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在足下 积健为雄 ——王斌山水画印象与解析


文/贾德江
来源:艺盘      时间:2018-04-03

历来有"文如其人"、"画如其人"之说,意指读者依据作品,自可判断出作者属于哪种类型,是张扬激励者还是含蓄平和者,是机智灵巧者还是质朴敦厚者,总认为一种文风或画风一定和作者的气质、性情、意趣等个性相关。其实未必尽然,画家王斌就是个例外。

王斌待人谦和友善,气度温文尔雅,形象儒秀清俊,作风平和细发,正如其名,给人文质彬彬的印象深刻。然而读他的画,却是另一番气象,阔笔纵横,大墨淋漓,勾勒皴擦如斧斫木,如刀刮铁,多用秃笔出以方拙点线,散锋干皴,解衣盘礴,浓墨大水,泼成润泽丹青。在他的笔下,用笔豪壮,构图饱满,气韵充实,颇具强劲,大有"笔涌壮夫诗,墨写勇士情"之浩然气概。在他的《家山细雨后》(2013)、《日色冷青松》(2012)、《十渡印象》(2012)、《云壑飞泉图》(2012)等作品中,都可以见出他的山水画这种雄浑的张力。

有人说,画风也和地域特色有关。南方多喜俏丽,北方更求厚重,其实也不尽然。王斌生长在江南,他的审美趣味当归于"春风又绿江南岸"之类,但他的画风却如同京剧中的花脸,粗壮而厚重。峥峥古木苍魂老辣,微微大山铜浇铁铸,画中壮美的景观把"象雄、境阔、势长、质实"等视觉因素统一起来,有"胆"有"魂"。那"胆"已挣脱了陈陈相因的古法,坐卧江山,追求粗放,而不是蕴藉,充满活跃的生命力和勃勃生机;那"魂"分明经过了情有独钟的选择与强化,显得那么凝重、有力、苍厚、奇崛,蕴含着"天人合一"的自家怀抱寄寓在高山大川中的胸襟与魂灵,诠释着中国山水画的艺术精神。的确,王斌的画和他的人南辕北辙,这大概可以算作画界的一个特例吧。

王斌于1960年出生于太湖之邻、娄江之东的太仓,在这里历史上出现过不少彪炳史册的山水画大家。明代的董其昌、清初娄东画派的"四王"都诞生于此地,从小耳濡目染,对他起着深远的影响。这里也是"新金陵画派"五家之一的宋文治的故乡。这位以江南秀色名世的现代山水画大家,由于与王斌生活在同一时代,对他的影响更为直接。因此,当太仓一干追随者竖起"新娄东画派"的旗号,欲接续传统、弘扬国粹之时,王斌毅然退出多年经营的生意场,参与了"新娄东画派"的创建,成为这一新派的干员主将。

弃商从艺,重新拿起画笔,王斌自觉需要"补课"。他需要像"四王"一样重传统、重传承、补好笔墨蒙养这一课,也要像宋文治一样,重生活、重创新,补好师法造化这一课。于是,他负笈北上问学求师,理智地选择了中国国家画院黄格胜山水画高研班学习深造。在王斌看来,黄格胜从事美术教育多年,坚持深入生活,用山水画描写真山实水,已经成了他作品的一个鲜明特色;黄师的以线立骨、讲究构成、以形写神的绘画风格,更是与他心相近、性相投。由此,他从2010年始就决定师从黄格胜研习山水画,既重视境象师造化,也重视笔墨师造化,一跟就是四年。在黄金般的求学期间,他追随老师走南闯北,不畏万里之遥,足迹遍布长城内外、三山五岳、北国南疆。他画古镇乡寨的奇景,他画高山大川的壮观,也画青山绿水人家,在襟怀大阔的同时,不断提高写实能力,日益理解笔墨韵律。或取材于异峰突起的漓江,画出了"桂林山水甲天下"的旖旎风光,或取材于粗厚苍茫的燕赵,画出了太行、十渡的古貌新颜,或取材于秀雅宁静的云贵江湘,画出了民居村舍的山野人家,他画雁荡山的翠微,他画大别山的苍莽,他画三清山的幽邃,他画宝塔山的雄姿,他画新安江的烟雨,他画秦岭的葳蕤……王斌得江山之助,留下了一件又一件令人感奋的佳作。

王斌有两个基本观点或是说基本信念:一是认为山水画的开拓创新之途在于"道在足下";二是认为山水画新的笔墨发挥在于"积健为雄"。这里的"道",既指路途,又表示方向;"足下"在这里象征"行万里路"之开始,按石涛的说法,则是"搜尽奇峰打草稿"。一个有创造性的山水画家,只有"始于足下",迈开双腿,到大自然中去观察、体验和写生,才能发挥自己的才能,有真正的艺术创造。正如李可染先生所说:"一个风景画家一定要看尽天下名迹,踏遍天下名山。"这里的"健"既有强健之意,也有在某一方面显示的程度超过一般之意;而"雄"既有强而有力的一面,也有才能出众的一面。王斌山水画的最大魅力即来自于它特有的"积健为雄"所形成的笔墨语言风格,而这种笔墨语言风格的形成在于长期积累、博采众长后的戛戛独造。

可以说这两个基本观点构成了王斌总的艺术追求的两个方面:一是不断开阔视野,扩大取材的范围,既表现北方山水之雄、也描绘江南山水之秀,既表现东南山水之幽、也描绘西南山水之奇,偏重于自然景观的描述,由衷地表现了人们对生存环境的关注,呈现出主体审美意识的高扬与鲜明个性的表达。二是走的是写实而不忽视笔墨的路子。既有来自娄东画派传统笔墨的文脉,又有师法黄格胜以线造型的格法,更多的是在表现颇多新意的江山风貌上已走出门墙,显示出自己的才华。景象由秀雅而雄苍,情调从舒缓而激昂,不仅努力领会黄格胜的艺术思想和抱骨藏筋技巧,而且主动取法宋文治的泼墨、傅抱石的散锋,旁参龚贤的积墨、"二石"的古艳苍秀,丰富了艺术语言的表现力。所画山水虽尝试了各种风貌,但一律追求境界的雄深阔大、气格的高亢老苍,笔墨也在一气呵成的律动中强化了对比与节奏,显示出不与人同的艺术个性。正因为这样,我们才会在他的作品中不断发现饶有兴味的东西,感受到黄土高原、太行山脉、云贵山寨、江南湖区等各不相同的生活情调,在他广阔的视野里发现了许许多多意味深长的奇景景观和乡土景观,形成了有自己强烈特点的图式和语言,具有壮伟、质朴、自然和大气的特点。

应该说,在跟随黄格胜的四年中,黄格胜的重写生观察,更多的是师自然、传自然之神的艺术追求对王斌的影响是深刻的;而黄格胜以线造型的表现方法也无形中成为王斌山水的语言风格。但在这一过程中,王斌更关注足下的厚沃土地和无尽山川,他画的更多的是自己的经历、修养所凝练成的精神情操,画的是自己对自然生命、四时变化的深切感受,画的是对时代和生活的喜悦热爱。线在王斌那里,一要表现物象的结构和轮廓;二要表现物象的质感;三是传达对象之神。他的笔下无论是山形水态、树石房舍,均以勾勒为主、渲染为辅。但王斌似乎更强调墨与笔会、墨与水和,得气韵生动之境界。其用墨,善于随情就景,亦善于随机应变,墨色的重写尚意与师法自然相联系,物象形质在其中被线条勾勒显现出来。整幅画面又因运线的或流畅或苍涩或干渴的不同,而显现出南北山水的不同地貌特征,贯穿其中的,是不同意境的表达,是不同感受的传递,是他潜心于艺的胸中浩然磊落之气。

走进王斌笔下的山水,既有苍茫大山、浩荡秋水,又有小桥轻舟、通幽曲径,印象最深的便是他作品中吞吐大荒的浑然之气,不仅是他对中国山水及中国文化博大厚重的领悟,也是他面对现实生活的心境流露。他的作品,虽然图绘山川、心在江河,其本意却仍是想摆脱都市文化的异化和现实生活的羁绊,寻找精神归依的家园。他的作品没有明确的预先设计,多是真实感受、生命体验融汇为勃勃生机。当笔在宣纸上自由行走时,其中不乏心绪与感受对笔墨的驱使,亦有许多"意在笔后"的随机构造,那渐渐显现的山川丘壑、奇谲多变,有一种与画家生命历程相对应的默契。山由我出,我由山出,我之为我,自有我在。

王斌正走在行进的路上,他将继续用他那饱含深情的画笔去长途跋涉,情寄山川,走进更广阔的空间,此生无悔。

                        2015年10月28日于北京王府花园

                 (作者系著名出版人、美术评论家、画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