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点评(一)


来源:艺盘      时间:2018-11-28

骆芃芃(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篆刻艺术院院长、硕士生导师, 西泠印社理事,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

我看了他的作品,书法、篆刻还有山水画,一件件作品中迸发着开放性的理念:前卫、流行、自由,应该说中央美院的四年学习已经给他打下了很好的基础,但年轻学子们那信马由缰的心性从他的作品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李立山以他的勤奋和聪慧,又一次完成了他艺术道路中的“否定之否定”的“扬弃”。可贵的是,立山在毕业后的几年,仍然不断地回来求教。可喜的是,如今他的篆刻沉雄中显现着厚重的传统功力,时而还会有“大巧若拙”;他的书法宽博中流露出高古的气质,时而还会有“大象无形”;他的绘画更趋于传统的回看,处处出沈周,笔笔见“四王”。而这一切的真正意义在于,立山的作品依然很新,是一个年轻人用新时代的审美去表现传统艺术的新;是那般经过了烘焙以后的新茶的浓郁和清新。

胡抗美(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生导师、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中国国家画院书法篆刻院副院长):


立山的书法在线条的塑造上有着有意识的追求,他的线条扎实厚重,积点成线,力不虚过,篆隶的意味贯穿其中,体现出古厚圆浑的审美品质,这种品质对于篆隶意味日益弱化的帖学传统来说是非常值得肯定的。古人讲千里阵云、万岁枯藤,锥画沙、印印泥,这些线条形象的比喻式阐释,所传达出来的审美追求是力和势的统一,是对凝练与厚重的崇尚。立山的书法用浓墨重笔而能迟而不滞,沉涩中透出一种果敢轩昂之气,这也正合于古人的审美追求。当然,在对虚处也就是“无笔墨处”的考量上,立山也有着清醒的认识,其对空白的经营符合书法疏密聚散、开合收放的道理,虚实的处理总体上是合理的、和谐的,而这从他的绘画和篆刻中同样可以得到印证,立山所用心营构的正是其虚实同一的艺术天地。

杨涛(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生导师、中国书法院副院长):

我看了他的作品,书法、篆刻还有山水画,一件件作品中迸发着开放性的理念:前卫、流行、自由,应该说中央美院的四年学习已经给他打下了很好的基础,但年轻学子们那信马由缰的心性从他的作品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李立山以他的勤奋和聪慧,又一次完成了他艺术道路中的“否定之否定”的“扬弃”。可贵的是,立山在毕业后的几年,仍然不断地回来求教。可喜的是,如今他的篆刻沉雄中显现着厚重的传统功力,时而还会有“大巧若拙”;他的书法宽博中流露出高古的气质,时而还会有“大象无形”;他的绘画更趋于传统的回看,处处出沈周,笔笔见“四王”。而这一切的真正意义在于,立山的作品依然很新,是一个年轻人用新时代的审美去表现传统艺术的新;是那般经过了烘焙以后的新茶的浓郁和清新。

曾翔(中国艺术研究院硕士生导师,中国国家画院书法篆刻院秘书长、篆刻研究所所长):

立山书法,碑帖兼攻,对帖学书法的风韵神采有颇多领会,对篆隶、碑版奇古恣肆与自然之势也有上佳表现,这种书法艺术上的取向,与他对山水画意境追求与篆刻的空间想象相得益彰。相信假以时日,立山必能于笔情、画境、刀趣中悟得古人所崇尚的融会贯通之境。

刘彦水(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画院研究员、中国书法院客座教授):

吾弟李立山,其性愚钝若痴,德行敦实,孜孜敏求于书画印,用功弥勤,故其为艺沉厚稳健、蕴藉藏拙、不华不巧,不作浮泛之品。在时下取媚时好、风格巧变、重利轻义之繁华社会,实属难得!尝见其习清人王原祁之作,用笔温厚雄逸、绵密沉静,用墨枯润相宜、颇具功力,有别于麓台之碎石堆砌之嫌。或习宋人小品,虽稚拙少练达,但笔墨生发自然、神思静谧,故得形质气韵。又常写生丘壑林泉间,寄遐思于云表,或登高台于茫茫,瞻眺群山逶迤,临渊于浩浩,远睇天水淼淼,或游历山中寻谷峪、绕古道、探岩穴、攀岩壁、行岸堤、栖幽亭、宿山庄。写松柏龙姿,状杨柳婀娜,味修竹扶疏。此立山弟外师造化之功课也。又常习书刻印,以裨增艺品之雅。假以时日,定有大成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