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飞课堂|首先写出好的作品,其次写出入国展的作品


文/肖文飞
来源:肖文飞书法      时间:2019-04-29

1.jpg

黄庭坚《李白忆旧游诗草书卷》 37cm×392.5  

书于约1104年(北宋崇宁三年) 

日本京都藤井斋成舍有邻馆藏


编者按:

近日,杖藜书社微信群掀起了一阵狂风,100多位社友纷纷开始创作,准备迎战全国十二届书法展。为此,本着“首先写出好的作品,其次写出入国展的作品”的原则,杖藜书院导师肖文飞针对同学们的作品在微信里讲了一堂生动又接地气的创作课。以下是根据语音整理。


首先写出好的作品

其次写出入国展的作品

——从一件作品的点评展开


大家好,很高兴今晚上能一块儿交流书法。最近,关于国展的创作,在我们杖藜书社群里面进行得如火如荼,大家非常踊跃。当然,入展不是最终目的,提高创作水平才是。主要是借这个东风,想一些办法提高大家的创作能力。


所以,我们的口号是:“首先写出好的作品,其次写出入国展的作品”!


丁俊峰同学是杖藜的“劳模”,作业交得最勤。今天我想结合国展,从不同的角度,来对丁俊峰同学创作的一件作品进行分析。


俊峰同学平时临帖很不错的,但一到创作,却有很多缺失。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这就涉及到很多书法人都挠头的问题,就是如何完成从临摹到创作的转换!


2.jpg

丁俊峰 临黄庭坚《李白忆旧游诗》


丁俊峰同学的这件作品主要以黄庭坚为取法对象,所以我拿它跟黄庭坚的《李白忆旧游诗卷》对照着讲,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能让大家明白:如何从临摹转换到创作。


按一件作品,尤其是为国展准备的作品的要求,本篇点评将从内容、章法形式、笔法、结构等方面展开,供广大读者参考。


3.jpg

丁俊峰 周敦颐《爱莲说》

4.jpg

黄庭坚《李白忆旧游诗草书卷》(局部)


01_内容


丁俊峰同学创作的内容是周敦颐的《爱莲说》,从国展的角度看:


第一,内容大家太熟悉,不容易让人产生新鲜感;

第二,可能因为版本不一样,也会让大家产生误会。


所以在内容选择上,一定不要太过熟悉,但是呢,又不能太过陌生,太过生僻,当然还有个前提,那就是内容要好。


02_形式章法


1. 纸张的选择


纸张白色,最见功底,也最难,白纸黑字反差大,最容易露怯;仿古色弱化对比,可以掩盖一些缺陷。


白宣是我们创作最常见的这样一种纸张,这里面就是有个问题,因为白纸黑字反差很大,所以最容易让人的看出你的毛病。


当然,如果是对于功底深厚,笔法非常过关的同学来说,这是一件好事情,因为最能把你的长项给体现出来。但是如果笔法方面稍微弱一点,用白宣去创作的话,可能更容易暴露问题。


所以我们看到国展的作品,很多都是用的仿古宣,带有颜色的,尽量弱化墨跟纸张的对比,减弱这种反差,可以掩盖一些问题,这也就是为什么当代很多人都愿意去买那种古代作品中把内容抽掉、盖了很多印章的、仿古色的那样成形的纸张。


从投展的角度,选一些有颜色的纸去创作,未尝不可。但是颜色一定要沉稳、古雅,不能太花哨。


我反对大家去买那种现成的,已经制作好的花花绿绿的那种纸,不高档的,虽然容易出效果,但是这个效果其实并不好,并不能入专业人士的法眼。


2. 中轴线问题


中轴线太正,跌宕不够,节奏平了。


丁俊峰同学这件是草书创作,草书是最能够表达自己情感的一种书体,所以它的难度挺大。


这种激情的变化,要在草书的书写过程当中表现出来,这里需要有节奏的变化,轻重缓急的变化,浓淡枯湿的变化。


拿俊峰同学的作品,跟黄庭坚的作品对照的话,我们就可以看出来,黄庭坚的中轴线摆动起伏是非常大的,而丁俊峰同学中轴线的变化太正,起伏太小,所以感染力就削弱不少。


5.jpg


6.jpg

3.上下字穿插


上下字穿插不够,单字过于独立了。


上下之间的关系,除了中轴线,还有一种,就是字与字之间的穿插与咬合,它打破了我们平时写行书楷书的习惯。


写行书写楷书的时候可能是字字独立,但是在草书里面,有时候打散了这个单字的结构,而更强调字组的关系,有时候字与字之间可以穿插。


7.jpg


8.jpg

上图用红圈画出的部分,下面的字有些就穿插或者咬合到上面的字里去了。尤其那个“楼”字从这个左上角穿插到“霞”的下面部分。这种穿插,造成一种疏密对比,正欹对比,使疏的更疏,密的更密,加强了整体关系。


4.左右横向关系


左右之间关系弱,中间大马路了,主要是注意力集中在上下关系,而忽略了左右之间的穿插呼应。


书法的创作,除了要注意上下之间的关系,我们还要注意左右之间就是行与行之间的关系。


在处理这种关系的时候,俊峰同学出现了一个问题,就是只关注了上下的关系,而忽略了左右之间的关系,感觉中间像一条大马路,又好像中间有一道玻璃幕墙,笔画有时候不敢伸展出去,尤其是左右的伸展。


黄庭坚就不一样,这种左右之间的呼应、这种穿插是非常强烈的,两行之间,都不是一种规则型的留白,而是动态感很强的留白。


9.jpg

5.纵横关系的互相转换


最早的草书是章草,它强调横势,上下之间的连贯不是很强。到了王献之开创了今草,横势弱化,而开始强调上下之间的纵向关系。


上下之间的关系也就是这种纵的关系,如果过于流便,也就是太流畅的话,那么也会形成一种弊端,也就是说容易油滑。所以经常需要用横势去破过于流俗的纵势,以增强草书在空间上的节奏变化。


显然俊峰同学就太过于强调纵势,而忽略了一种横向节奏的变化。


其实在经典作品当中啊,我们经常会看到这种纵势跟横势的这样一种互相的转换,从而使空间节奏变化更丰富。


所以我们在写草书的时候,既要有纵的,也要有横的,有狭长的字,也要有扁宽的字,互相交替。大家都可以在经典作品当中去找到这种对应。


黄庭坚忆旧游诗里面,这种纵横的节奏变化就非常丰富。

10.jpg


11.jpg


我们还可以在黄庭坚的《花气熏人帖》里找到这种对应。


12.jpg


13.jpg


比如这个“中”字,非常舒展的一竖,纵势非常强,而左边的“何所”,尤其是这个“所”,取一种扁宽的横势。这样一纵一横,让这个节奏变化就变得非常有意思了。


也就是说,大家再进行草书创作的时候,一定要注意,纵势太强,你只要用横势去破,横势比较强,就需要这种纵势去破,这其实是符合辩证法的。


当然啦,这种纵横的转换,不仅仅就是在字与字之间产生,有时候也可以在一个字里面体现,比如说这个“舞”,上半部分强调横势,而下半部分强调纵势。


14.jpg

6.落款


落款也构成了一件作品非常重要的部分,俊峰同学用草书创作,然后用篆书落款,这种方法我觉得并不好。因为按正常习惯,就是说一般的套路吧,落款只能用不早于正文的书体,比如,草书创作,落款可以用行书,可以用楷书。你用草书创作,然后用篆书隶书去落款的话,总感觉有点喧宾夺主,会抢了正文的风头。


以上,我们从这个章法也即形式构成方面,对丁俊峰同学的作品提出了一些问题,这种问题的提出,是结合的他所取法的黄庭坚来展开的。这里面也其实也提醒我们了,在临帖的时候怎么去把握章法,有没有主动的,有意识的,从这些角度去观察字帖。


很多同学都有这样一种感觉,哎呀,我临帖好像还可以,为什么到创作我就用不上。其实你临帖的时候,是没有把经典法帖的一些原理性的东西弄清楚。所以当到创作的时候,你脑子里面就是空白,没有招。


03_笔法


1.太过简单,线条中间一滑而过,缺少起伏的节奏变化


拿俊峰同学的作品跟黄庭坚大师的作品摆在一块儿比,问题还是有不少。虽然有些苛刻,但是我们应该取法乎上,能跟古代经典大师比,那也是俊峰同学的荣耀啊。


15.jpg


黄庭坚的线条,非常从容,游刃有余,内部其实有微微的起伏,微微的律动,很从容地在纸上游走,这个也就是我为什么要让大家多写篆隶,篆隶的本质就是微微的律动,这种律动是书法线条生命的心电图。


俊峰同学的这个线太紧张,还有重要的一点,就是线条太快,太流利,太单调,不像黄庭坚这种线条放松、优游、从容、丰富。这种从容是建立在对毛笔笔性的深刻理解,对毛笔随心所欲控制的基础之上的。


线条的锤炼,是一个书法人一生一直在追求的,书法人做梦都想求得这样一根高质量的线条,这急不来,要加大作业量,慢慢的锤炼。


2. 草书的难度在于断,而不在于连


很多同学在写草书的时候,都特别强调连,其实对于真正的高手来说,草书最难的不在于连,而在于怎么去断。真正的草书高手,都是知道如何去断的。


记得上课的时候,我提到过沈曾植的一句话:

观大王草,笔笔皆断,观小王草,笔笔皆连。


也就是说,在沈曾植的认知里,王羲之是笔笔皆断,但是笔断意连。

他后面还有一句话:

断犹宗汉,连乃开唐。


“断犹宗汉”什么意思呢?大家知道隶书是笔笔皆断,但是又是笔笔接连的,这种断其实就是承继了隶书的传统。


“连乃开唐”又什么意思?也即这种一味强调连贯,是开创了唐以后草书的新局面。


为什么认为王羲之的草书有古意呢?因为断犹宗汉,承接了隶书的传统,所以我们觉得有古意。而王献之笔笔皆连,强调纵势,强调一笔书的书写感觉,开创了唐以后的新局面,所以它是一种新。

16.jpg

17.jpg

大家看上面的图,用红圈标出的地方,很多地方其实都是断开的,这种断在经典作品当中经常看见。这一种断,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断,而是笔断意连。它让草书避免了过于流俗的弊端。


我们看俊峰同学的草书,这样的一个特征就比较少。


写草书,最大的毛病就是流俗,太过流畅而成为一种弊端。所以我们前面讲,当纵势过强的时候,就加强横势,以横破纵,这是一种办法;还有就是怎么去断,这又是破流俗之病的另一种方法。


3. 使转不够,提按过多,很多地方是在用楷书笔法写草书


能写草书的都是书法当中的高手,我们在讲课当中,经常以开车作比喻。到了写草书的时候,就类似于赛车手,要敢于用漂移。这种漂移其实就对应着书法当中的绞转或者使转。


当代写行草书,一个最大的弊端就是以楷书的提按笔法去写行草书。所以有时候提按太多,就形成了一种很锐利的空白。


我们看俊峰同学的作品,笔锋转换方向的很多地方还是比较生硬,这个在我看来就是用提按的楷书笔法在写行草书。


18.jpg

100.jpg 

04_结字


1.  线条分割均匀化


接下来我们进入到结构。


第一个我要向俊峰同学提出的问题——线条分割的均匀化。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我们的第一口奶,也就是说我们从认识字开始,接受的就是美术字,美术字就是均匀对称。所以我看到很多同学都是不自觉地带着美术字的审美趣味进入到书法,所以在线条分割的时候,经常是分割得非常均匀,我们下面就是选取一些字来说明这些问题。


比如说这个牡丹的“牡”字,大家可以看一下我画了两根线的竖线,画了一根线的横线,基本上都是三等份或者是两等份,都是均匀分割的。

这个莲花的“莲”字,大家看到这个三横,基本上是平行的,而且中间的距离也差不多。

20.jpg

大家看这个字,这几根线的分割基本上也是均匀分割。

 21.jpg

我也选取了俊峰其他几个“莲”字,都有这样一个问题,还有很多字都有这样的问题。这是普遍性的问题,是大多数书法人都存在的问题,正是因为这种均匀的分割,让字写得非常平庸,没有特点。


22.jpg

尽管有很多同学也意识到这个问题,我们在讲课过程当中也一再强调,但是这种惯性太强大,也就是说,从小养成的这样一种对美术字的一种认识,顽强地反映到我们书法学习过程当中。


要与惯性做斗争,怎么去与惯性作斗争呢,首先要有这样的一种意识,以这样的一种观点,以这样一种角度,去读帖去看帖。然后通过强化训练,把这样的一种观念,把这样一种思维给扭转过来。


大家如果能把这个问题解决,那么你在书法上尤其在结构方面会有一个根本性的提高。


2. 顺逆关系做得不到位,方圆松紧关系不清晰


关于顺逆,我前段时间还跟大家强调过,顺逆跟字的方圆松紧有非常大的关系,我看有很多同学可能也明白,但是为什么就做不到,就是因为该松的时候松不下去,该顶住就顶不住,该方的方不起来,该圆的圆不下去,正是因为这样一种尴尬的境地,让自己的字变得非常的松垮,没有特点。


大家看看我下面举的这几个例子,用方框的表示紧,用圆圈出来的地方表示松。像这些经典大师,通过顺逆的交替使用,该紧的地方就夹得非常紧,把该松的就能拉得非常开,把松紧关系做得非常到位。


23.jpg

24.jpg 


比如俊峰同学的这个“隐”字(下图第一个字,第二字为董其昌所书),这种松紧关系就没做到位,该松的地方没松开,该紧的地方没有紧起来,这个“隐”字,我们在讲课的时候,也都有以董其昌的那个“隐”字(图下)作为例子。字松紧关系出不来,总体感觉就松垮了。

25.jpg

26.jpg

3. 内白撑开不够,不够大气,这也与用楷书笔法写草书有关


黄庭坚草书的内白非常抓人眼球,我用了一个词叫“醒透”,也就是把内部空间撑开,就像吹气球一样能够鼓起来,有种真气往外弥漫的感觉。


俊峰同学在学习这个黄庭坚草书的时候,有些做得很到位,撑得很开,但是有些处理得不好,比如说我下面选的这些,都是内部空间没有打开。  

27.jpg

因为内部空间不打开,字就很憋屈,感觉不够大气,不够磅礴。


我也从黄庭坚的草书里面选取了一些例字,大家看看,他的内白就撑得很开。  

28.jpg

  内白撑得开不开,其实跟笔法是有很大关系的,如果你用楷书直来直去的那种提按笔法去写的话,内白肯定是类似于三角楔形的那种,非常局促憋屈,不开张,不大气。


只有用绞转的笔法去写,才能把这个内部空间撑开,内部空白,尤其是线与线交接的地方,很多地方是接近直角形,接近圆形,而当你撑不开的时候,它就是一种三角的楔形,很尖锐,很局促。


4. 线的走向方向太雷同,过于平行


有很多同学在写字的过程中养成了一个习惯,比如说横向线条,基本上是同一个倾斜度,比如说10度,或者是15度,线条写出来基本上是平行,这样,就没有变化,尤其在空间方面,容易形成一种固定的、比较机械的一些空白。

29.jpg

经典作品当中,线方向的变化,是非常丰富的,当然,这种变化,它不是一种突变,而是一种渐变,是和而不同。


比如说米芾的这个“意”,就非常有意思,基本上都是横向的线条,但是每根线条都有些微妙的角度变化,让这个字变得非常耐看,非常生动。


30.jpg


碰到这种同一方向的笔画时,要想办法来破这种雷同的趋势,这种变化在黄庭坚草书里面也非常多。

  31.jpg


大家看他上面的这些横画,很多是反惯性反常规的。我们都是习惯于往右上角倾斜,有时候突然来一下,往右下角倾斜,这个字变得生动有趣。


这样一种反习惯的书写方法,其实是一种节奏的调整,这种变化,我们不单在黄庭坚里面可以看到,张旭的《古诗四帖》里面其实也很多。


32.jpg

33.jpg

  

34.jpg

我们还可以在日本藤原佐理的作品里面也可以找到这种变化。


35.jpg

藤原佐理 《恩命帖》(局部)

36.jpg

藤原佐理 《头弁帖》(局部)


可惜呀,这种反惯性反常规的线条走向,到了唐宋以后,基本上就是越来越少,也就是说线方向开始趋于同一,基本上都是往右上角倾斜,比如说赵孟頫、董其昌等等,基本上是同一个斜度。这样变化就少了,这样,意外的东西就少了。


以上,就是从作品的内容、形式章法、笔法结字比照的经典作品,对俊峰同学的作品进行了点评。


这种点评,虽然只是针对草书,但很多问题是都是相通的,希望大家能够举一反三。通过这样一种分析,让大家去明白书法的一些最基本的道理。这些道理,其实在我们讲课过程当中都强调过,我今天只是把这些知识点落实到了作品当中。


通过这种分析,也希望大家能够明白,为什么你不能完成从临摹到创作的过度,说白了其实就是对我们讲的那些知识点还没有真正的理解透,可能觉得是那么回事儿,但是在具体做的过程当中,可能由于平时的一种惯性,可能由于平时的一种思维方式,写着写着又回到这个老路上去了。


所以可能还要强化训练,一定要从那种根深蒂固的思维惯性当中扭转过来,真正写出能够符合艺术规律的作品。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