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可染:好的构图要在变化之中追求统一


来源:魏云飞藏友会      时间:2020-07-21

“似奇而反正”是中国字、画结构的规律。

奇是变化,正是均衡。奇、正相反相成,好的构图要在变化中求统一。

比如说画面一边东西很多很实,一边东西很少很虚,但看起来不偏不倚均衡统一。

魏云飞《南山与秋色》

所以说好的构图象一杆秤,秤上称五十斤柴草,体积很大,另一边是秤铊体积很小,但提起来两边均衡。

古人说“既得平正,须得险绝”。八大山人的画构图很奇,但又有庄严的感觉。

画面上主要的东西一定要给适当的位置。一般说来主要的东西不要放在正中,要靠边一些,但又要使人感到整体画面的平衡,形象地说:“要像秤,不要像天平”。

山水画表现的景物比较大,相对说,透视关系不能大。

你要画泰山,但你近处有一棵小树,按透视来看,它可能比泰山还高,这怎能表现出泰山的雄伟。所谓“一叶障 目不见泰山”,我们常常在一些拙劣的风景照片中看见这样的构图。

陈大章 《泰山五大夫松》镜心 设色纸本 1979年作

所以画大场面时要把透视关系缩至最小,最好把中景作为近景,这样远近大小差别就会减少。

漓江的山水甲天下,如不苦心经营,构图却很不容易搞好。

漓江两岸都是如笋的尖峰。你坐东岸画西岸,下边是江;上边是山。你坐西岸画东岸,也是下边是江;上边是山。有人画了二十层山,感到只有一层,只能得到水平线上一排景物,显得非常单薄。江山堆砌,没有曲折、深度和层次,看来也很平常,不是好构图。

李可染 《清漓渔歌》 立轴 纸本 1979年作

北宋的郭熙主张山水画要使人仿佛身临其境,他强调山水画“可行、可望,不如可居、可游之为得”。

正因为如此,他十分重视画面的深度:画远山远林都是很认真的,画两棵树,后面又插一棵淡树,使人从近树透过去能见到远树,有纵深感、很丰富。

《清明上河图》是手卷、一般这样的画,构图上容易形成一字排列。但是这幅画一点不使人感到平。景物安排巧妙,角度灵活多变化,一开始,那些路、村庄、街道都可以深进去。画船,在平列的船,也有纵置的船,把水面推远过去,有空间,这种构图自然引人入胜。

亚明 《古寺秋色》 立轴 设色纸本 1986年作

纸是平面,上下推垒,左右分列都很容易,但表现出前后纵深,就要苦心经营。

要不怕麻烦东跑西转,最好能找出一个上下左右前后可以连接起来的角度,形成一个明确具体的空间深度,其中还要有些曲折和穿插。

要在最小一张纸上,表现出最大最丰富的内容。

一张纸与大自然相比,即使是一张丈二匹,也仍然是很小的。因此要珍惜画面。我常说一寸画面一寸金。内容值得用一寸的地方,决不能让它占一寸半。

有人作画,让极不重要的部分,如不起什么作用的地坡占很大面积,或留出毫无意义的空白,这都是不懂构图法的。

宋文治《洞庭春晓图》 镜片 设色纸本 1972年作

杜甫赞李白诗云:“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艺术决不是某一事物的图解和说明。它是艺术家在深入生活中得到了深刻的认识和强烈的感受;在不能自己的激情下,通过了高度的意匠加工创造出的珍品。

艺术经过意匠加工,千锤百炼,炉火纯青,达到“诗美”的境,风雨鬼神都为之惊心落泪,何况是人。

艺术动情力之大,感人之深,以至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