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谈 | 亓文平:谦虚包容,不忘初心


来源:艺盘新视界      时间:2019-06-07

导语:又是一年毕业季。从每年5月开始各大美术高校的毕业展陆续拉开帷幕。与以往不同的是,近几年的毕业展已经从单纯的行业人士朋友圈刷屏,到社会大众广泛关注参与,毕业展已经成为一项非常重要的城市公共文化事件。但是,在艺术圈内也陆续迸发出一系列关于毕业展“二手创新”、“争奇斗艳”、“画风雷同”等一系列讨论。作为美术高校教师,除了要指导学生毕业创作的审美构想,还要为他们带来精神内涵的启发,并且当自己指导的学生作品在毕业展上集体呈现时,也会对他们的整体面貌给出自我观察。

艺盘特别策划《2019美术高校教师毕业季系列访谈》,邀请在校任教的美术高校教师、知名学院派艺术家,围绕毕业季话题开展一系列对话,希望通过另一种维度和观察角度,来呈现当前美术高校毕业季、毕业展、学院教学以及他们自身的毕业季回忆。

本期我们的采访嘉宾是:青岛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亓文平先生。

1.jpg

亓文平,号云樗,1982年出生于山东淄博,江苏美术家协会会员。2006年—2009年,就读于南京师范大学,获硕士学位,师从刘赦先生,主攻山水画。2011年—2014年,就读于上海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师从曹意强先生,攻读西方艺术史。现任教于青岛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青岛美术家评论家协会副秘书长,青岛青年美术家协会副秘书长。

美院毕业现象观察

艺盘:请简单介绍2019年本学院本专业今年毕业季的情况?毕业展作品有哪些特点?

亓文平:青岛大学毕业展从2015年开始走出校园,面向社会。2019年毕业展的主题“我们的视野”,我们希望观者能从这些精彩的毕业作品中看到,当下年轻人的所想、所思,视野的宽度决定了人生的高度,决定了他们对于真善美的解读。我今年带了三名本科学生的创作,我对他们提的要求就是要有现代性,展示年轻人的锐气和风采,不要在传统的思维中打转。王晓群作品《消失的足迹》是以世界濒危动物为题材,将超现实观念融入到传统工笔画中,以黑白色的笔调,表达了对于消逝物种的叹息。纪宛辰创作的《闲》表达了当代女孩的一种心境,用一种“洋气”的形式重现阐释了自由闲适的意境。白月月创作的《Dream·海洋》紧紧围绕青岛的地域特色,积极尝试探索中国画的绘画语言。这些作品尽管还有些不成熟的地方,但是我觉得这些作品能够反映出学生的艺术视野和天赋。

2.jpg

王晓群  《消失的足迹》   115x180cm

艺盘:中国各大美术学院系科教育正处于一个“实验期和转型期”,从以前的技术教学为主转向启发学生的心灵,您在平时教学中,在学生的思想和精神层面的拓展是如何开展工作的?

亓文平:正如一枚硬币分正反面,学院教育既有自身的优势,也有短处。当前,学院教育更多偏重于一种共性的教育,这在传授技法以及了解艺术史知识方面没有问题,但是往往在学生的创造性转化的环节则显得不足,例如很多基本功很好的学生所做的创作缺乏艺术的敏锐和情感,因此作品更多是一种技术的堆积,而缺乏个人的独立思考和对社会的一种基本的认知,而这恰恰是创造性培养的最重要的地方。 

艺盘:有媒体称,近几年的美院毕业展,中国画部分陆续表现出缺乏题材创新、画风雷同、水墨气质丢失等问题,这可能是当前国画专业共存多年的困境,您怎么看这个问题?

亓文平:古语说“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因此,我认为学生的问题从某种程度上说与教师有着极大的关系,学生创造性的缺乏,一方面与就业压力大,不能把心思全部放到毕业创作;另一方面,教师也应该反思,有没有让学生找到兴趣点,有没有给他们提供足够的视野,有没有付出百分百的热忱和耐心?

 3.jpg

纪宛辰 《闲》 45x125cmx3

艺盘:在当前的毕业展上,复制前辈、老师们的创新模式仍然是普遍现象,您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亓文平:任何学科都有自己的学科特点,国画专业学习体系较为复杂,因此可能要在本科或者研究生阶段就有自己鲜明的风格,有时候并不见的是一件有意义的事,但是抄袭与临摹学习还是有着本质区别,前者投机取巧,后者是一种经验的积累。一个有创造力的人,是不愿意整天拿着别人的东西来咀嚼,而真正好的导师也不会让自己的学生来复制自己的模式,正如白石老人所说“学我者生,似我者死”,这是艺术学习的规律。 

艺盘:作为美术高校国画专业的一线教师,您认为未来学院国画教育的未来应该指向哪里?

亓文平:关于国画教育的未来我不敢枉谈,但是可以肯定是将来的教育,会越来越注重审美教育,注重对于人的创造力培养,以及对于个性的挖掘。中国画教育更大的意义在于感受和体验文化的魅力,而不仅仅是创造美这么简单。

6.jpg

白月月 《Dream•海洋》170x155cm

艺盘:毕业展是很多美院学生创作生涯中的一个重要突破和高度,毕业之后他们应该如何来保持创作的连续性和持续探索的精神?

亓文平:兴趣和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因此我觉得没有必要刻意去坚持,不同的行业也会带给学生不同的理解,正如曹雪芹所说“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艺术本身并不是在一种抽象、空洞的概念中形成,当学生真正对于人生有了不同的感悟,他们才能体会到艺术创作的魅力所在。 

艺盘:学生毕业之后将面临多种多样的选择,如继续升学深造、自由创作、参加工作等,作为老师您会给出怎样的建议?

亓文平:“谦虚包容,不忘初心。”因为我觉得一旦毕业往往会带着在学校形成的一种狭隘的观念去看待问题,这是非常可怕的,只有谦虚包容才会把自己看做是一溪水,面对各种环境做出准确的判断和选择。不忘初心,其实就是保持一种对于艺术的单纯和热情。只有这样才能保持对艺术持久的爱,也才能获得艺术所带来的独立思考和快乐。

7.jpg

指导学生毕业创作

关于美院毕业季的自我回忆

艺盘:您本人经历毕业季(本硕博)的时候,是一种怎样的状态?

亓文平:对于经历过学院教育的学生来说,毕业季实际上就是一个个人生的节点,那是用时间来搭建的一座单方向的桥。我的本硕博的毕业季经历了三个不同的地方,由北到南,我在感受和对比中去认知绘画和生命。

8.jpg

南京师范大学读硕士期间

艺盘:请您回忆一下当时的毕业作品,在创作毕业作品的时候有哪些值得回忆的经历?

亓文平:2009年6月我在南京师范大学硕士毕业,按照我们师门约定俗成的传统,在随园校区的南师大展厅举办了双个展《屐痕处处——亓文平、安萍萍中国画作品展》,现在回头想,这个时候对于艺术的思考相对稚嫩,但是却充满了热情,这种对于艺术的执着和认真使我们克服了很多作为学生遇到的困难。每个人创作的作品大约有五十幅左右,展览开展的当天,导师刘赦院长给我们写了画展的序言,给予学生极大的鼓励,像南京师范大学的老教授徐明华、林逸鹏等老师也参观展览并提了宝贵的意见。过程虽然艰辛,但是这却对我的绘画之路有不小的鼓励,从那时候起我就开始和一些艺术机构合作,并逐渐明确了自己的方向。

9.jpg

亓文平研究生毕业展《屐痕处处——亓文平、安萍萍中国画作品展》合影 

艺盘:不同阶段的毕业季,导师为您的毕业创作做了哪些指导?导师的指导让您留下哪些深刻的印象或产生深远的影响?

亓文平:我很庆幸在硕、博阶段遇到了两位很好的导师,他们对我的教导直接影响到我对于当前艺术的判断和认知,也同时影响到了我对现在学生毕业创作的指导。给学生指明大的方向,并不断给学生以信心和鼓励,“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技法可能会过时,但是思想可以恒久。

10.jpg

上海大学读博期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