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新识


文/张继华
来源:艺盘      时间:2018-11-25

传统为何物?在我国这注重源流的国度,好像是任何一个从事艺术创作的人都绕不过去的问题,也是争论不休的问题,可谓各持己见。我国传统文化可谓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怎样吸收这取之不尽的资源营养,为己所用,显得尤为重要。在谈传统继承之前,我们得先弄清,我们对传统的态度,不怪乎三种。一:传统是资源丰富的湖泊,它蕴涵着取之不尽的营养和资源,随便取一块,我们就终生受用。二:传统是污浊沉积的湖泊,它虽然他它博大,蕴含丰富,但毕竟沉淀的污浊之物也充于其中,与其紧随旁边不如另寻清泉。三:传统是我们生活中最要得资源之一,虽然不能离开它,但更不能因怕失去它,天天围坐身边,饱日终身,而迷失终生。即使传统是湖泊,也要看是什么样的湖泊?是清泉不断注入,污浊不断排除的活湖,还是四周封闭,不能容纳百川,吸新吐陈一团死沉污浊的死水。如果这样,这个湖越大,那么它如病毒发源地,危害越大。 面对传统。我们既要知道,它是什么样的水?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水?我们怎样去吸收这水。

首先它应该是活的传统,也就是说传统它本身就是一个活的概念,它会随着时间的不同,人们会主观上给他注入新的内容,当然也会丢去一些东西,这既是人的选择也是历史的选择。就如我们当代的一些画家就很强调传统,但在对什么是传统这个问题上又意见不一,有的认为传统是本民族特有的思维方式和审美习惯,即民族的文化精神。有人认为传统是民族遗留的文化形象和表现形式。甚至有人认为,传统是笔墨语言,甚至是某一名家的语言。真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同样面对传统,人应该从自身的需要从传统这湖泊里来获得自己的营养。如人缺碘元素就吃点海产品,如缺锌就喝含锌较高的食物。总之,在对传统的吸收时,更应从自身的机制出发,发挥自我的主观能动性。从自身机制的需要来选择需要元素,要时刻开动自己营养判断机制,选择传统的有利因素,而不能依赖别人的经验和形成的教条。每个人的出发点和归宿不同,那么也会走和别人不同的路,过不同的桥,所以要选择我的需要,要让传统为我所用。就如我们去一处地方,在我们去的途中,如果有现成的桥梁和道路,当然更好,如没有我们可以重建,但不能为了走现成的桥,而背道而驰,迷失自己的方向。这就说明了,传统是为我们所用,是我们达到目的的手段和途径,而不能沉醉于它而迷失自己的理想和目标。

在怎样吸收传统的问题上,更是比较难解释的问题,但一点是肯定的,就是要心处其中身置其外的吸收传统。李可染先生提出,对传统要“以最大力气打进去,以最大的勇气打出来”,对此提法我有所疑虑。最起码在李先生的身上没能体现出来,首先李先生并没打进去,在他作品中并没有体现出传统的基础,最起码他对传统的功夫远没有陆俨少那么深。但话又说回来,这并没有影响,李可染成为那一时代的大家,其历史地位不在陆俨少之下。这也是说明了一个问题,就是置身其中和置心其中的差别,就如人和水有密不可分的关系,也就是说人时刻离不开水,但我们喝水时是置身其中,跳到湖泊里喝呢?还是站在一旁,拿个器具舀着喝呢?如果真是跳到水里,等喝饱了,估计人也over了。所以说在和传统打交道时要保持距离,“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只有保持自我的存在才能清醒的便识事物的特质,才能从纷杂的传统中提取出自己所需要的材质,来搭建自己设计的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