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鉴|境界


文/赵鹏
来源:陈海良书画艺术      时间:2019-04-18

1.jpg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国学大师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讲到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此三种之境界。

人生于天地之间、时间之流、社会之中,不可避免遇到种种问题,而对待问题的觉悟和处理方式就彰显出了人的不同境界。在中国的艺术品评体系中,“境界”是非常重要的价值指标和归宿,艺术境界亦是人们对于人之境界的理想追求的一种投射。

2.jpg

作品名称:《王安石词二首》     尺寸:0.8平尺

可以说,境界既是衡量人存在的终极指标,也是衡量艺术的终极价值尺度。就书法而言,境界是一个书家的全部修为在书法作品中的显现。换言之,书法作品不仅能展示自然生机以及创作者的心情、性格、风神等,还能展示他在人生的历练中超越世俗所达到的高度。 

唐代孙过庭《书谱》云:“至于学分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务追险绝;既能险绝,复归平正。初谓未及,中则过之,后乃通会。通会之际,人书俱老。”此段话讲到学习书法必经的三个阶段,由最初的平正尚缺乏变化,到中间的险绝过度,再到最后的通会之境、人书俱老,书法达到了既合乎规律又能处之自然的境界。

3.jpg

作品名称:《论书一则》      尺寸:0.8平尺 

“是以右军之书,末年多妙,当缘思虑通审,志气和平,不激不厉,而风规自远。”同样孙过庭指出王羲之的书法到晚年才达到最高的境界,因为“思虑通审,志气和平。”即性情上不急不躁,平静恬淡。这样的人生境界如同孔子所说的“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即不脱离规矩而又能合乎自然。 

《庄子》曰“物物而不物于物”,即人能主宰外物而不为外物所主宰。按照王弼的说法就是“圣人有情而无累”,圣人具备通常人的情性,但是他却能把这种通常人的情感控制在一定的合理范围之内不会过分,不失去自已的本色,最终却又自然而然,这才是人生的最高境界。由此,孙过庭认为王羲之晚年达到的境地,是因“动静合宜”“不激不历”的冲和境界,故而成为书圣。

4.jpg

作品名称:《桃花诗》          尺寸:0.6平尺

书法的境界与人生境界是统一的。人生的境界有这样的追求,书法艺术境界也自然有这样的要求,所谓“不激不历,而风规自远”。不过分夸张,却又充满着无处不在的变化,有时让人感觉没什么神奇,可是又乐于接受,在平常之中显示不平凡;对书法各种要素运用适度,融会贯通,所谓“达夷险之情,体权变之道,亦犹谋后动,动不失宜,时然后言,育必中理矣”,看似经过精心策划,却又显得举重若轻、自然而然,这便是艺术作品的整体气象,更是一种高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