亓文平的采访提纲


来源:艺盘      时间:2019-02-13

1、在刚刚结束的2018年,从一名艺术工作者身份出发,您在2018年的艺术工作领域中值得与大家回顾与分享的事件、活动有哪些?(艺术家提供最新简介、个人照片等相关图片等)

 画家亓文平:在过去的2018年中,有许多事令人难忘。首先,在年初参与了青岛上海合作组织峰会的会厅的装饰任务,用青绿的手法创作了表现青岛独特的山海景观的大幅作品《万古长青》。其次,有幸参加了由艺盘主办的首届“博艺计划”,在三站的巡回展览中,通过与参展画家们的交流,更加明确自己的艺术方向。另外,2018年底,获得由《爱尚杂志》主办的青年美术理论家奖,这也是对我多年理论研究的一次鼓励和肯定。

 

2、请介绍一下,2018年您在艺术创作领域有哪些具有代表性的新作品?在创作观念和思路上有哪些新的启发?(艺术家提供最新作品图片)

画家亓文平:在2018年,我的绘画主要沿着两个方向探索:一个方向是我一直坚守的纯水墨,另外一个就是我在写生中融入大量的色彩因素。但两个方向都在不断向着文人画的精神靠近。我希望在一种轻松自由,不拘泥客观物象地挥写中,传递个人的精神诉求好和对文化的理解。

 

3、请谈谈2018年哪些人物、事件、著作、思潮等外界因素对您的艺术工作产生了重大影响?

画家亓文平:在2018年,我重读了梵高的书信集,不知何故,在浩如烟海的艺术著作中,我对梵高的书信情有独钟,常读常新,并且受启发也最大。我觉得梵高的境界正是像罗曼·罗兰所说“那就是在认识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他通过大量的阅读和对生活的思考,不断地用艺术这种途径传递出来,从某种程度上说,我觉得梵高是和文人画最接近的一位西方的画家。他对艺术的真,对美好事物的爱,以及对人生的哲学思考才是他的绘画真正名垂千古的原因。

2018年,另外一件对我产生了重大影响的事件就是上海博物馆举办的“丹青宝筏——董其昌书画艺术大展”,这是我第一次最大规模接触一位古代绘画大师的作品。它不仅拓宽了我对董其昌的书画艺术地理解,从某种程度上说,甚至再一次启发我对传统文人画的再认识。董其昌通过收藏,取法经典而培养了一流的鉴赏力,而这种鉴赏力为其美学思想的建立提供了有力的支持,最难能可贵的是董其昌能把所想所思转化成绘画实践,现代人恰恰在这样的环节中有缺项,才阻碍了艺术之路。

 

4、2018年是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中国美术在40年的发展历程中也到了一个值得深入总结的时间点。从一位艺术家的角度,您在观察、研究、经历中国美术这40年之后由什么感想?

画家亓文平:改革开放不仅仅是经济视野地开放,更是文化视野地开放,从“85”新潮开始,中国艺术界开始如饥似渴的吸收西方文化,我觉得这在某些阶段是必须的,但是随着对中西文化的不断比较,我越来越觉得,中西方艺术的本质是不一样的,我们通常会在“中西绘画殊途同归”的言辞之下变得沉默,但是我认为两者本质上“殊途亦不同归”,西方的艺术更多探讨的是视觉和自然、社会的关系,因此画家的情感在语言表达中,往往是直白的。而文人画其本质是对于文化的理解和生命意识的体验。如何在一个新的语境中去复兴我们已经慢慢远去的文人画笔墨境界,或者说,如何用崭新的方式去诠释文人画的本质才是当下文化坚守者需要认真思考的,而西方文化在这个过程中,永远都不是旁观者,而是参与者。

 

5、2019年的艺术之路,您有怎样的展望和期待?有哪些具体的工作、创作、活动计划?

画家亓文平:在2019年,我想创作一批关于家乡山水的作品,这不仅是一种笔墨语言探索的需要,更是我多年的一种情感寄托。我的绘画的起点是江南文化,当我融入到一种基本艺术表达之后,我想去表达一些更贴近自己内心的想法。家乡的一山一水无疑给我提供巨大的营养,那种荒凉之美,朴素之美正是当前绘画中很少出现的,也是不被别人注意的,但里面充满了太多的形式语言,我想为这荒凉的土地注入一点艺术的温度,将来看着它的人,不在仅仅认为那是长满果树和庄稼的土地。另外,我也想尝试把花鸟画家张朋先生作为一个个案研究,为其创作一本思想传记,使更多人去了解文人画和文人画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