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风采丨聂松博士的研究生教学


来源:艺盘新视界      时间:2019-05-21

艺术家简介

微信截图_20190521112803.jpg

聂松,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南开大学东方艺术系研究生指导教师,南通大学艺术学院研究生导师。


导 师 寄 语

作为他们的指导教师,我看到的大多是他们的问题,常以高要求训斥之,现在要给他们写前言,当他们三位发来作品时,我却观其长处,看其优点,得到的是欣赏其作品的享受。

不客气讲,三位研究生的作品都存在着问题;然而,艺术允许在作品中犯错。因为,如太师父(我导师姜宝林先生的研究生导师)可染先生所言,一件作品制造的矛盾越多,那么这件作品越有价值。既然制造矛盾,就会左右摇摆,犯错则成为必然;若无任何错误,处处皆好,则无艺术价值可言。

因此,在这三位研究生的“研究”作品中,制造矛盾的手法略显稚嫩之机却变成了价值所在,年轻的朝气必以冲劲儿作为基底,艺术之路就需要作者这种“左顾右盼”地寻觅,如此作者才能渐渐迈出艺术推进的步伐,达到“左右逢源”的境地。

这是先辈的经验,也是艺术的必然,在此我最希冀者,则是三位研究生继续之努力,并大胆之开拓,而在这里面,莫忘对传统之挖掘,对语言之锤炼,艺术的推进需要传统之支撑。


学生的创作心得

中国画的形式是不断变化、与时俱进的,它的现代性不能以否认传统特质为代价,传统笔墨是中国画不能丢弃的根本语言,艺术作品的创造性十分重要,当代中国画不应该是缺少新意、依样画葫芦,而是应该利用作品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观念,程式化的绘画已经不适用于我们所处的时代,我们应该从那些古老的图示和语言获取养分而不是照搬,绘画艺术是互通的,我从艺术设计中获取灵感来创作,找到了自己的图示,糅合了中国传统笔墨和日本浮世绘的语言,力求把画面中的各种元素构成一个整体,最终的效果有些版画的装饰意味。装饰美和重复美也是我在画面中的侧重点,所以这几幅作品里的语言很单纯,用到了平面设计的视觉张力和重复构成的形式,追求画面中点线的和谐统一,希望能在我创作历程上找到更多美的形式。

——李希

当代中国画作品中人文境界的文化意义大于绘画本身的含义,具有独特的人文内涵和美学追求。我们区分中国画和西方化往往是从面貌上决定,中国画的面貌不应该只有“诗书画印”“皴擦点染”,历史上的中国画有辉煌的大小青绿,工笔重彩人物画,岩彩、壁画,它在发展过程中还吸收了很多外来精华,近代大师林风眠、吴冠中属于此类,这些已有的艺术形态成为了资源,是探求当代艺术样式的动力,我的绘画创作就是想把自己的内心感触用独特的笔墨效果表现出来,从传统泼墨泼彩画采取灵感,让不同层次、浓淡的墨与色在纸上自然流动,把可控和不可控的因素结合在一起,探索水墨材质表现新的可能性,这样的作品在完成后形成丰富的肌理,有着不错的视觉效果,在精神、审美特征层面上仍然与传统水墨相合。

——王吉彦

优秀的艺术作品往往贴近生活,山水画创作是描绘自己内心理想的家园,因此创作与写生分不开,对景写生不能照抄自然,应先观察感悟,再用艺术语言在纸面上表达出来,用自己的方式诠释自然。语言不光指文字,所有的艺术形式都应属于语言,中国画使用构图、造型、色彩等绘画艺术共有语言,以及最独特的语言:笔墨,它是中国画的基本语言,我们目前阶段要做的事,是下苦功夫磨练传统笔墨技巧,继承下来,更重要的观念要现代,审美要有意趣,作品要出新形式。我在创作中想让画面能呈现出一种通透感,这来自临摹古画时养成简淡荒疏的审美,也受影响于初学美术时对素描的训练,贾科梅蒂的素描中构筑的透明结构感和试错的线条我在王蒙的山水画中也能找到,大师们的艺术语言都很纯粹,这值得我们去体会探求来完善自身。

——许宏然


学生作品赏析

2.jpg


▲李希1

3.jpg

▲李希2

4.jpg

▲李希3

5.jpg

▲许宏然1

6.jpg

▲许宏然2

7.jpg

▲许宏然3

8.jpg

▲王吉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