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般风情 从荷说起


------品味周曼竹国画作品 文/陈荣
来源:艺盘      时间:2018-03-16

关注周曼竹的绘画作品好多年了。这些年来,无论艺术市场跌宕或雄起,她始终坚守灵性一路,纸笔印心,随性落墨。周围影影绰绰聚散离合,她自特立而独行,随缘自在。

记得初次见面,她清唱了一首屠洪刚的《霸王别姬》,惊艳四座。让人刹那间定格了对她的认识。长相精致柔顺,举止婉约温和,不想原来如此富有家国情怀,如此豪迈担当。作为艺术家,这些性情也都坦然呈现在了她的画里。

北宋哲学家周敦颐文《爱莲说》中言,莲,花之君子者也。或曰:其爱莲者,心比君子者也。不蔓不枝,中通外直,出淤泥而不染。或许茂叔有知,一千年后有人正应此性情而生。

艺术界画莲花者颇多。大多布景映情,牵强附会,需要潜心深挖意境,找出些许莲的美妙之处。而周曼竹之爱莲画莲,尽可随心流露泼洒,无需刻意。她本就是莲,莲本就是她,彼此相知,幻化成画而已,各种姿态,只是风情别样,无出莲花左右。故说,她的莲花绘画更富含莲花的体量。加之博采古今,勤加临习,不舍昼夜,用笔越发老练沉稳,心境日臻深思彻悟。与诗词学会诸友的字句切磋,更是奠定了她厚重的传统文学基础,变而为画,传情达意丝毫不爽。

她的莲花以白莲居多,作品底色往往借用宣纸的颜色做背景铺陈,如泥金笺,或者麻纸之类。或者满染宣纸,都随创作时的感性。尺幅较小的作品中,她的荷花大多单朵成画,人说不蔓不枝,她索性将莲叶也省去了,没有朋僚护佑,也无蓬草相衬,傲世而不群。花蕊小巧生动,花瓣灵动秀劲,布局大胆而缜密,融情野逸洒脱。观之隐有清香,沁人心脾。配以心经禅语,作品便更是明心见性了。

在她的笔下,残荷也是美得惊心动魄。花瓣飘零,莲蓬干枯,荷叶失去支撑,耷拉下来,占据了大幅的画面,但也仍然是孤芳自赏的味道,定格清高贞洁之美。画面上,一只工细的红蜻蜓降临,斜上停落的样子,似乎正使劲地要把斜歪的莲蓬扶起来似的,趣味十足,画面一下子又变得异常生动,意趣无穷。落花为实。轩窗下,莲蓬瓷瓶,至简至极。轩窗外,祥云朵朵,祥和安宁。岁月静好。点点滴滴都是心相。

莲在佛教界有特殊的含义。莲花出淤泥而无尘,正如修行之人去烦恼而得清净。曼竹之爱莲,出于本性抑或正如心意。佛家讲自修渐悟,顿悟成佛。周曼竹心性清净,虽处闹市,闭门即是深山。

陆地上的花,唯有玉兰与荷最为亲近。周曼竹近期创作了多幅玉兰画精品巨作,花朵嫣然,花枝苍劲,亭亭玉立,风韵独特。满树白花盛开,繁华而热烈,配以恬淡雅静的亭台楼阁,山石朱门,似有入世之热闹。我知道她的心性已经更加强大,能够驾驭感性,出入有度,不再拘泥。

当今时代,真性情堪比金贵。感叹于阆苑仙境之美,她径自将户籍从辽宁远迁到川北阆中。说喜欢就喜欢得旗帜鲜明,对于一个女子,此举非同寻常。从此一个人一个包,游山水,品茗茶,会诗友,走了大半个中国。看的多了,又有豪情内潜,山水画就这样自然地有了朴素的愿望表达。

学习山水之初,有幸得漓江画派旗帜人物、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黄格胜先生门下指点,勤思能悟,经年之后,她的作品就出落得有声有色。之后她将所有的感性自然地转移到了巴蜀之地,她魂牵梦绕的第二家乡。

周曼竹笔下的巴蜀,虽是水墨,依然能让人感受到天蓝水碧,空气中都透着欢快安宁,林木葱郁茂盛,生机盎然,建筑鳞次栉比,有序错落,用笔浓淡干湿交替,灵动成趣,构图疏密紧凑合宜,水墨浑厚淋漓,构图深远苍茫,从容妥当。整体框架意境深远,气氛晕染朦胧而神秘。笔墨之繁复可见倾情之深重。

周曼竹的花鸟画和山水画,题材虽然不同,但有一点是相通的,那就是一样的心性,一样的没有烟火味,一样的磊落与豁达。数十年过去,世间女子,我未见如此率性者。

偶有闲聊,听周曼竹说起世间事,些许喟叹。正如周敦颐所说,莲之爱,同予者何人?高处总是寒。昨夜西风凋碧树,阑珊依旧,伊人花为谁浓?既是世事难以周全,且坐下来,赏画吃茶,自在当下。你若不伤,岁月无恙。

丙申初冬于卧牛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