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谈 | 卢晓峰:做自己喜欢的事,做真实的自己


来源:艺盘新视界      时间:2019-05-28

导语:又是一年毕业季。从每年5月开始各大美术高校的毕业展陆续拉开帷幕。与以往不同的是,近几年的毕业展已经从单纯的行业人士朋友圈刷屏,到社会大众广泛关注参与,毕业展已经成为一项非常重要的城市公共文化事件。但是,在艺术圈内也陆续迸发出一系列关于毕业展“二手创新”、“争奇斗艳”、“画风雷同”等一系列讨论。作为美术高校教师,除了要指导学生毕业创作的审美构想,还要为他们带来精神内涵的启发,并且当自己指导的学生作品在毕业展上集体呈现时,也会对他们的整体面貌给出自我观察。

艺盘特别策划《2019美术高校教师毕业季系列访谈》,邀请在校任教的美术高校教师、知名学院派艺术家,围绕毕业季话题开展一系列对话,希望通过另一种维度和观察角度,来呈现当前美术高校毕业季、毕业展、学院教学以及他们自身的毕业季回忆。

  本期我们的采访嘉宾是: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创作实践与理论研究博士,山东艺术学院美术学院副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卢晓峰先生。

1.jpg

卢晓峰 1977年生于山东,1999年毕业于山东艺术学院,获学士学位,2003年毕业于中央美院国画系第一工作室研究生课程班,2006年获山东艺术学院意笔人物画教学研究硕士学位,2010年获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创作实践与理论研究博士学位。现为山东艺术学院美术学院副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美院毕业现象观察


艺盘:请简单介绍2019年本学院本专业今年毕业季的情况?毕业展作品有哪些特点?

卢晓峰:我们所在的工作室是山艺国画系意笔人物工作室,今年我们工作室有13个毕业生,这和每年的本科毕业生数几乎是持平的。山艺国画系的专业划分较细,每年会将招到的新生按照具体情况划分到每个专业中,这样每个专业的人数也就相对来说少一些。

2.jpg

硕士毕业生  张迎作品 《童年记忆》 206x122cm

我们工作室现在有四位老师,每一位老师的绘画风格和绘画理念都存在一定的差异,这样一来,在我们的毕业创作或者平时写生等等的一些其他课程的设置上,会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参考角度或者是更多的指导思路。我们在教学过程中,特别是在毕业创作的指导中,也会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对他们因材施教,根据每一个学生的个性以及他的兴趣点,引导他们进行毕业设计的实施。

今年我们在毕业创作的指导上进行了一个改革,往年都是两个老师一起带一届毕业创作,其他老师的意见偶尔会参与一些,但是主要是以这两个老师为主。渐渐地我们发现这样有一个弊端,因为每个老师的创作理念以及绘画理念的不同,会给学生的毕业创作,尤其是在心理和思想上造成一种困惑性。因此,从今年开始,我们将学生细分到工作室每个老师的手中,让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志愿申报,根据自己的绘画风格、绘画理念选择相对合适的指导教师,当然,我们会在分配名额和比例上做一个适当的调整。这样一来,教师指导起来也就更有针对性,更加得心应手一些。学生的毕业创作在思路上也会相对单纯,创作风格也会更加突出,指导出的作品在整体面貌上也会呈现出更强的针对性和丰富性。

3.jpg

本科毕业生  高枫竹作品 《瘾》217x207cm

艺盘:中国各大美术学院系科教育正处于一个“实验期和转型期”,从以前的技术教学为主转向启发学生的心灵,您在平时教学中,在学生的思想和精神层面的拓展是如何开展工作的? 

卢晓峰:现在各大美术院校在教学过程中确实存在这样的一个转型现象,由以前的只注重技术性的教学慢慢走向启发式的教学。我们学校尤其是我们工作室其实一直在按照这个思路进行,所不同的是,我们要求技艺双修,在指导学生技术训练的过程中,同时启发他们对于绘画的一种意识,或者说是一种观念。特别是在毕业创作的指导过程中,在前期看草图阶段,就会让学生把他的思路理顺清楚。

4.jpg

本科毕业生  纪飞作品《戏》 225x180cm 

首先找一个合适的选题,表达学生自己感兴趣的人和事物等等,以这个为依托,进行后续的一系列技术性的操作。毕业创作指导分为以下几个阶段:选题、看草图、正稿创作、技术性调整。无论是学生还是我们从事艺术的所有人,都是将生活里的所见多问、所触所感等通过一种绘画的形式表现出来。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紧紧抓住技术这个问题,甚至是把它当做一个核心问题来对待。因为在每年的毕业创作过程中都会发现一个高度相似的问题,学生们的观念、选题都很好,但是由于技术上的不足,使得表现出来的与脑子里想象的或者说我们认知的东西相差特别大。所以我们工作室在教学过程中,一直是沿着这两个方向,遵循这种模式进行。至今看来,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而且,重视技术的作用会在学生毕业之后的长期绘画实践中逐渐凸显出来,尤其是在过10年20年以后,基本功的扎实程度能够影响一个学生在艺术道路上的探索与发展。

5.jpg

本科毕业生 刘海博作品 《2015-2019》180x84/180x65/180x44 

艺盘:有媒体称,近几年的美院毕业展,中国画部分陆续表现出缺乏题材创新、画风雷同、水墨气质丢失等问题,这可能是当前国画专业共存多年的困境,您怎么看这个问题? 

卢晓峰:当前毕业创作中出现了画风雷同、水墨气质丢失等等问题,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因为各个院校的学生接触的社会公众性的图像资料、文字资料等等基本都是趋同的。随着现在媒介的不断发展,像中央美院、中国美院等等在中国占有重要位置的院校,他们的老师无疑会对其他各个院校的学生们产生很大的影响。

 无论是在创作还是在毕业论文中都会存在着这种现象,我认为这个现象产生的最大的原因是学生的不自信,或者是学生缺乏主动创造和主动学习的能力,我们一直主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广泛吸收各种营养,但是学生可以吸收的接触到的营养可能就仅仅局限于上面我们提到的部分。我们应该把思维面放的更远、更广一点,横向的包括中国和西方的、人类的各种艺术营养,纵向的包括中国的历史和西方的历史。我们要有主动学习的能力,把这些东西融合在一起,根据自己的绘画气质或者是价值判断做一个选择,这样才能创作出自己的东西。有时候我们过于强调或者是过于依赖中国当代的名家,尤其是在写意人物画领域里有着广泛影响力的名家的艺术作品或者是艺术语言。我觉得这是一种不太好的趋势,学生应该广泛的吸收各家营养,吸收之后把他们消化掉,而不是生硬的或者很机械的模仿、复制。

6.jpg

本科毕业生  任丹青作品《正月》214x207cm

艺盘:在当前的毕业展上,复制前辈、老师们的创新模式仍然是普遍现象,您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卢晓峰:这个现象在各个院校也都是普遍存在的。但我觉得在我们学校里比较少,这与我们教师的指导思路以及学生的独立能力有很大的关系。首先,从教师角度来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最便捷或者说最有效的给学生进行示范的艺术实践者,教师在教学、在绘画过程中都会有意识或者是无意识的引起学生的模仿,长期积累下来,尤其是在毕业创作时,会不自觉地模仿老师的风格进行创作,他的自主性或者是独立面貌会相对弱一些,我认为这是一种正常的现象。但是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尤其是在毕业创作过程中要劲量避免这种情况的出现。

7.jpg

本科毕业生  张亚晨作品《自然与神的慈悲》 180x144cm

如果再克隆或者是复制出一个老师的绘画风格,它的价值相对来说会减弱,并且这个学生的自主性和独立性会丧失。我经常跟学生说的一句话是:纸是你买的,笔是你买的,所以最终这个画还是由你来做主,因为这些都是你消费的,老师的建议和意见只是起一种辅助和提升作用,最终做出决定的还是学生自己。这个理论无论在教学过程中还是在毕业创作过程中,都是我一直坚持的。 

学生一定要有自主能力,不能过于依赖老师,因为老师的作用只是在你无法提升或者是迷茫的时候给你点拨一下,老师的艺术实践和思想不能替代学生的思想和学生的创作。绘画作品里面一定要有学生自我的存在,这样它的价值才会最大化。

8.jpg

本科毕业生  张金鹏作品《迷失的羔羊》200x230cm 

艺盘:作为美术高校国画专业的一线教师,您认为未来学院国画教育的未来应该指向哪里? 

我觉得未来国画教育还是要保持中国画的基本特征。现在有一种趋势,无论是国画、油画,还是其他画种,好像都要慢慢往装置、影像等等一些成品的方向前行。有很多同学认为这种方法相对于传统的手工创作会更加先进,或者说在理念上会更加高级一些。其实这是一种误区,因为有的时候我们会把西方后现代和当代的艺术从整个历史的环境中脱离出来,孤立看待,觉得它是在传统基础上的创新,相应的它也就会更加高级或者是更加先进一些。其实放在大的历史阶段中来看,他们古典的和我们传统的是平行的,架上绘画艺术和装置和影像都是平行的,没有高低之分,只有做的好坏的区别。不同的绘画风格、不同的材料都能做出很很好的艺术品。我们作为中国画意笔人物专业,还是应该坚守意笔人物画本体的结构特征,在这个系统里做到一种极致,走到这个领域的金字塔的顶尖,而不是在同一个层面不同方向里来回跳动,这样尽管在每个领域里都有所涉猎,但是都处于中下游水平。

9.jpg

本科毕业生  杨柳作品 《终章》210x210cm 

艺盘:毕业展是很多美院学生创作生涯中的一个重要突破和高度,毕业之后他们应该如何来保持创作的连续性和持续探索的精神?作为老师您会给出怎样的建议?

 卢晓峰:毕业展是学生,尤其是本科阶段学习成绩的一个集中体现,可以说它代表了学生们这四年里接受到的知识、观念以及技术性教育的一个综合体现。很多学生没有意识到这个事情的重要性,他们到了四年级之后,忙着去找工作、考研等处理一些其他的事情,精力没有完全集中到毕业创作中,我觉得这会是一种缺憾。 

我觉得毕业之后最重要的是要坚持绘画,要在本科四年里养成一个良好的绘画习惯,把绘画当成是生活的一部分,毕业之后也要把这个习惯延续下去。对于毕业之后选择考研的同学来说,这个习惯很容易坚持,因为他依然处于学校的环境中,学习的环境和本科阶段没有太大的转变,能够很顺利的按照原来的路线进行。对于毕业后要转行从事其他工作的同学来说,坚持这个习惯相对来说会比较困难,但是我们在思想上应该有这样一个意识,就是我依然是一个画画的人,我依然喜欢画画。很多人可能会因为周围的因素的干扰,慢慢丧失了对于绘画的操作性,我觉得这是很可惜的。应该把自己放到绘画的磁场中去,多和喜欢并且依旧从事绘画的同学、朋友、老师接触,让自己始终浸泡在绘画的氛围里,不断坚持下去。找到适合自己的群体,把自己放在这样一个群体里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10.jpg

本科毕业生 金寒冰作品 《敦刻尔克》70x140cm 

我给学生们的建议就是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做真实的自己,无论是画画还是做其他的事情。因为我们讨论的是绘画专业的毕业生,有很多同学虽然大学读的是这个专业,但是内心并不喜欢绘画,这一类的同学没有必要强迫自己在绘画的这个圈子里待着,要离开,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但喜欢绘画的同学就一定要坚持,找到一个有着共同理想的群体,把自己放在这个群体里,通过群体的力量,引导自己坚持绘画。时间长了之后,自己的独立能力和抗压能力增强之后可能慢慢的会对群体力量的依赖性减弱,自己也会变得更加强大。

关于美院毕业季的自我回忆

艺盘:您本人经历毕业季(本硕博)的时候,是一种怎样的状态? 

卢晓峰:在我本科毕业创作阶段,我还是很兴奋的,因为自己很喜欢绘画,班里的同学也喜欢画画,大家每天在一起进行毕业创作,老师也会来指导,具体的实践和操作阶段进行的也很顺利,整体的氛围还是很好的。现在回想一下,当时很多东西都是很懵懂的,并不像现在能够通过各个角度对毕业创作这个行为或者说这时期的状态看的很清楚。但我觉得那时的那种迷茫、那种懵懂、那种无意识一种很好的状态,因为这会让你无意中做了对于绘画来说最正确的选择,那就是坚持你的爱好和兴趣,然后不停的对这个兴趣和爱好进行实施,在这个过程中你会取得很多进步。有时候想太多,反而会把自己的精力和注意力分散,效果反而不好。

 11.jpg

▲在山艺门口

艺盘:请您回忆一下当时的毕业作品,在创作毕业作品的时候有哪些值得回忆的经历? 

卢晓峰:我本科毕业作品是一幅很大的以农村赶集为主题的创作,大概有两米乘十几米左右,当时在展厅里占据了很大一面墙。画了我们老家年前最后一个集,叫做花花集。有卖鱼的,卖菜的,卖各种各样东西的,是一个很热闹的场景。那张画的尺寸比较大,我用了十几张六尺的纸,一张一张画出之后拼起来的。

当时创作的时候我们十个人左右在一个小教室里,每个人的空间有限,我们用床单包成一个个小的隔断,每个人在一个很私密的空间里进行创作。当时的那种状态比较好,能够很安静的,集中注意力去创作。

 12.jpg

▲与毕业创作 

艺盘:不同阶段的毕业季,导师为您的毕业创作做了哪些指导?导师的指导让您留下哪些深刻的印象或产生深远的影响? 

卢晓峰:从师专、到本科、到研修班、到硕士,再到博士各个阶段,我觉得老师们给我最大的印象或者是帮助就是自由。因为我相对来说更喜欢按照自己的想法去绘画,独立意识要强一些。而我遇到的老师们也都给了我很大的自由,几乎没有干涉过我的创作,只是在具体的绘画过程中根据画面的需要提一些建议和意见,这都是我比较喜欢的方式。所以最终出来的毕业创作作品基本上都是自己的真实想法和带有浓重的个人意愿的艺术实践。我觉得这就是老师们给我的最大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