。

而画画,对于人来说,应该是一种释放情感的方式。画什么题材,什么样的构图,什么样的色调和笔触,融入什么样的感情和修养,都至关重要,都是人性。

现在好多人能把《兰亭序》背下来。不管能不能,大家都会知道最后一句,叫做:有感于斯文。王羲之觉得,虽然时移世易,朝代变迁,但大家的感性都是相通的,喜欢什么痛恨什么,沧桑的甜蜜的,豪爽的细腻的,道德价值观等都是可以沟通的。大体应该是这样。如果我们能出于人性来理解的话。

 从人性的角度来理解的话,我觉得八大山人是被当代人误解了。我们可能没有从他的画里,读到应该“有感于斯画”的东西。

明末清初的花鸟画家著名八大山人,原名朱耷,是明太祖朱元璋第十七子的第九世孙,本是皇族贵胄,虽远离首都千里,也是高门大户,诗书传家,体面富足,面对朝代变迁,八大曾有诗句:“墨点无多泪点多,山河仍是旧山河”,感慨感叹。所以现代所有的纪事与解读,都围绕着这句诗词来展开。看看八大山人画的鸟,大家说像是在翻白眼,讽刺嘲笑大清,表明八大山人内心的郁闷等等。这样解释倒真是不费劲。丢了家族荣誉感,还要东逃西窜惶惶不可终日,家破人亡,家仇国恨交织着,翻着白眼冷笑旁观,消极抵触度日,似乎都顺理成章。郁闷一定是有的,但我不同意这种简单的解读。因为这不符合人性。

我们在琢磨八大山人的时候,要把他当成一个有血有肉有温度的人来看,不要当木乃伊一样研究。翻看八大山人的作品,除了上述提到的诗词,还有很多题画诗,都是绝对的理性加感性,“郭家皴法云头小,董老麻皮树上多,想见时人解图画,一峰还写宋山河。”还有“湖中新莲与宅边古松,皆吾静观而得神者”等,从中可见,八大山人对画理的研究和诗情画意风花雪月的体会是兼而有之的,而且很深入,甚至我们应该能从中感受到一位文人艺术家那种玉树临风的潇洒,以及含情脉脉的眼神。温和的,偶尔也会有男人的害羞不好意思,谨慎的,间或有文人的桀骜。这些诗词,不是一个整天自暴自弃的人会写出来的东西。所有健康的人性,八大山人都有。

从另个一角度分析可以想见,作为一个读书人,八大山人最早信奉佛教,历经十三年,后来又自建道观成为道长,经营二十余年。这可都是与智慧与文字时时刻刻泡在一起的事情。佛教讲因果、轮回,只这两点,就足够教人放下和坦然了。一个能从佛学及书本里获得解惑之道,又充分体会道法自然,顺应天时的人,另外又从书画中释放才学、获得莫大成就的人,应该是内心平和散淡的,对世事变迁会有一个顺应的心态。他如何能接受自己一直翻白眼呢?那多累啊,不符合人性。

而且,三十六岁以后,就已经完全没有要隐藏行踪的意思了,当时的清政府已经稳定经营了十多年,第三位皇帝顺治已经驾崩,康熙帝当年登基。八大山人都要堂而皇之要修道观了,这动静非同小可,完全不是东躲西藏的姿态。


这只鸟在看天。除了叨虫找食的鸟之外,我们平常难得看到鸟有思想,还朝天上看,至少这不是常态。这只鸟是拟人化了的,说明八大是一个清醒的有思想的人,他从未麻木,警觉而从容,而且积极应对世事,深到骨子里的教养,会教他尊严而体面地活成自己想要的样子。这是一个文人永远不会放弃的方向。

“得本还时末也非,曾无地瘦与天肥。梅花画里思思肖,和尚如何如采薇。”是八大山人题在一幅《古梅图》上的诗。说梅不培土,寓意国土流失,言采薇,寓意不屑与清朝妥协,宁愿采薇而食哪怕饿死。可是,八大山人的很多作品都是有山有水有树有土的。而且,我们要注意,八大山人活了七十九岁的高龄,这在当今社会也算是高寿了。而明朝大部分的皇帝不过五十岁左右的寿命,八大可谓享尽天年。这绝对是一种放下的姿态表现,这是符合人性的。我们不能要求他对着摔碎的牛奶瓶一直哭泣。


我喜欢他笔下的花鸟,极简而不单调,处处生机灵动,笔笔见性写心。“有处恰是无,无处恰是有”的艺术追求,将中国画的品位、格调提高到了此前所从来未有的高度。鸟是有表情的,是知性的,是好奇无奈的,是淡定的,是放下的,他的鸟,还有点在困境中依然优雅的保持着绅士风度的感觉。

痛苦分为肉体与物质的痛苦,和精神痛苦。这两者,八大山人都没有。还是那句话,如果那样,他活不了那么长寿。


八大除了鸟之外,还有山水画,极有沧桑感,但也祥和美好。设色静雅,构图奇绝。画上长篇论述,很有激情。

艺术理论的不断追求,最终会上升到心理学哲学层面。后世没有看到八大山人整理集结的画论,但是作品上屡见的题画诗等,已经说明了他的理论高度,字里行间还有他对人性的充分洞明和把握。可见他非常爱自己,爱自己的修养和品德,爱自己努力的成绩。爱家人,爱艺术,爱是他的动力,这才使他在明灭之后,在清朝的天下又生活了六十年。爱,是人的天性,生存第一,这也是人的天性。

《论语·里仁》:朝闻道,夕死可矣!可见古人的生活虽然比较慢节奏,煮茶烧水坐牛车,交通基本靠走,等等,但是在节约时间,在探求真理的意识这一点来说,古今是一样的,一寸光阴一寸金。所以,这六十年,不是悲愤的自暴自弃的,而是积极探索并寻找生命之光的六十年,从佛学到道观到画理,他从来没有停止挖掘生命的深层意义。生活无论怎么变,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永远都不会变。并且他做到了。书画,只是八大山人冰山一角的体现。

看清世界的荒谬,是一个智者的基本水准。曾经痛苦过,后来能放下,这是人性的升华和蜕变。真正伟大的人物都是一开始就悲观、绝望,能坚持勇于探索,最后而能置之死地而后生。大家知道,不痛不痒是出不来沉香的,必须是沉香木得病生菌之后,树本能保护反应才产生的。我们不会有那样的经历,所以也不会有那样的生命体悟,也一样不会有八大那样的艺术成就。画到极简,情到最浓,世事无常,静观便是。这才是他的人生态度。

“绿蚁新焙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古人的智慧与洒脱,岂能是我辈猜测的那样低迷?!人性是趋利避害的,包括物质上和精神上的。八大山人,可以曾经哭之笑之,但最终归于平静。归于人性终极目标之禅。耐心是一种禅,禅是智慧。

文人内心的风流与秀润,率性与豪放,清高与智慧,我们能在八大作品的每一笔上体会到,我们应该为他感动和骄傲。这是人性。

从历史纪事的渠道来看,这一低迷论定也是站不住脚的。古人收集信息的渠道,第一靠民间传递,第二靠实地考察,第三靠地方志。这几个途径都需要足够的曝光率,才能最终被历史传送到后世,那么事实证明,八大山人并不是东躲西藏过日子的,至少不是一直都惊惶脆弱的。

旧时代的大人物大多不写书,老师说话,学生记下,宗教家更如此,由弟子传写,印度的宗教经典都不写出来,除了珍贵得堪比黄金钻石的几片贝叶经之外,全部靠背诵,能背诵多少算多少。苏格拉底、孔子、老子、耶稣、释迦穆尼都不写东西。古代文化史就是这样结结巴巴、糊里糊涂传下来的。不是有板有眼、完整有序的。我们的理解更是想当然,根据史学家编书时候的资料创造心情来写,还有史学家的阅历理解力等等局限性。

唯有美好的事物,才能传世,才能持久。古人讲,酒香不怕巷子深。八大山人的画,功力强劲,生动有趣。所以长久者,如此也。放到现在,信息虽然爆炸,但是唾沫太多,人才倒是难免淹没。还有一点,八大山人的画在当今社会又有多少人能看懂的?黑咕隆咚一只翻着白眼的鸟?古人的鉴赏力真是了得,可见八大山人当时周围的粉丝也是不少,还都相当了得啊!

非常喜欢一首唐诗,白居易的《山泉煎茶有怀》:“坐酌泠泠水,看煎瑟瑟尘。无由持一碗,寄与爱茶人。”古人煮茶,取水以山泉水为最好,江水其中,井水其下。劈柴慢煮,谈天论地,半天的时间就此过去了。可见文人生活之讲究和精致,和那种让人艳羡的慢节奏。南朝·梁·陶弘景有诗《诏问山中何所有赋诗以答》:“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唯有品格高洁、风神飘逸的高士才能领略“白云”的奇韵真趣。那种慢生活和乐趣,那种淡然,我辈望尘莫及。又怎么能在当今时代,遑论什么八大的凄惶。古人要是知道我们的生活,一定在下面替我们唏嘘不已才是大有可能。

《庄子·盗跖》中最经典语言:顺我者昌,逆我者亡,生活如是。这一点八大山人一定比我们要理解的到位。那时候的书非常少,所以每一本书每一句话他们都理解的非常深刻,顺应,是很简单的道理。

好吧,再回过头来看八大的作品,我们可以看到清高,看到放下,还有与白石老人作品一样的好玩,清新淡雅的心境,赤子般的担当与忍受,那种了然豁达的胸襟与洒脱,以及满纸洋溢的纯纯的热爱与执着,后世如何揣测也只是枉然,令人叹息。或者中间还有一点玩世不恭。自然是不能恭的,因为他毕竟是明皇族之后了,不能也不应该时时表现出兴高采烈的样子。

从普通的解读来看,梵高也是一个孤僻乖张的人。我把他拿出来是想比较说明一下,个性是天性,后天的影响因素很小。梵高也算是贵族,并没有战乱,因为家庭的迂腐冷漠让生性孤僻的他难以应付。他表现出来的偏执和个性化是与生俱来的。这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对社会现状的不同理解。他的怪异,在于他比家庭比周围的任何人都懂得爱,都有道德高度,从而更加渴望获得周围亲近的纯粹的爱,和价值观雷同的尊重。所以,他的个性,可以理解为是高处不胜寒的孤独。

梵高一生画过三十五幅自画像,可见他的自恋程度。自画像有侧着身子斜眼看的,有模糊朦胧的,也有赋予很多小色块的非常活波生动的,还有正面严肃的,有穿着鲜艳的橙黄色的衣服的积极的形象,也有割掉部分耳朵后的包扎照片,通通都被他画了出来,都是不同阶段的心里反照。他是非常爱自己的,他爱自己高贵的灵魂,这也是他的画作后来拍出天价的原因。为了解惑,在找到宗教这一武器时,他曾疯狂地看书和听布道,以固定灵魂和坚定信仰,以至在后来因为传道工作过于热情而被踢出了教会,这个经历让他终生难以释怀。

但在梵高有生之年,除了弟弟提奥是绝对的粉丝和支持者之外,周围有很多好朋友欣赏他的作品,这些朋友也都非等闲之辈,都是印象派的大师级别的人,这些认可是梵高可供滋养的力量?这些都是有据可查的。一个人能够坚持坚定做自己的最大的理由,是自我的理解、接纳和热爱,尤其是大爱,才能让脆弱者前行,让一切很有逻辑地继续。

梵高自杀的枪伤检验结果说,子弹是从很远的地方发出的,而不是很近的位置,并且是以一个罕见的角度斜着进入身体的,子弹甚至并没有穿过身体,而是停留在脊柱附近等等。关于梵高自杀这一点,看来只能永远是一个谜团了。

 八大山人也好,梵高也好,他们有丰富的精神滋养源泉,除了朋友,最重要的是他们自身的素质。他们内心孕育了强大的能量,需要释放和表现。这是人性的哲学层面追求。没有什么人能让一个幸福的人感受到痛苦。所有的痛苦,都是由内生发出来的。

虽然我画山水画,画国画,但我是八大山人忠实的粉丝,还有梵高。好的作品,无论中西。希望大家能有感于斯画,能从中品出更多的趣味。

同样,愿大家能有感于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