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别丨人民艺术家方增先先生逝世!


来源:艺盘      时间:2019-12-05

2019年12月3日晚19:36,著名画家、原上海美术馆馆长、“新浙派人物画”的奠基人方增先先生因病在上海逝世,享年88岁。

0003.jpg

方增先方增先,浙江兰溪人。20世纪后半叶现实主义中国人物画创作的代表人物之一,中国画坛具有影响力的“新浙派人物画”的奠基人与推动者。1949年7月,考入浙江杭州国立艺术专科学校。1950年春,作品在春季全校创作评比中名列前茅。1953年夏,毕业于绘画系,毕业创作画油画《师与徒》。留校,转入该院创办的研究生班,指导老师为油画家黎冰鸿。1954年夏,研究生班毕业,分配入新创设的中国画系。后随同中央美术学院、浙江美术学院敦煌考察队赴千佛洞,研究、临摹壁画三个月,又深入草原藏区写生。1955年,任教于中国画系,为“新浙派人物画”开创者之一。作品有《粒粒皆辛苦》《说红书》《孔乙己》等,其作品多次在国内外展出并被收藏。出版有《方增先人物画集》《方增先画集》,专著有《怎样画水墨人物画》《结构素描》《人物画的造型问题》《人物水墨写生教学笔记》等。2013年1月获第二届“中国美术奖•终身成就奖”,2013年2月获“上海文艺家终身荣誉奖”。后来担任上海美术馆馆长、上海市美术家协会主席、中国国家画院中国画院院长等职。

0004.jpg

方增先《粒粒皆辛苦》中国画 1955年

0005.jpg

方增先《说红书》(国画) 1964年 

艺术界集体悼念

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在新中国美术的发展历程中,方增先先生是一位作出杰出贡献的艺术大家与教育名师。他坚持继承和弘扬中国画艺术优秀传统,探索中国画特别是水墨人物画的时代发展,以深入生活、关切现实和表达人文情怀的艺术理念创作了大批精品力作,推动了水墨人物画的艺术表现力、感染力和形式语言的创新,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方增先先生德艺双馨的风范得到了广大美术家的由衷敬重,他的逝世,是中国美术界的重大损失!由于美术馆工作的机缘,我得到向方增先先生学习的机会,他在担任上海美术馆馆长期间,以海纳百川的宽阔胸怀和与时俱进的思想意识主持上海双年展等大型展览的策划,推动美术馆收藏、公共教育、国际艺术交流等全面建设,让我深深感到他作为学者型艺术家的文化抱负和综合学养,也由此更多领略他在艺术创造上的学术高度。

0007.jpg

作为馆长的方增先2006年在上海美术馆

艺术评论家、上海美术学院教授胡建君:巍巍昆仑,峨峨天门。千骑若箭,风云如奔。此浙东方增先之藏民祭天图也。夫以动地裂天之势,驱龙驰虎之神,乃气吞斗牛之壮,体具河岳之灵,吾方知之矣。若其超然物表,落落尘外,芥浮华而不眄,屣名利其如脱,闻凤鸣于长野,值牧歌于荒原,固亦有焉。岂期动静相宜,人天合一;乃气蕴自然,猎猎乎奔雷之势;声回空谷,澹澹乎泉彻林山;援荒古之血脉,入运命之不衰,何其美哉!方增先,浙右浦江人,高奇之士。既文既博,亦书亦画。少好诗文,迄兹无倦。虽薄身而厚志,乃能艺贯中西。譬其毫翰,叹风雨争飞。论其墨彩,有鱼龙百变。其为人也,通今好古,高蹈独善。虽大隐于市,常心阙自然。日居月渚,走甘南之古道;寒暑居替,越藏北之回川。数度驱驰,至于古稀。其与昆仑也,时絪缊交感,雾涌云蒸;常嘤鸣相召,星流电激。于是百感欺心,万象应图,意致纵横,气壮风云,此祭天图之所出也。乃抒万古之情,存不刊之烈。深心追往,远情逐化,笔飞墨腾,云被渊旋。乘胜长驰,未知所限,祭神神在,魂兮归来!或曰,文明既昌,天何灵乎,固毋有也,祭之何为。善哉问也。夫祭天敬神,藏民之俗,由来也久。神者,所以司土地、守山川、率禽兽、福生人也。奈现世纷纭,变怪杂出。虎豹非一,乃警河东之譬;贫病多舛,始知药石恒缺。神其知之?天其念之?或为雨为露,泽乎下土?或将雷将霆,泄乎怨怒?茫茫幽明,何得而知。故千古悬疑,不绝天问之词;生民寄望,乃有祭天之仪。当其时也,万马奔驰,气运磅礴;起伏骐骥,神思缈曼。突于风驰电掣间,仰天而吼。胸中块垒,喷薄出矣。万千苦难,遁于无形。此身若化,唯神或存,是天人而一也。忘身物外,天国皈依,乃祭天之功欤。呜呼,芸芸何苦,苍生何辜,唯有祭天,乃得安宁,祭天之义大矣哉!

0008.jpg

作为老师的方增先在示范教学

艺术家李磊:痛心啊,痛心!一代大师离我们而去了。有八年时间我与方老师共用一个办公室,尽管他并不来办公,但是有位子在,上海美术馆就像有了灵魂。方老师跟我讲过许多故事。有两段话我感触最深。他说:“中国画是写出来的,要用毛笔写造型,素描关系也要写出来,如果没有毛笔的味道还叫什么中国画!”他还说:“我并不喜欢当代艺术,许多东西我也看不懂,但是年轻人要搞的东西不能我们不懂就不让他们搞,所以搞上海双年展我第一个支持。”方老师的艺术滋养过我们,他的精神也激励着我们。

0010.jpg

方增先 《雪域高阳》

艺术评论家林明杰:说起方增先先生,我首先想到的竟是他给人写序喜欢用文言文。我觉得他是个对艺术有真诚思考的画家。我跟他没有私交,所有交往都是在公共场合。只有一次两人同车,我们还是聊艺术。他真诚地表达了他对自己艺术探索的困惑。他努力想从吴昌硕为代表的传统国画家笔墨中,找到弥补现实主义题材国画软肋的方法。我最佩服的是,在他“当权”时,推出了上海双年展,为中国当代艺术发展建立起自己的平台,功德无量。作为一个艺术家的一生,留下了自己的作品,留下了自己的思考,推动过艺术的发展,无憾了!

0011.jpg

方增先《拾蘑菇》

中国美术学院副院长、教授杭间:深切怀念方增先先生。记得十几年前,参与上海美协在上海美术馆做了些展览,方先生常常听汇报或参与讨论,总是沉静、和蔼表达意见,从不争执。他是新浙派人物画真正的巨擎,波澜壮阔的新中国画与现实主义互动的时代过去了,艺术界对南方方增先、周昌谷、宋忠元、李震坚等的新浙派人物画、北方张仃、罗铭、李可染的新山水画的诸多革新,研究还远远没有深入,这一代就这么相继离开了。

0012.jpg

方增先《王志平和他的妻子》连环画

上海大学美术学院院长助理李超:那年这位青年才俊,年方24岁,出手非凡,创作《拾蘑菇》,才情彰显之间,足见中西兼融之道。原作未知下落,幸悉朝花美术出版社1955年版,留存历史荣光见证。那年这位青年才俊,年方25岁,创作连环画《王志平和他的妻子》,悉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56年版,留存历史荣光见证。——深切缅怀方增先前辈

0013.jpg

方增先先生曾经为汤哲明所写的推荐信

上海大学美术学院国画系硕士生导师汤哲明:不知道说什么,几年没见到,方老师走了往事如烟……刘海粟美术馆馆长阮竣:方老师,走好!

0014.jpg

方增先《帐篷里的笑声》

上海油画雕塑院理论研究室主任江梅:老馆长方先生一路走好!一直知道方先生身体弱,今年夏末时还与卢老师通电话问起方先生,想着要看望先生,没想到竟这么快离去,一时都不敢相信,太突然了……方先生是“新浙派人物画”的奠基人与推动者,也是上海双年展最主要的创办人与推动者,历史会记住您。上海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上海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黄阿忠:新浙派开派宗师方增先,我们怀念您!
中国美术学院国画系主任尉晓榕:方老师的过世,标志一个时代的最后终结,在缅怀之余,更应该在清零基础上重审我们脚下的路。

个性水墨语言的探索

方增先对于写实人物画的贡献,既在于他一手伸向西方,吸取科学的造型理念,更在于他一手伸向传统,提炼传统艺术的形式,使之与表现现实的需要相匹配,从而不断地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随着对外窗口的开放,中国文化界和艺术界的思路一下子进入非常活跃的阶段,艺术家们开始尝试各种现代主义的绘画方法和观念,在这个背景下,中国人物画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0015.jpg

1983年,方增先赴青海玉树藏族自治洲写生途中。

方增先在这个时期开始探索个人的水墨语言,开始积极地进行着新尝试,寻找水墨人物画现代化的新的可能。受到山水画积墨法的启发,方增先萌生了将积墨法引入自己人物画创作的想法,并立刻付诸行动。在长达十年的时间里,他画了大量的草稿、速写,不断进行自我语言上的锻造和提炼,在创作的过程中,画家发现了积墨法在塑造和表现方面的诸多好处:用积墨法画人物,可以增强群像的整体感、形式感,在运用明暗法时,不再局限于西画式的一个光源,而是根据形式的需要来分布黑白。他用积墨法绘制的人物,给人凝重而沉郁的审美感觉,带有岁月的沧桑和苦涩味,与传统中国人物画的笔墨所传达的文人式审美情趣和精神气质有很大不同。从乡村走出来的画家方增先认为,这恰好可以表现自己内心一直关怀和敬重的对象——那些质朴的农民和牧民们所代表的劳作大众。用积墨法绘制的人物,给人的感觉大都凝重而沉郁,带有岁月的沧桑和苦涩味,与传统中国人物画笔墨所传达的文人式审美情趣和精神气质有很大差异。而这正是方增先一直在绘画中所关注的,他想表达那些质朴的农民和牧民们。包括《大山的回音》、《闲看行路人》、《家乡板凳龙》等作品,都是方增先运用积墨法创作的非常成熟的作品。

0016.jpg

方增先《佛珠》

方增先曾在《泼墨真情画人生 方增先》中自述:“我觉得我一生走过的艺术道路,是一个苦行僧的路,我虽然知道不少有成就的艺术家,是“玩”艺术的结果。大约艺术也是随缘而发。在我身上除了苦行僧那样的路以外,我不可能去幻想此外的非分的可能性。但是苦行僧有苦行僧的“道”,也有苦行僧以苦为甜的“乐”。我是那种在乱草泥泞中寻找一条小路的人。(来源:雅昌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