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晓峰丨我的艺术观(四):创造性


文/卢晓峰
来源:卢晓峰LuXiaofeng      时间:2019-07-13

 前言 

画家的长处在于能将对现实生活的体验以及自己的体会和想法通过手中的笔,笔下的纸深入的表现出来。艺术观是一个比较大的概念,它包括绘画、音乐、舞蹈、电影等等,各种各样新鲜涌现出来的艺术形式,涵盖面相对较广。卢晓峰教授在日常的绘画生活中,反思自己的绘画经验、艺术观,将相对碎片化的绘画语言与观念体系系统化的呈现出来,接下来,卢晓峰官方微信公众号会从广融性、繁复性、深延性和创造性四个方面为大家分享卢晓峰教授对自己艺术观的脉络整理。

ARTIST • LU  XIAOFENG

 我的艺术观(四):创造性 

由艺术的创新性到创造性,这是一个逐渐层生的观念,包括我们前面所提到的广融性、繁复性、深延性,我们可以从中梳理出一个脉络,这四部分是一个垂直线形、逐层递进的状态,每层之间有一个衔接关系,不停的深入、深化、递进。从绘画语言、绘画技法到绘画观念、绘画意识,再到绘画的创造性,这是思维方式的深化与革变,是一个由外到内,由浅入深的递进过程。梳理出其中关系之后,我们就可以对前面进行总结,对绘画的创造性进行深入讨论。

在绘画的继承与发展中,创新性的提及是十分普遍的,但是我更主张使用创造性。与创新性相比,创造性是在其基础上又向前走了一步,其外在表现可能是绘画语言、绘画技法上的转变,但背后是一种思维方式的转变。而创新性更多的是在绘画观念、意识以及绘画语言的层面,在保留传统绘画中好的基因与营养的基础上向前发展。

1.jpg

卢晓峰  《戏如人生》  225x1200cm  纸本

之前听一位老先生提到创新性,说绘画中传统和创新的占比大概为7 :3,这是保险的比例分配,但我更主张在传统与创新的二元关系中加入创造,创造有时候需要推翻前面的东西,去建构一些新的思维与方式,这个难度是非常大的。中国绘画史、西方绘画史以及其它各种各样的领域中都存在这样的现象。

2.jpg

 卢晓峰  《Secret·猫》  192x250cm  纸本

从中国绘画史来看,吴国曹不兴是一个有创造性的人,他是中国绘画史上第一个有记载的画家。接着顾恺之、张僧繇都是有创造性的,因为他们创造出了前所未有的样式;以及五代时期的石恪、贯休他们的绘画样式也是从前没有的。这不只是绘画语言、绘画技法的进步与革新,更多的是一种具有革命性的艺术思维方式的创造。例如石恪的《二祖调心图》,在此之前的绘画大多偏于工笔,用笔以及造型严谨,线条密集, 虽说张僧繇、吴道子代表疏体的出现,但从实践方面而言,若与石恪、梁楷的简笔画相比,依旧属于绵密一体。以上的变革在中国美术史的每一个时期都会有所体现,在绘画技法、思维方式上推翻前人认知,从审美标准、艺术规律、艺术认知上重新塑造新的标准、样式。这种样式不是靠苦修或是靠沉浸在传统模式中生成,而是需要跳出原有思维,建立新的思维模式。

西方绘画中也存在这种现象,在现代主义之后,几乎每一个绘画风格、绘画流派的产生,都是否定、推翻前人的技法、观念以及背后的创作规律、创作动机,然后重新建立起新的标准与样式,并以此创造出更多的艺术样式和艺术流派。所以,我们在绘画规律和绘画既定样式上进行反叛、革新。

3.jpg

  卢晓峰  《能源的演进》  248x125cm  纸本

在平时的交流沟通以及授课过程中我也时常告诉学生们要在传统基础上的进行创新。但对于每个人的自我理解来说,创新程度是不同的。我们经常会听到一些老先生说,传统艺术是前人思想的结晶,我们不能去改变、破坏、僭越它,但从某种程度来说,这是相对迂腐的言论。传统艺术中的优势我们去继承、发展,已经过时或已经远远落后于我们审美需求和心理需求的应该毫不犹豫的摒弃。因为吸收太多传统的东西,就很难在脑子里腾出空去接收和接受新的事物。新的事物从眼睛到脑海中,通过自己的积累、整合生出新的思维方式、艺术语言以及艺术风格,这些都是需要靠新旧因素重组新建才能出现的。如果一味留存传统思维,势必会阻碍艺术发展的强大生命力,遏制艺术日新月异的发展,阻碍新生事物的出现。更不要说在新生事物之上催生出更新的事物。艺术应该是持续向前发展,不停翻陈出新的过程,若这个过程被人为放缓或是阻断,那艺术的生命力就会受到很大的约束。

4.jpg

卢晓峰  《房产泡沫的破灭》  365x145cm  纸本

我们前面所谈到的就是如何在传统之上走向创新,进而走向创造的过程。这是非常有必要的,也是整个艺术发展的生命力和动力所在。但在此过程中,要警惕一种危险的存在,那就是完全抛开过去的营养元素和遗传基因,去人为凭空臆造一个新的体系样式,这是一种很危险的趋势和做法。任何东西都不是无源之水,艺术自然也是,所以需要我们在艺术创新创造的过程中去把握一个度,将过去的东西、既有的东西和能看到、能想到的东西甚至是无法看到、想到的东西按照合适的度去把握住。这一点是我们特别需要注意的,同时也是非常值得我们去深思和探讨的方面。

5.jpg

 卢晓峰  《子非鱼》  198x317cm  纸本

我们对待传统艺术不可泥古、崇古,也不能完全摒弃“古”。在我的意识中绘画的各种元素都是平行的,根据自己的需求组合出新的思维体系,把可见的事物认知、打散重建相对容易,但对于未知的事物,捕捉以及利用起来是相对困难的。我们需要把各种元素都利用好,在可见的事物基础上,创造出带有传统元素痕迹又具有时代意义同时具有前瞻性及预见性的绘画样式是非常困难的。所以我们对如何创新、如何创造问题的把握非常关键、重要。凭空创造新的绘画样式是相对容易的,但这样的艺术形式很难得到别人的认可。这样很容易留于浅显、粗鄙的表面,很难在艺术的长河中经受千人临习、万人推敲,无法链接上艺术一环扣一环的衔接点。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在一环扣一环的过程中不断变化,在变化过程中既保留前人的艺术认知又创造出新的艺术形式,这个是一种更有价值的存在方式。

6.jpg

 卢晓峰  《爱情》  185x176cm  纸本

我们前面谈到了对艺术创造性的理解方式、存在方式以及艺术创造性和创新的关系,创造性是在创新的基础上往前再走一步,脱离了原来的物质状态、思维方式,同时又要避免与过去的的绘画形式、绘画体系完全隔离。它应该是在吸收了之前所有绘画体系中的营养元素、营养价值之后,在原有机体上成长出的更加茁壮更加具有生命力的机体,也是能够得到大家认同和认可的新体系。

7.jpg

卢晓峰  《 白发搔更短》  205x145cm  纸本

我用四期时间大体阐述了我的艺术观。之前在从事绘画艺术的过程中并没有系统的去进行梳理,后来,我逐渐认识到在绘画中需要做一些理论性的总结,这些总结会更理性、更清醒的让你看待自己的绘画、别人的绘画以及历史、现在和未来,而对这几方面的认知和判定会也有一个更加清晰的视角。通过这种理论性的梳理,会使你对一些原本很模糊的概念认知和理解逐渐清晰化、体系化,会对自己的绘画方式、绘画风格有一个更加理性的认知,同时也对自己以后的绘画方向有比较清晰的定位。

以上是我通过梳理我的艺术观所得到的一些感悟,这使我保持一种清醒的状态,也使促使我的艺术道路沿着一种更加正确的方向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