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时空的对话——访青年艺术家姚莉芳


艺术基金管理员
来源:艺盘      时间:2018-12-15

五位身着白色长裙的仕女翩翩走来,她们发髻高挽,双手合十,神情静穆典雅,低头虔诚地朝拜。仕女身后的墙壁上刻画了两组释迦牟尼和菩萨的经典画像,仿佛在向人们传递悠久的佛教文化和丰厚的人文精神。画面下方绵延起伏的抽象山水,象征丝绸之路的源远流长。

 丝路之情-朝圣敦煌,175-185cm,纸本重彩,2016.jpg

《丝路之情——朝圣敦煌》 重彩画

这幅带有厚重文化气息的重彩画作品正是青年艺术家姚莉芳的《丝路之情——朝圣敦煌》。2017年,该作品进入国家艺术基金青年艺术创作人才滚动资助项目。

大漠、狂沙、驼铃、石窟、壁画、飞天、古老、苍茫……这些词语大都是敦煌留给很多人的第一印象。在姚莉芳的世界中,她仿佛能通过绘画与瑰丽壮美而又沧桑神秘的敦煌壁画完成穿越时空的对话。这种交感随着岁月的推移变得日渐强大,不受时空之所限,体现出人类审美和精神的古今共鸣。

敦煌壁画具有鲜明的中国气派和艺术风格,形成自成体系的中国式佛教艺术。一直以来,姚莉芳对敦煌石窟保有浓厚的兴趣,坚持相关题材作品的创作,完成了一系列主题绘画。该系列作品大都采用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根据主题和构成的需要,将佛像、飞天、仕女、抽象山水、树木、流云等元素进行自由组合,营造出神秘而浪漫的意境。

《丝路之情——朝圣敦煌》以敦煌壁画为创作母题,体现现代文明与传统文化的对话。画面中身着一袭白衣裙的女性人物,呈现出既有现代气息又兼具古典气质的仕女形象。通过人物形象与壁画语言的相互映衬,形成画面构成之繁与简的对比,色彩之斑斓与素洁的对比,线条之疏与密的对比,造型之现代与古典的对比,进而通过意象性的语言表现神秘的东方精神。

在创作作品过程中,姚莉芳使用了双面绘制的特殊技法,同时采用“新没骨”或称为“隐骨”的表现手法,营造出丰富而统一的绘画语言形式和视觉艺术效应。这种以色块造型、双面衬色的重彩画绘画形式进一步拓展了色彩表现领域,并通过对西方现代绘画的构成图式的理解和运用,拓展了中国重彩绘画的当代图式语言,形成既有传统审美元素又兼具现代图式的绘画新形式,具有很强的艺术性和观赏性。

姚莉芳长期在高校美术学院从事一线教学工作,虽然此前一直关注国家艺术基金,但对于自己的申报,姚莉芳自称“并无把握”。姚莉芳认为,自己的作品之所以能获得国家艺术基金的立项资助,一方面是作品以丝绸之路中的敦煌石窟艺术为主题,契合当下国家倡导的“一带一路”以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主旋律。另一方面,是其自身在长期的创作实践中积累了较多相关主题的实践经验,为顺利完成作品提供了充足的创作基础和技术保障。多年来,姚莉芳多次前往敦煌实地考察采风,对高丽宣重彩形成了系统而深入的体系化研究,将在今后的创作实践和理论研究中,更加系统地对高丽宣重彩绘画艺术形式研究,丰富中国现代重彩绘画的艺术语言体系。

“敦煌艺术博大精深,不仅在图式上给予我们艺术创作灵感和借鉴,更在传统文化精神上成为我们艺术学习的宝库。”姚莉芳表示,《朝圣敦煌》一件作品所能承载的信息量是有限的,而朝圣敦煌这一主题还可以通过更多的立意和角度进行挖掘和表现。未来,她会继续投入更多的精力进行思考和创作,也会不断从中国传统文化宝库和西方优秀艺术中汲取营养,以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的关联为主题,融汇中西方艺术,创作出更多具有“中国意派”的美术作品。

面对已经取得的成绩,姚莉芳坚持不骄不躁、潜心创作。在她看来,一名好的艺术工作者,除了要具备高超的艺术创作技巧外,还要有敏锐的艺术感受力。正如唐代画家张彦远的一句名言“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强调的就是画家在进行艺术创作时,要融入自己的内心感受和体验。“艺术创作不能人云亦云,更不能盲目跟风,应该有独立思考和坚持自我的能力,这样才有可能创造出属于自己的艺术风格和符号。”姚莉芳表示,艺术创作需要有责任心和使命感,不能粗制滥造,或是自我重复,应该更多地思考和体验生活,表现社会、服务人民,注重真善美的表达,弘扬正确的价值观。只有这样,才能创作出更多无愧于这个时代的艺术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