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书三重境界说


文/牧之
来源:艺盘      时间:2019-07-26

书法是一门“与古为新”的传统艺术,可以称之为“永远地古老,永远地新颖”。它不受时空的限制和古今的阻隔,当笔墨落纸的那一刻,便赋予了永恒的生命意味。

庄子和惠子的濠上之辩,是《庄子》中最发人深省的故事之一。庄子游鱼之乐所体现的是一种会通万物的思维,在诗意的心灵中,打通“我”与世界的界限,通世界以为一。对于书法经典的学习过程既是通过笔墨的纯粹体验,来思接千古,与古人对话和精神往复。所以说,我们要从生命的角度和诗意的眼光来关照书法。反之,也应从书法作品的品读中来体味生命之真谛。书法是一门会通物我的艺术,笔墨的呈现与生命的呈现,是相通非界的,将我们对于生命的纯粹体验,“物化”为笔墨呈现,即点画纵横开阖。而这笔墨的真实呈现,传达出我们的忧思喜乐和境界心性,一点一画之中,尽是你我的举手投足,人生百态,皆在其中。此时,“天地与我并生,笔墨与我为一”。

我们通过会通物我的思维境界,可以参悟书法学习的三重境界。一,目视,以古人为师;二,神遇,以古人为知己;三,抒怀,以古人为媒介。第一重境界,即为初级的一招一式的摹像阶段,通过反复大量的临摹练习来体味古人最真实的书写面貌和书写状态;第二重境界,要求我们在理解作者书写情境和心境的基础上,体味作品所传达出的喜怒哀乐,并能够通过笔墨的形式恰如其分的表达和抒发出来;第三重境界,以自己的笔墨体味和生命体验来我手写我心,通过古人的法帖来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笔墨传达的即为自己最真切的生命体验。

书者在宣纸上观照生命,于是不停地书写,直至让笔墨在纸上呈现出生命的张力,是心迹的呈现,也是自我的救赎。

                          己亥大暑   牧之记于看山听雨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