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受万丨中国工笔画的“前世今生”


来源:艺盘新视界      时间:2020-02-07

中国工笔画作为一个画种,可追溯到六、七千年前的彩陶纹样,至唐代成熟,走过了三千多年的历程。产生过像《簪花仕女图》、《韩熙载夜宴图》等大量世界级名画。中国画至少到汉代就进入了上层建筑领域,融进了中国大文化之中,因此历史文化的演进必然带动绘画的发展。

640.webp.jpg

韩熙载夜宴图 局部 顾闳中

唐代以后,中国画的重心逐步由工笔向写意倾斜,至元代之后写意画成为中国画主导画种,工笔画则日趋衰微。究其原因,写意画的画家和看家均系文人仕宦,一幅写意画能把诗、书、画、印多种文化因素包容进去,尤其是将具有主观抽象美的书法用笔理念引进画面,而作为写意画家,做画的过程可以充分体现其人文修养并抒发情愫,令观者可在画幅面前得到诸多艺术享受,甚至可以从生宣纸上的笔情墨趣推知画家作画时动作的变化和情感的起伏,以及画面以外所体现的真理,从而引起共鸣。

640.webp (1).jpg

簪花仕女图 周昉

所谓“画中有诗”、“画如其人”,所谓“喜气写兰怒气写竹”。故而称一幅好画为墨宝。时至清代,写意画更臻完美,而工笔画实则只作为一个画种保留下来,再无大跨度的进展。所以到了徐悲鸿时期,齐白石画写意,于非闇画工笔,同为画派领军人物,齐白石在人们心目当中是画坛领袖,于非闇则屈居其后甚远。以至于社会上一提到中国画就想到写意画,似乎忽视了工笔画的存在。

640.webp (2).jpg

《中华龙》 80×74cm 于受万

后来工笔画的兴起,当始于文革之后,有识之士对工笔画振兴大声奔走疾呼。这也许是

中国工笔画复兴的导火索。我认为中国工笔画的复兴原因尚多,但最主要的原因应该是五年一度的全国美展。全国美展是一大批中青年画家去争取很少的名额。层层筛选出的中国画作品出奇的相似,就是“大,满、细”。“大、满、细”带来了两个后果,一是传统意义上的文人写意画日趋小写意化,二是工笔画走俏。因为工笔画可以层层叠加反复制作,长于画大题材、大画面,易于入选全国美展。于是工笔画得到了重视和发展成为理所当然的事。回顾过去几届全国美展,确实产生过不少优秀工笔画作品。应该说成绩卓著。当工笔画需要步步为营继往开来发展进步的时候,如何面对工笔画的匠气、刻板和程式化,仍然是画史留给当代面家的老难题。

640.webp (3).jpg

《紫气东来》 84×76cm 于受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