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画一律与艺术欣赏


文/未君
来源:艺盘      时间:2020-05-14

一次,在一个朋友的画廊与一个与艺术无关的商人聊天,他问我,艺术作品要怎样看?还没等我回答,他自己却又说,是不是不能全看表面,要看作品背后的故事?我说,您说得非常对的。我们欣赏艺术作品,自然不能光看笔墨、线条,色彩,构图,这都是最基本的欣赏艺术品的方法。关于艺术作品的欣赏,或者阅读,最主要的是要看作品里面所要表达的意境、思想、人文,或者文学的、哲学的、美学的部分,这是表面向“背面”阅读的延伸。也是艺术作品赏析中需要读者考究、联想、感受、理解并站在作者的角度引发共鸣,获得高度集中的一种复杂的审美活动和特殊的认知过程。这种怀着热情的阅读与欣赏,带给读者的是一种充满神奇、趣味,最为真实的感官体验。 

所有的艺术作品都凝聚了作者的一番情思,可谓是经过匠心独运与智慧创造的结果。优秀的艺术作品不仅可以使人获得一种美的感受,更可以陶怡情操,净化心灵,鼓舞人的士气,启迪人在忙忙碌碌中新的灵光。一件艺术品的文化意义,社会功能,有时已经超越了作品本身。这使得千百年来,热枕于绘画艺术,和艺术书写的人一直有增无减。大家习惯了从更多的艺术作品中获得彼此的感应与对话,获得身份的尊贵,获得人们的尊敬,获得对知识与诗一样想象的生活空间。事实证明,你积累越多,获得的愉悦感就越多,掌握的相关知识就越丰富。 

欣赏一件优秀的艺术作品,不能走马观花。须全神贯注、进入到作品内在的语言结构中去,在了解作品的笔墨结构,语言特点、色彩关系,有无师承,是属于传统一路的,还是属于现代一路的,还是属于中西结合方面的等等,甚至作品的笔墨、色彩、线条延续于哪一流派哪一家。之后,我们要对作品内在结构进行分析,作品所反映的内在精神,所蕴藏的主旨与人文思想等等进行主观的分析与判断。这时,你可能被眼前的这幅作品深深吸引住了,而作品本身所散发出的文化魅力,可能是你平时并不在意的一部分,但只有你仔细去思考和欣赏到缺失的那部分,不经意间的许多事物或许能成为你骨子里那种自身生活的反映与写照。 

我除了绘画创作,也喜欢舞弄一些文字。这种爱好持续了二十余年。我在文字方面的叙述,也同样是我如同在绘画方面同一种模式的表达。换句话说,绘画无法表达的,用文字表达,文字无法表达的,用绘画语言表达。文字通过有声的语言塑造形象,传递人的感情与情意;绘画通过无声的语言塑造空间,使人获得作品之外要表达的深意,二者不矛盾,可以互相转化和配合,直至相互辐射,而无论何种表现形式都可以让人抵达到一个美丽澄净的艺术世界中去。所以,我有时想用诗句去表述这个世界,表达一种最佳的生活状态。当我挥动着手中的画笔,驱动所有自以为取自灵魂的色彩和线条,试图建立一种特殊的表述方式时,世界却以它更为繁复、深邃、辽广的现实,以及更为寂静的沉默,成为你的对立面。没有距离,没有呼吸,没有温度,不存在逃离的快乐,我们常常要与一张空白的宣纸做长久的对话之后,最终找到自己想要的一种语言图式。所以,写作也罢,绘画也罢,最终目的不是表述世界,而是表述我们自身的一种无以言状的最佳生活态势,并且向它的观众传递出一种正能量,传递出一种文化,一种精神。也正是因为我们对这种“文化与精神”的不断追求,我们才孜孜不倦,努力奋斗,甚至竭尽全力地耗掉一生的时光,就是渴望自己成为世界光明中那夺目的那一部分。 

古希腊诗人西蒙奈底斯曾说过:“诗是有声画,犹如画是无声诗”。宋代大文豪苏轼评介唐代大诗人、画家王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苏轼还从文艺本质、创作、作品三个方面确立了以“诗画本一律”,成为核心思想的“诗与画”流传最广的理论体系,并一度成为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品评体系的美学标准。前苏联美学家波斯彼洛夫认为:“在各个时代的文学里都能看到作家与画家在风景画、室内装饰、静物写生、肖像画等方面的特殊竞争。”所以,我们的古代画家创作,重点不在造型,不在设色,不在技巧,而在传情达意,而在人文精神的诠释。 

有人说:文字从来都是渗透灵魂最好的遇见。而画家每一幅富有深情的作品,亦将成为你漫长时光里最浪漫的记忆考证。我希望你在经历“遇山是山,遇山不是山”的阅读生涯之后,不问烟雨寂廖,不负这千山万水与花开花落——不负来年今生。我也期待向广大读者提供一种新颖鲜活,回归自然,行看云水,神游林泉幽谷与四季花园中最美好的艺术阅读体验。 

我十分强调艺术作品的唯美性,这是因为正确的欣赏绘画作品可以给人以无穷的愉悦感,可以改变我们对这个世界的认知方式。基于这个观点,我们可以得出这个结论,那就是艺术是生活在当下最为生动直观的记录,神奇的大自然包罗万象,它超越一切绘画语言。如果许你一座四季花园,你能留住那美好的馨香吗,如果你拥有千山万水之灵光,你会遨游于天地间吗?现在,你只需用半日时光,像阅读散文一样,去品读画家的每一幅作品,并安静的聆听,这自然中的诗意花开。

 

2020年3月5日于京东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