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晓峰丨《读古·中世纪》创作思路(二):我心中些许残破、些许损坏的中世纪


文/卢晓峰
来源:卢晓峰LuXiaofeng      时间:2019-04-18

微信图片_20190418150521.jpg

读古·中世纪 

从构图上来讲,这幅画的构图来自于我的一幅下乡写生作品,当时我需要把这张作品通过电脑发送给别人,发送的时候不小心将这幅作品横置了,但是我却发现这样横着看很好看,下面整一块空白,中间有一块黑,上面是两块特别大的色块。当时我就想之后可以画两张大的作品,隔了一段时间之后在脑子里开始慢慢酝酿,正好当时也想画中世纪这个题材,我觉得这个题材和这个构图可以做一个很好的结合,就开始了这幅作品的创作。

1.jpg

横置之后的写生作品 

《读古·中世纪》这幅作品篇幅比较大,215x900cm,之前那张写生作品是两张四尺的接起来的,250x70cm,所以这两张画在尺幅上相差特别大,但是我觉得从一张很小的画慢慢演变成一张很大的作品很有意思。

2.jpg

写生作品   250x70cm

在整幅画面的表现方法上,我采用了一个大的对比。首先是在大的画面上,留了大量的空白,这种做法我在以前的绘画里面使用的相对较少,大部分都是把画画满。这张作品在整体画面上做了一个尝试,让它在繁和简的对比关系上更加强烈,特别是线、面和空白这几个大的元素的对比。

 3.jpg

《读古·中世纪》  215×900cm 2017年

画面中我单纯的用线勾勒出属于我自己的人物形象,并将整体处理成一条细长的线条。

 4.jpg

《读古·中世纪》局部

而画面中的骑士、文学家和哲学家都被处理成了一种非常繁复的形象,他们穿着铠甲,带着桂冠、留着胡须,描绘的非常细致。这样一方面可以增强画面的的颜色对比;另一方面,从绘画本身来说,需要有一些深入挖掘的东西,这样画起来才会更加过瘾,别人看起来也会觉得更有意思。

 5.jpg

《读古·中世纪》局部 

画到最后我发现中间这个骑士的形象有点太完整了,整个中世纪包括早期文艺复兴时期大师的画,他们在表现基督教、表现耶稣或者说其他类似题材的作品时画面都非常完整。但我觉得应该缺一点儿,可能因为我对中世纪的理解是这样的,我觉得中世纪应该是残破一些的,带有损坏或者破坏性质的一个时代,用特别完整的画面或者形象,不能很准确的表达我对中世纪的感受。所以我就用火烧了一下,把骑士的头从后面烧掉了一小半,肩膀也烧掉一块。在烧的时候,因为烧到一定程度我需要用喷壶把火熄灭,发现刚刚熄灭,纸还有点湿的时候,这个效果特别好看,就像金属一样。但是干了之后,这种效果就弱很多。而且有些烧过的灰或者说没有烧透微微泛黄的纸特别漂亮,但是这时的纸会特别脆,用手一抖就掉了,留不住这种效果。 

后来我就想了一个办法,在画面后边做了一些裱画的工作,用纸和浆糊将烧破的纸后面补上,把烧掉后落到地上的捡起来贴到画面上。但是由于技术的原因,贴的有点皱,但是通过这种手段把想要的东西补上,我觉得会更有意义,也更有趣一些,同时也更能表现那种残破、那种破损,以及我对中世纪的理解。

 6.jpg

《读古·中世纪》局部 

我们经常会讨论具象和抽象的问题,在这幅画作中,我慢慢越来越认识到,具象和抽象没有任何的区别,只不过就是把握的度不一样。一幅画里面可以很自然的把具象和抽象融合到一起,也可以很自然的实现从具象转化成抽象或者说从抽象慢慢演变成具象,抽象和具象不一定就是对立的。这几天也去看了一些展览,也参加了一些活动,就越来越发现无论是艺术还是其他的形式都是没有障碍的,只不过就是看你站在一个什么样的高度去看待和理解。如果站得高一点就会发现,几乎所有的东西都是相通的,这种感觉好像很难用语言准确表现出来,但是是我们所能感受到的。包括我们做事情也好,生活也好,做一些具体的艺术也好,所有东西都是一样的,那种内在的感觉是完全相通的。我很难找到很准确的语言来表达,但是自己能够感受到那种感受越来越强烈,而且会越来越深刻和自如。就像站在二十层的楼上,或者站在云上面,甚至是站在外星人的角度来看待地球上发生的一些事情就会发现,其实都有相通之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