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受万的艺术境界 ——从《聊斋》全图谈起


来源:艺盘新视界      时间:2020-01-14

0002.jpg

(一)《聊斋志异》绘图和撰文

0004.jpg

《考城隍》

“有心为善,虽善不赏;无心为恶,虽恶不罚。”这是《聊斋志异》首篇《考城隍》中语,也是整部《聊斋志异》的总纲。《聊斋志异》之书,将神鬼妖怪与人世人情交织在一起,以情节的奇诡跌宕和文言文笔的美妙,吸引读者,将哲理智慧和中华文明,彰显和默化其中。

0005.jpg

《画壁》

于受万2013年出版了《新绘图聊斋志异》。该书图下缩文采用白话文。而今,他又用两年多的时间,亲将这套图下缩文撰写为聊斋式文言文,并在每篇故事前,加上了对联导语,提纲挈领的点明每篇文章的主题和旨趣。将这个版本名之为《聊斋志异全图》。这是《聊斋志异》成书三百年来的一次大事件。

0006.jpg

《种梨》

0007.jpg

《丐仙·一》

0008.jpg

《丐仙·二》

于受万的《聊斋》全图,将491篇故事(包括3篇附文),每篇一至两幅,创作出505幅画面。按照《聊斋》本旨,追溯明清往昔岁月的痕迹,将《聊斋》形形色色的人物神怪赋予生命,采用多维时空的独特表现手法,把一部《聊斋志异》形象化活脱而出。一个画家创造出如此美妙的《聊斋》全图,已经难能可贵,而他意犹未尽,竟然又将整部《聊斋志异》以聊斋式文言予以缩写,创作成一部图文并茂的短版《聊斋志异》。这无疑是一项浩大的艺术工程,是一项非同凡响的文化贡献。

0009.jpg

《婴宁》

0010.jpg

《丁前溪》

本套文言短版《聊斋志异全图》,是借看图之机,以《聊斋》智慧和《聊斋》语系之美感染读者,在读图时代的现代多数人能够看懂的前提下,对这部经典进行普及和形象化升华,以满足多数喜爱《聊斋》,而又苦于原文难懂的读者的需求。

据了解,画《聊斋》全图,源于于受万的一幅国画巨作《聊斋乐土》。

0011.jpg

《聊斋乐土》 96×360cm

诚言,蒲老先生《聊斋》自序中,不仅有“困于场屋”、“孤愤”之说,亦有“遄飞逸兴”、“永托旷怀”之语,后者表明蒲老先生行文构思过程一定是灵感外化、神采飞扬的兴奋状态。于受万神会此议,在《聊斋乐土》图中,将蒲留仙设计为“浮白载笔”兴高采烈的形象,置于画幅中心;将《画皮》、《丐仙》等十几个篇章的几十个代表性人物,以《聊斋》意象,罗列于主人公两侧,众星捧月般的将主题人物予以烘托。迄今为止,这是单幅画表现蒲松龄的最佳图画作品。为了完成此图,他竟然将一整部《聊斋志异》,以意象速写的形式全部画完。所谓意象速写,实为依文默写。先读原文,略加沉思,随之通过形象思维,瞬间在心中闪出相应的画面,然后将此画面,速写而出。他的这批意象速写,因沉思而切题,因速写而生动。就是这部速写式草图,不单是《聊斋乐土》的素材,也成了他后来顺理成章完成《聊斋志异》全图的起因。

于受万这幅《聊斋乐土》所采用的手法,是他独创的“写意性工笔画”形式,意境豪雄,玄妙而都雅,其长足的个人风格,令人耳目一新。在创作该图的同时,《聊斋志异》全图的正稿也着手创作。六年以后,工笔画《聊斋乐土》和《聊斋志异》全图同时完成。

0012.jpg

《聊斋乐土》 局部

0013.jpg

《聊斋乐土》 局部

2013年,于受万《新绘图聊斋志异》(白话缩文本)一书由新华出版社出版。该书首发式暨美术作品展览,在中国国家画院举行。在首发式的理论研讨会上,首都孙克、刘龙庭、陈醉等八位美术理论家,对《聊斋乐土》等美术作品和《聊斋志异》图画原作,齐声赞誉。著名美术理论家刘龙庭评价于受万的写意性工笔画:“确实具有艺术史的价值。”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生导师陈醉说:“这套《聊斋》全图的创作,在艺术史上意义重大。”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美术观察》主编李一先生称:“蒲松龄是写鬼写妖高人一等,于先生是画鬼画妖活灵活现。”

继《新绘图聊斋志异》出版之后,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又出版了《于受万画聊斋》一书,一时成为艺坛畅销书。

0014.jpg

《姊妹易嫁》

0015.jpg

《鲁公女》

0016.jpg

《宫梦弼》

于受万所撰写的文言体《聊斋志异》图下缩文,旨在把《聊斋志异》原汁原味,以更短的篇幅介绍给公众,将原文中难以看懂的词和字稍加整理,以便让当下生活节奏快的多数读者更加喜闻乐见这部经典奇书。《聊斋志异》问世三百年来,没有多少人动过几个字,而画家于受万不但创作出整套全图,并且勇于大动干戈,硬是缩写出一部短版文言《聊斋志异》。该书定名为《聊帝志异全图》。中国聊斋学会(筹)会长山东大学教授王平先生,对于受万的此项业绩由衷感慨。他在为该书写的序言中说:“令人感到欣慰的是,一百二十余年后,又一部规模大,水平高,以图文并茂形式传播《聊斋志异》的《聊斋志异全图》问世,使我们感到无比兴奋。”又说:“可以看出,于受万先生在进行文言缩写时,力求保留原著的精彩语系,尽量体现《聊斋志异》的语言风格,这表明于先生在语言表达方面也是颇具匠心的。在《聊斋》传播史上必将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0017.jpg

《汤公》

(二)中国画写意和工笔作品

0019.jpg

《百家争鸣》  于受万画

0020.jpg

《姜太公》  于受万画

0021.jpg

《棋敲松韵发 酒出野田香》  于受万画
0022.jpg

《酒香熏得仙果熟》  于受万画

0023.jpg

《秋光明媚》  于受万画

0024.jpg

《有朋自远》  于受万画

0025.jpg

《人寿年丰》  于受万画

0026.jpg

《熟果图》  于受万画

0027.jpg

《钟馗辟邪图》  于受万画

0028.jpg

《酒逢知己图》  于受万画

0029.jpg

《快乐三友图》  于受万画

0030.jpg

《野饮图》  于受万画

0031.jpg

《醉老仙书福图》  于受万画

0032.jpg

《济公活佛图》  于受万画

0033.jpg

《老仙祝寿图》  于受万画

0034.jpg

《老子著经图》  于受万画

0035.jpg

《李太白揽月图》  于受万画

0036.jpg

《蕉阴揽镜图》  于受万画

0038.jpg

《卧女图》  于受万画

0040.jpg

《散花图》  于受万画

0041.jpg

《汲水图》  于受万画

0042.jpg

《荷风》  于受万画

齐鲁地域,既有孔孟的庙堂文化,又有蒲松龄、孔尚任的浪漫文风。于受万成长在这里,同时接受着这两方面的滋养。他好古尚奇,喜欢读书,善于思考,把学问升华为智慧,用智慧面对人生;开发自己的艺术创造力。这一点,从完成宏大的《聊斋志异全图》的图文工程,可以得到印证。

此前,他先后为人民美术出版社、山东美术出版社等创作出版连环画《西游记》、《辛弃疾》、《活猴》、《雌雄剑恩仇记》、《螳螂拳演义》等120余种。这使他后来的中国画创作逐步进入得心应手、随手成趣的境地。

于受万的艺术创作,深受《聊斋志异》浪漫构思的影响。在中国画方面,他接受传统而不囿于传统。他实践着“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无法之法乃为至法”的古训。其写意人物画,生动传神,笔墨精良,以快乐豪放的艺术取向打动观众。他长于以笔墨情趣表现古德人物,赋予他们乐观畅达、襟怀坦荡和动态飘洒的艺术风骨;他笔下的写意仕女则婀娜多姿、生动传神。

0043.jpg

《渡江图》  于受万画

0045.jpg

《老仙对饮图》  于受万画

0046.jpg

《玫瑰乡》  于受万画

0047.jpg

《南无观世音菩萨》  于受万画

0048.jpg

《采莲图》  于受万画

0049.jpg

《春意浓》  于受万画

0050.jpg

《春雨》  于受万画

0051.jpg

《渡河图》  于受万画

0052.jpg

《风物放眼量》  于受万画

0053.jpg

《红雨随心图》  于受万画

0054.jpg

《黄河女》  于受万画

0055.jpg

《黄河之晨》  于受万画

0056.jpg

《神圣会晤》  于受万画

0057.jpg

《太上老君》  于受万画

0058.jpg

《笑佛》  于受万画

0059.jpg

《游山》  于受万画

0060.jpg

《紫气东来》  于受万画

0061.jpg

《自在渊》  于受万画

于受万独特的工笔画,称为写意性工笔画。其写意性工笔画《长城颂》、《丹崖怀古》、《孔子莅河图》、《竞自由》、《画石呈龙》等多件作品入选全国美展和国家大展,并获奖。

他的此种写意性工笔画,将中国画泼墨泼彩和西画光色效果等因素引进工笔画,直接和间接的留住了水的自然动感,从而克服了传统工笔画刻板一律的弊端。画面效果新颖玄妙而高雅大气。以此,大幅度拓展了中国画的表现力。首都著名美术理论家王志纯说:“从于受万这里,我们看到了中国画的无限可能性。”

画如其人,从于受万大量的主题性创作,到技法的形式美创造,可以清晰地看出他的学养功夫和人格魅力。他立足生活,高于生活;立足于地域文化而放眼于宏观造化;蝉蜕龙变,却万变不离其宗,始终不离中国画大美的本质体系。他的前期创作,往往成为后期创作的铺垫;他一生的创作和人文修养,构成为智慧,理所当然的成了他晚年创作文图并茂《聊斋志异全图》的雄厚实力。从于受万先生这里,我们看到了一个德才兼备艺术家的潜在能量。

魏廷宝2019年11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