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宾虹"国画民学"论及其审美趣味的赏析


来源: 萧云从画学研究会      时间:2020-05-20

黄宾虹(1865—1955)的学术生涯

黄宾虹的学术生涯大约经历三个重要历史阶段:

(一)1907年—1937年上海时期;

(二)1937年—1948年北平时期 ;

(三)1948年—1955年杭州时期。

黄宾虹的主要学术观念就是1948年在上海演讲的“国画之民学”论,主张通过民间文人画系统的挖掘整理,来研究中国的“民族性”以及由民族性所延伸出的审美境界,发明现代文化精神,以振兴科技、政治等,最终达到“文化强国”的目的。

(二)

黄宾虹(1907-1937)的上海时期

这一时期黄宾虹在中西文化交流的上海,逐渐确立了自己的现代美术观念。这一时期恰恰也是以欧美为主的西方文化影响东方文化的重要历史时期。黄宾虹则借用西方的心理学和符号学等知识展开对中国古文化的研究,并希望以此来开启现代中国画美学系统。1918年他第一次提出了“国画民学”的概念,并展开对“民学”美术史的研究。

(三)

1932年—1933年70岁的黄宾虹入蜀写生

1932年黄宾虹被刘海粟聘为上海美专教授。1933年夏秋之交,黄宾虹结束一年的写生讲学活动由蜀返沪,得画稿1000多幅,诗70余首。这一阶段他用“纪游速写”来沟通中西画法,摆脱东西方现代艺术都反对的“形似”问题,但中国写意画的发展又必须从写“实景”开始进入“意象”层面,所以以线条为主导的速写(粉本)就成为了他研究自然、师法“造化”的主要手段。

“曾忆从峨眉、青城蜀游而归,得稿近千余幅,多纪游速写,只有勾勒而乏皴染者,此多近于倪黄简笔。” 

——1943年与傅雷信函

(四)

(一)关于“纪游速写”的重要性

“旅沪三十年而游山之日居多,未尝有一日之间断作画,自信好之之笃耳。然观古名画必勾其丘壑轮廓,至于设色皴法不甚留意。当游山时,途中火轮之迅,即以勾古(骨)画法为之,写其实景。因悟有古人之法,以写实而得实中之虚,否则实而又实,非窒碍阻隔不可。”这就是重视画稿的原因。

——1943年与傅雷信函

“纪游速写”黄宾虹又称为“勾骨画稿”,又是中国唐代所谓的“粉本”,西方称之为“速写、素描”,这被黄宾虹发展为中国画的基本造型语言,即方便写生,又方便想象加工进行再创造,他认为中国画的衰落就是由于缺少了这种“实景勾勒能力”。仅仅依靠临摹画稿来创作,就是“四王”不及“文沈”的地方。黄宾虹的这一方法同时也是在20年代以后与外国学者交流所悟出的认识,他用“勾骨画法”来临摹古人和写实景都是为了“务从笔法推寻,而不徒斤斤于皮相”进行中国画的再创造。

黄宾虹认为倾向于“东方学”的外国学者对“笔法”也有深刻认识,而我邦艺术之士犹有未逮。追求“貌似”,以至于脱不开前人面貌,也脱不开大自然的表象特征,精神得不到解放,文化也得不到革新和创造,所以又说:“图画为文化萌芽,发扬光华,端在士夫(知识分子),责不容贷。”                                        

(五)

黄宾虹蜀地纪游画稿

(六)

(二)“太极图是书画秘诀”理论的建立

黄宾虹认为,中西绘画当中“笔法”非常重要,用笔要概括事物的运动变化,制造矛盾的对立统一,构图章法结合时代和个人审美而展开。

中国画的三个基本要素:笔法、墨法、章法,都是以笔法为统摄的,依据笔法来谈墨法、结构、图像、风格等问题才是中国画的研习步骤。其中笔法的基本要求就是谢赫《六法》中的“骨法用笔”,由此“一勾一勒,回环往复,一波三折,笔笔呼应,虚实相生”等一系列要求就在“骨法用笔”的前提要求下产生,这些也就是中国画的基本功。有了对线条关于“平留圆重变”五种笔法的规范,才有了所谓“气”,再与墨法呼应,才有“气韵”产生,符合物理自然的结构表述,伴随情感最终才会产生“气韵生动”的画面效果。

早期西方绘画、世俗绘画和古典学院派因为过多地关注了“图像”和面貌,使得真正意义上的绘画发展缓慢,这是没有抓住“笔法”的结果,这也是造成中国画衰败的主要原因。

黄宾虹认为中国画要发展,就必须研究与哲学紧密相关的“太极笔法”。中国画从用笔到构图无不是“太极图”的原理和运用。

(七)

1934年,黄宾虹还曾到广西和香港九龙等地写生讲学,并讲述中国画的笔墨技法,并向东南亚推广中国古文化的原理,并从大自然领悟现代中国画“画法”的派生。

1935年在无锡国专做了一个关于中西画学的讲座,称:“中国画家与西洋画家至于互相非诋,盖皆未能达其最高峰,并推之世间之理,九流百家之道,纷纭错杂,然考核其真谛,莫不殊途同归。”

(八)

黄宾虹(1937—1948)的北平时期

1937年黄宾虹携全家到北平国立艺专任教,并兼任北平古物研究所导师,是年“卢沟桥事变”日本占领北平,黄宾虹滞留北平11年,在家闭门创作,著述立说,整理“纪游画稿”。1943年黄宾虹八十岁,日本人为他举办庆寿会,他拒绝参加。齐白石为他作《蟠桃图》贺寿,傅雷与上海友人为遥祝他大寿,在上海为他举办“黄宾虹八十书画展”,并出版《黄宾虹书画展特刊》。1946年开始黄宾虹的绘画进入成熟时期,画面黝黑,浑厚华滋,脱略刻画之痕,进入“自然境界”。

“近来拙作取法北宋为多,因其用笔之沉着,墨彩之浑厚,每与欧画符合。”

——1946年与鲍君白信函

“欧美近二十年研求理论,中国画学进步可惊,则将以改变欧风,骎骎至于中西真合璧而无难,而吾国画者不悟也。”

——1946年与林散之信函

(九)

黄宾虹先生在北平的居所

在现在的宣武门附近,距离琉璃厂很近,他经常去琉璃厂考证古物字画,思考中国画理,然而能够欣赏他作品的人极少,但他没有中断和外国友人学者的交流,沟通。他认为将来中西文化沟通,文化交流首先发展的应是中国民族绘画,因为外国人非常关注它在精神层面的世界价值。

1947年黄宾虹说:“著作言论,务先立一宗旨,提倡民族精神,当与前人时势不同之处。”“民族精神”就是时代主题,审美趣味也应当体现这种精神。“今世民权,欲其发达,文艺言论自由,如朝臣院画可置不议,又不可不发扬民学。”民族性发明的学问已经关乎民族危亡和未来。

(十)

“不齐之齐”

"君学”与“民学”审美旨趣的区分,是黄宾虹研究中外美术史的切入点,这里没有狭隘的“民族主义”立场,只有“君学与民学、人为和自然”两类美术形态。这两类美术形态的绘画被黄宾虹称为“作家”画和“士习”画,这也大体包含了西方的绘画样式。“作家”画就是体现人力的“制作者”或者“工匠画”它的视觉特征是“整齐的秩序性”,“士习”画就是与知识系统紧密相关的纯粹精神产物的绘画,它的视觉特征是“非整齐性”,或者说“非秩序性”。对这两类绘画的研究使黄宾虹深入到了对中国画本质属性的研究当中,究竟哪一种绘画是真正有价值的民族性创造?它对人类社会所贡献的内容是什么?黄宾虹的态度是,对“齐”的君学批判和对“不齐”民学的褒扬,他追求的是“不齐之齐”,主张从“非秩序性”当中体现“秩序性”,这就是他的现代美学标准。正是这一新立场、新角度,使得黄宾虹观察中西美术史的视野与态度也大异于时人。黄宾虹从世界美术史的立场表明了自己的态度:凡是为“君学”服务且主张“齐”的美学就属于古典主义美学,凡为“民学”服务且主张“不齐”的美学则属于现代主义美学。民学国画的基本造型图像应是“不齐之齐”的“三角弧”的组合秩序,由此组成方圆图像。以此来立论,中国绘画自宋元文人画出现以后,便进入了现代美术行列,或者说具有了鲜明的现代主义性质,而西方绘画大概到了印象派才开始进入这样一个“民学”的,主张“不齐”美学的自觉阶段。所以在西方绘画传统中,不是全部一切对于中国画来讲都是新的营养,在中国传统中,也不是没有“新”的内容以供时代美术发扬。

(十一)

“科学中保存哲学”

黄宾虹在一幅作品中题道:“老子言圣人法天,本大自然,孔门设教分为四科,天地生人惟最灵,是为三才,才德出众称名君子,自强不息,居仁由义,从科学中保存哲学,近今欧洲学者倡言艺术增进,初尚灵学,君学唯心,民学唯物改造变化。” 黄宾虹认为,“民学国画”是画家自我道德修行和人格完善的手段,德才兼备者方能贯通“天地人”三才,中国画起源于文字书法而形成民族特征,后来又因诗歌而兴盛,其中无不强调人文道德基础上的精神创造。西方绘画则起源于科学,后随物质文明而昌盛,哲学思想又逐渐介入,一旦西方在20世纪领悟了从“科学中保存哲学”,并以艺术启发人的灵性后,就与中国“古文化”精神相吻合了,以此下去中西文化才能真正的“合璧”。

(十二)

黄宾虹与北京的朋友及自己的家人

日占区时期的北平,文艺活动如旧,但黄宾虹拒绝任何“伪职”,更不参加日方举办的书画交流。而中日战争之前,黄宾虹与日本著名美术史论家中村不折和荒木十亩等都有交流。

(十三)

傅雷与黄宾虹的莫逆之交

1943年法国回国后十多年的傅雷通过表姐顾飞,与北平的黄宾虹通函,交流美术史的见解,并达成共识,黄宾虹称他为“知己”。此时的傅雷已经是著名翻译家、美术史论家,独立撰稿人,他的《西方美术20讲》影响巨大。他认为黄宾虹的绘画达到了极高的境界。


(十四)

黄宾虹赠给傅雷的作品

画里很自然地糅合了许多现代语言,但让人确信地认为是纯粹的中国画,以至于理论家错误地把黄宾虹定位为“传统延续型”,这对于我们学习中国画没有什么意义和价值。



(十五)

黄宾虹的书法

黄宾虹学问的根蒂在“金石学”,“金石学”属于“民学”范围。

黄宾虹曾题画“唐画刻画如缂丝,宋画黝黑如椎碑。力挽万牛要健笔,所以浑厚能华滋。粗而不犷细而不纤,优入唐宋元之师。”他以金石书法入画法,与书法冶为一炉,成健实朴茂、浑厚华滋的新风格。他认为“金石学”的发明可以开启现代中国书画,并且与古文化和西洋文化遥相呼应。

“金石学”又称“金石考据学”,起源于北宋,兴盛于清代“乾嘉学派”。乾嘉学派金是考据学又直接影响到道咸之际的书画变革,黄宾虹称之为“道咸中兴”,其成果影响至民国。

金石学不是黄宾虹的目的,他的目的在于解决1、笔法的刚柔得中问题2、湿笔浓墨的“渍墨”法3、“不齐弧三角”的结构“内美”问题4、书画同源问题——美术初始的雕刻5、圆笔中锋的“骨法用笔”问题6、书法文字结体的造型来源问题7、古文化中文字释义的问题8、目光、气力、心性与物理相契合的问题。9、意识精神的蒙养问题10、审美教育的问题。

(十六)

黄宾虹(1948-1955)的杭州国立艺专时期

南方故土令黄宾虹留恋,黄宾虹1948年上海短暂逗留,做了关于”国画民学“的演讲后,返回了杭州,开始了他最后七年的西湖隐居绘画生活。晚年所著的《画学篇》是一篇及其精简而又精彩的文人画史,是他学术生涯的总结,更是一部“国画民学”史。其山水画作品体现了他至大至美的民族精神之美“浑厚华滋”。他在“渍墨”运用上以及中西画理的沟通方面做出了卓越的贡献。1953年白内障手术的成功更让他的中国山水画臻入化境。


(十七)

晚年黄宾虹在杭州栖霞岭的生活

黄宾虹年近九十,定居西子湖畔,仍坚持不断登栖霞,葛岭,以勾画稿,步履轻健,毕生所得画稿有上万张。这期间他还阅读过英国大哲学家怀特海的著作,以此领悟“易学”科学与哲学融合的精神。黄宾虹是这样评价这位比他年长四岁的西方哲学家:“时贤英国数学大家著有怀德海氏等书,谓十八世纪唯物论发明为进步,十九世纪专门科学家改造,兼通古代哲学精微。最新科学有变通,亟以美术为先导,一洗欧风之浪漫,专尚中国唐人王维、郑虔,五代北宋李成、范宽、郭熙、荆浩、关仝之六法,师其精神而变其形迹。”怀德海是近代哲学家罗素的老师,他1925年著作的《科学与现代世界》是一本重新定义现代科学的书,他从另一领域旁证了中国画的科学性存在。

(十八)

1954年黄宾虹在西湖边写生,孩子们过来围观。

(十九)

(二十)

黄宾虹在画室里几乎每日作画,执笔是典型的“金石学”执笔法,如“锥画沙”、“屋漏痕”。

(二十一)

(二十二)

古代山水的临摹作品,黄宾虹比较喜欢晚明的山水

(二十三)

1955年黄宾虹在逝前一个月的最后留影

3月25日因胃癌逝世,逝世前留言:“何物羡慕人?二月杏花八月桂。有谁催我?三更灯火五更鸡。”


(二十四)

(二十五)

黄宾虹的书法和绘画线条墨法的比较图,主要是“浓墨湿笔”的“渍墨”法,金石学是他学问的基础。

(二十六)

(二十七)

(二十八)

(二十九)

(三十)

(三十一)

(三十二)

(三十三)

黄宾虹画语录:

1、画有民族性,虽因时代改变面貌,而精神不移。常悟笔墨精神千古不变,章法面目,刻刻翻新。

——与傅雷书

2、吾人惟有看山入骨髓,才能写山之真,才能心手相应,益臻化境。

——1953年致友人函

3、将来的世界,一定无所谓中画西画之别的。个人作品尽有不同,精神都是一致的。

——《国画之民学》(1948)

4、欧(西)风东渐,心理契合,画当无中西之分,其精神同也。西人言积点成线,即古书法中秘传之屋漏痕。

——《与朱砚英书》(1941)

      2019年12月15日,芜湖萧云从画学研究会在芜湖市社会组织培育发展中心会议室举办了一场公益学术讲座,知名学者方辉博士作题为《谈黄宾虹的浑厚华滋美学》主题报告。该文系演讲课件,未经过作者同意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