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们自然而宁静地产生 ——评李平绘画艺术


文/李北山
来源:艺盘      时间:2018-03-30

当我走进山东大学艺术学院李平教授的画室中,目光立刻便被他的巨幅油画《雄峙泰山》所吸引。现实中,泰山的雄伟是我们必须经过艰难跋涉后,站在泰山之巅“一览众山小”时才能体会到的,即便如此,我们依然无法看到泰山的全貌,我们的视线所及,似乎只能是泰山的一部分。而对泰山的理解,更多的是来自我们心中的意象。而现在,画家把我们心中的意象描绘出来,使我们看到一种我们无法得见的景象,完整的泰山蓦然呈现在眼前:雄伟、壮丽,透露着自然的威严,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我们能够从画中强烈感受到画家对浪漫主义美学的追寻,画家的语言如同独特的激荡情感、引起心灵共鸣的符号,将多情而神秘的自然赋予了全新的阐释。

泰山是中国山水画的重要题材,但就油画艺术而言,用油画的表现技巧和中国画的审美意蕴来表现泰山的雄壮巍峨,则是一种挑战。在传统的油画艺术中,对于自然的表现,只有自16世纪文艺复兴以来的风景油画,但绝没有类似中国山水画的概念和表现方式。中国的山水画重在表现人对自然的思考和人与自然的关系,其最终表达的是心灵与自然的共鸣。现在,一个油画家将如何来表达一个中国式的命题?

以油画的技法来表现中国画的意境,这种融合,只有大家可为之——徐悲鸿、林风眠、吴冠中等大家在中国文化的土壤中吸收西方艺术的精华,赵无极、朱德群等则在西方的文化的语境中进行中国文化的思索。他们创造艺术的目的之一,便是在自己的作品汇总,诠释对于中国文化精髓的深层理解和感悟。

泰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重要的具有权威意义的符号。古代帝王将泰山作为与上天沟通、祈求上天护佑的封禅之地。封禅祭祀活动在泰山延续了数千年,成为江山一统、国泰民安、稳定繁荣的象征。两千多年的文化积淀为泰山留下2200多处刻石,成为中华文化的一个缩影。所谓“山莫大于泰山,史亦莫古于泰山”,画泰山,不仅是画山之形,更是画山之魂,是要以油画的形式来表达中国文化的精髓。纯粹的艺术必定是不世俗的,具备摄人心魄的力量,所幸画家拥有表现这种力量的高超技能,我们在画面的大气与深沉中感受到了。这不仅得益于他系统而扎实的俄罗斯学院派的油画技法训练,更得益于他深厚的学养和中国画功力,以及他为这次挑战的坚持付出——他为此七登泰山,整个暑假期都在画室中创作,沉迷其中,既痛苦又快乐。

这幅作品让我联想到18—19世纪英国的绘画大师透纳的风景作品。透纳是大自然的极端爱慕者,他终其一生在他的绘画中追寻“崇高”。他钟情于《狄多建立迦太基》这幅作品,并将之视为自己的代表作,“我将会被这块帆布缠裹埋葬。”他这样写道。他还喜欢在展览作品的时候辅以古代和现代诗作中的佳句。《狄多建立迦太基》是一幅典型的西方文化的图景,图景中的太阳是典型的西方化的,画面中央的太阳光芒四射,将万物笼罩其中,体现了透纳对自然力量的迷恋。他似乎想通过这个描述来告诉我们,即使这个人类组建的帝国开始兴盛,自然力量仍然主导一切。而在由中国的画家李平教授所描绘的这个泰山的场景中,我们会看到典型的东方化的日出,太阳冉冉升起,群峰从云雾中显露出苍翠,与天际的光辉交相辉映,人的世界不应出现在画面中,那将显得不合时宜,但这幅画却让每一个欣赏者都能从中找到自己。这是两种文化的有趣之处,前者所表达的,是西方的神圣和崇高,后者,则重在表达自然的瑰丽与诗意;前者是要我们从中看到上帝,后者则是要我们从中看到自己——一个可以融于天地万物中的自己!

从画家近期的画作中,我们能够明显感受到他内心趋于平静和充满自信。自然在画布上呈现出一种诗意的朦胧美,并且越来越呈现出一种形而上的哲思。画家笔下的一切景物都越来越符号化和意象化,都有其独特的象征。所有景物,无论山体还是乡村,树木还是草地,或被分解,或被融合,那规律的色块以及局部的细致描述,都在表达画家对客观物象的理解以及对艺术的深层感悟。在经过长达数年的探索之后,画家已经逐渐建构起一种独特的语境,他的笔触神游其中+——理性地设计,率性地涂抹,自由地表达。

关于图画,康定斯基提出这样的问题:如果我们应用图形和绘画这两个定义于一件作品,我们会忽然发现,图画里有一个似乎偶然又陌生的部分:自然。自然在这两个定义里没有位置,它是怎么跑进图画的?从这些画作中,我们会看到,画家已经在不经意间隐藏了他的技巧,他将多年的积淀完全消融,在对绘画的热爱和对美的追寻中,自由表达,毫不炫技,自然得以呈现,这是纯粹的艺术,它们自然而宁静地产生,像树在生长。

                                     2013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