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有一幅旷世名作,它关乎理想、关乎青春,也关乎着短暂而精彩的生命,它就是《千里江山图》——古代中国文人梦境中那片永恒的青绿色理想幻影。《千里江山图》由北宋画家王希孟创作绘制,是中国古代青绿山水图卷中极为经典的一件作品。它上一次公开展示是在四年前,于“故宫藏历代书画展”第六期在武英殿书画馆展出,也是首次全卷展示。四年后,深藏故宫多年的传世国宝《千里江山图》将于2017年9月在故宫博物院再次面世!
《千里江山图》纵51.5厘米,横1188厘米,绢本,青绿设色,无款,
据卷后蔡京题跋知系宋代王希孟所作,现藏故宫博物院。
《千里江山图》的艺术价值对后世中国艺术发展带来深远影响,甚至影响了一些艺术家一生的创作线索。但我们今天只想聊一聊这件旷世巨作背后的创作者——王希孟。
王希孟生于公元1090北宋年间,年少成名的他十八岁就被招入当时由宋徽宗赵佶主持的国家画院。少年王希孟在国家画院期间创作了几次作品都不够好,但宋徽宗慧眼独具:“其性可教”。于是就开始亲自调教他。不到半年他就把《千里江山图》献给宫廷,宋徽宗很高兴,夸奖他,给他官做。
有《千里江山图》手卷终端的题识为证:“政和三年閏四月壹日賜王希孟十八歲,昔在畫學為生徒,召入禁中文書庫。數以畫獻,未甚工。上知其性可教,遂誨諭之,親授其法。不逾半歲,乃以此圖進,上嘉之,因以賜臣。”
十八岁就进入国家最高的艺术机构,并创作出惊世骇俗的作品,这是什么概念呢?西方宫廷画家委拉士贵支20岁被皇宫招进去,给菲利普四世画了一辈子的像。差不多到六十岁,他才得到了宫中主管的位置,并在万年创作了流传于世的《宫娥》。
但是十八岁的王希孟在他人眼中就是一个孩子,放在今天顶多就是美院附中的一个学生。陈丹青也搞不清为什么十八岁的王希孟能创作出如此伟大的作品,说是上帝让他干了那件事:“通常成年的老熟的大师,喜欢做减法,也就是所谓取舍和概括,可十八岁英年的王希孟,他是忙着做加法。人在十八岁年纪,才会有这股子雄心和细心,一点不乱。不枝蔓,不繁杂,通篇贵气,清秀逼人。那就是他的天赋了。他降生在中国山水画的黄金时代,他在黄金时代只有十八岁。他在十八岁上,又有一个宋徽宗亲自给他调教。如此这般,我想他也闹不清怎么画出这幅伟大的画卷。十八岁干的事,多半其实是不自知的,他好也好在不自知。照西洋人的说法,那是上帝让他干了这件事情。”
如果王希孟好好在国家画院里待着,以他创作《千里江山图》的成就垫底,他的职业艺术家之路应该会不出意料的顺风顺水。但是,自他一鸣惊人后,便再也没有关于他的史书记载,于是王希孟的才华绽放在十八岁,也永远停在十八岁。
他还有太多的人生风景没有观赏,有太多的艺术荣誉未能与他谋面。因为十八岁的他已经具备了成功艺术家的所有素质。首先,才华横溢并且早早在国家最高的艺术机构中占据一席之地,这就决定了他可能不必多付出什么,就可以自动晋升成官方认可的精英艺术家。再加上有宋徽宗这位艺术天才做导师,起码王希孟在艺术创作的学术路线上不会跑偏,更重要的是,宋徽宗是当时的国家一把手啊,是当时官方主流艺术形态的制定者,而且兼着国家画院院长一职,全国的艺术资源都是他的。王希孟在事业上有这么一个大靠山,真是想混不好都难!
命运决定了王希孟当不成享誉一生的艺术大家,但却让后人怀念千古。除了那件不朽的《千里江山图》给后世带来无限的艺术研究和参考价值,王希孟在十八岁戛然而止的艺术道路,也为后世的艺术家的成功之路树立一个参照。
当今职业艺术家的成功之路已经或多或少形成了一种固定模式,专业的艺术家运作团队会从艺术家的创作脉络、学术线索以及市场价值对艺术家进行全方位的助力,确保艺术家在艺术发展道路上越走越远,而且,命运弄人的不良因素也已经被进行一定程度的把控,很大程度上这已经不再成为影响艺术家成名道路上的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