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志强的彩墨艺术批评家推介


来源:艺盘      时间:2019-10-18

贾方舟(著名美术批评家、策展人):

李志强作品的一大特点是他从不拘泥于细枝末节,总是假以粗笔长线,大刀阔斧地处理画面,大气而无琐碎之感。这种洗练概括的“书写性”特征既源于传统笔法,又区别于传统写意的用笔规范。他的线显然不再是单纯的传统意义上的“勾勒”,而是融汇了西方现代主义的表现性特征,更注重用笔的感性特点,注重色与色、色与线之间的关系,墨线不只起到间隔、区分和轮廓的作用,甚至是将墨线作为色彩构成之一种来加以考虑,这就在观念的意义上重新定义了色与墨的关系。

高名潞(著名艺术批评家、策展人,美国哈佛大学博士,天津美术学院当代艺术研究所所长):

李志强早年系统学习过敦煌壁画和中国传统绘画,并担任杨柳青年画出版社社长十余年,这些经历都成为他研究和继承传统的重要根源。同时,他的作品中可以明显感到他接受了东方艺术,如日本版画,以及西方表现主义绘画的影响,所以显示出一种饶有意味的融合。他的作品中有两个重要特点,其一,他并没有用写实性的手法将生活中的某一场景完全如实的搬到画面上,而是通过一种截取和排列,特别是那些带有重复性的构成方式,凸显了一种庆典化和仪式化的形式;其二,他笔触粗放,颜色简洁,既突出整体又照顾局部,既简单又浑厚,既很中国又具有天津的地方气息。因为我们是同乡,所以从他的作品中,我格外能感受到这种天津人特有的亲和、热情、朴实和热烈。经过多年的努力,李志强积累了这样一批优秀的作品,我本人非常喜欢,也希望更多人了解并喜欢这些作品。

王镛(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以人物为主的彩墨画能够具有如此强烈的现代感,在当今中国画坛是十分难得的。李志强的作品是从民间艺术中提取了形式简化的现代元素,在融入了中国水墨画的写意笔墨基础上,进行了创造性和个性化的糅合。同时,他能够用简括的线条和简洁的色彩表现当代人的生存状态和精神状态,可以说是开拓了当代中国彩墨画的一个新领域。

陶咏白(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研究员、著名美术批评家、策展人):

李志强这种以史诗般历史的片断和现代生活为题材的大型彩墨写意画在当今中国画坛很少见。画面大而不乱并采用写意重彩来表现,是很难把握的。在这方面李志强走得很扎实,而且相当有成就。他的彩墨作品中线条具有震撼人心的生命力,色彩单纯、鲜明而又文雅,造型简洁而充满动感,在古拙中焕发着现代气息。

陈孝信(著名美术批评家、策展人):

李志强在古、今和中、西这两大系统间找到了一个“切口”。他接受了中国明清版画、壁画、漫画的元素,受到了民间艺术的影响,还吸收了日本“浮世绘”、德国“新表现”和印度艺术、东亚艺术的营养。同时,他关注市民百态,表现手法既率性又粗放,强调了色彩的表现性和中国线条的作用,尤其是直线条的力度感和强度感,所以作品给人以热烈、节奏和心跳的感觉。比如我看了作品《红尘No.34》就很欣赏和感动。李志强的彩墨作品中有的是“以墨带色”,有的是“以色带墨”,更多的是“色墨并重”。既有“分”也有“合”,“以墨带色”和“以色带墨”都相对容易做到,而“色墨并重”既“分”又“合”,这在色彩关系上是很难把握的,但李志强却做到了,而且有着成熟的表现。

王振德(天津美术学院教授、天津文史馆馆员、天津美学学会副会长):   

李志强的创作对中国传统是一种“兴衰继绝”。他把自己的艺术创作推到了卷轴画之前,笔法上也完全采用了秦汉魏晋的笔法,即“榜书”。如今用“榜书”,用汉隶、汉篆来作画的人几乎没有,宋元以来的画太古雅、太静气,野气没有了,但现在李志强把这种笔法,这种感觉拿来表现自己内心的复杂心境,可以说是对中国传统的“兴衰继绝”。

皮道坚(华南师范大学美术系教授、著名美术批评家):

李志强的作品摆脱了以往程式化的创作方法,粗犷强烈又不落言筌,令人钦佩。他的作品里有一种中国人自在自为的生活态度,一种朴实无华的生活理想和生活趣味,这是中国人向往的灵魂!也是他的作品提供给我们最宝贵的东西。如今,我们始终在强调中国水墨画在当代如何转换的问题,以及它在文化方面能起到什么作用?可以说李志强的绘画给我们提供了一个范例。他独特的绘画语言和有胆有识的勇气,令人敬佩更充满期待。

邓平祥(中国油画学会理事,湖南油画学会名誉主席、著名美术评论家):

李志强的作品非常大气,非常洋气,非常震撼,非常天津。同时他是一个‘新野性美学风格’在中国当代艺术中体现得非常好的一个艺术家,中国的艺术和文化就需要‘新野性’的激活和提升。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痞子性’这种风气在中国当代艺术中间蔓延得很厉害,‘浮躁’既体现为一种简单化和极端化,但同时更是精神的萎靡和轻飘。而这个时候,李志强这种雄浑、向上、正面的‘新野性’风格的出现,作为一种中国当代美学的呼唤显得特别珍贵和重要。

王瑞廷(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系教授、当代中国艺术评论家、西方美术史研究学者):

李志强的作品回到了文人画之前的中国画传统,他的绘画带有一种野性的力度,这种力度与文人画的柔弱是完全不同的。李志强的绘画无论是题材、造型、笔墨、形式,都与文人画有很大差别,它既不是横卷,也不是立轴,而完全是油画的形制。同时,李志强从另一方面矫正了20世纪上半叶以来中国画的传统,这就是徐悲鸿、蒋兆和引进西方素描教学体系而形成的人物画造型模式,与徐蒋体系对人物体积感的塑造不同,李志强绘画中的人物都是平面性的,不再有对人物三维立体感的塑造。在中国当代人物画坛,来自徐蒋体系的人物画风格还是占主导地位的,像李志强这样的人物画还是很少的。从这个角度来说,他对中国古老传统的回归和对现代新传统的矫正都做出了贡献,正因为如此,他的人物画具有独特的品质。从空间维度或从国际艺术的视野来看,李志强的绘画吸收了西方表现主义或者说野兽派的绘画风格与语言,他绘画的平面化造型和非再现性的色彩,都具有表现主义绘画的特征。所以,他的作品有一种混杂与融合的倾向,而正是由于多种元素的吸收和融合,加之个人创造也才使其作品变得非常独特。

徐虹(中国美术馆研究馆员,著名美术批评家、策展人):

李志强的作品中显现了与林风眠相同的自觉意识,他选择了敦煌壁画的自由和洒脱的用线用笔与虔诚专注的创作心态;连环画的故事叙述、连续性的结构、瞬间场景的组织和通俗明晰的线描风格;还有年画的民俗装饰趣味等,这些因素不同程度地指向一种“在场感”,因为这些元素具有夸张的直接性特点,明确告诉观者自己所要表现的内容。李志强是在同一根系的相近文化形式中吸取符合自己艺术观念和目标的元素,在表现上既丰富又有张力,同时还具有互文性。近百年来,中国的水墨艺术家一直在为水墨艺术如何承担中国文化建设的使命而进行努力,如今李志强的艺术呈现出了愿望,业已取得了成就,这一点是值得重视的。

刘骁纯(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研究员、著名美术批评家):

从李志强创作的发展过程来看,目前他在画面与色彩的构成能力,重彩和毛笔的搭配能力等多方面都处于很好的状态。画面控制能够达到如此程度很不容易,并不是很多的人能做到的。李志强下一步则需要进行再突破,因为这种现代风格加上传统元素的方式,画得很好,在国内可以成为大师,但若要进入世界美术史,则需要捅破这层窗户纸,李志强目前正处在这样一个临界状态。

鲁虹(深圳美术馆艺术总监、著名艺术批评家、策展人):

李志强长期以来的创作思路很明确,即强调立足当下与借鉴民族艺术相结合。他将重彩的表现和笔墨表现结合起来,不但打破了传统水墨画由水、笔、墨和宣纸形成的稳定结构,也符合现代人新的审美需要。这是他在艺术上的成功之处,同时他还做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贡献,即在把民间绘画转化为当代绘画同时,还努力表现当下生活,在这方面,李志强是走在前头的。

杭春晓(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副研究员):

李志强先生的这种创作方式,不仅是第三世界国家艺术家的共通选择,更是今天这个时代的选择。因为我们的这个时代进入到一个知识融混的时代,对于身处其中的每一个人而言,都面临着一种知识的结构性重构——无论传统,抑或他者,都会在信息的传播中实现一种混合性的重构。如同李志强先生的创作,是各种来源的信息混融的结果。在他的画面中,一些民间风格的选择,一些西画经验的选择,是1980年代以来我们的知识谱系中不可或缺的选择。也就是说,他的创作显现出近三十年来中国艺术界常见性的两个话题:吸收传统因素实现民族性、吸纳西方艺术实现现代性。因此,李志强的创作也给我们提供了一个自我审视的机会。

杨卫(著名艺术批评家、策展人):

李志强的作品完全打破了我的视觉经验。他的作品语意非常丰富,但是表现方式又非常简练。带有天津特有的表现主义精神,同时李志强的彩墨画又让我看到了天津的另外一个绘画传统,即油画传统,所以他的作品体现了一种融合与多元的文化特征。如今李志强面对如何突破一个巨大的文化命题的使命,相信他日后会有更大的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