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往经典


文/盛景华
来源:艺盘      时间:2018-09-28

个人书法艺术的面貌和风格有意无意会反映出一个人的创作心态,反映出个人审美取向及其应世的态度。一个时代的书法风尚和审美取向反映出的是这个时代的集体无意识,而集体无意识也就是一个时代的心态。在当下,由于知识爆炸、信息超载、市场竞争等多方面的因素带来的压力所致,反映出的集体无意识就是生民心态的整体浮躁。

如今,很少有人静下心来读书了,读诗歌、小说、散文的人少了,读学术文章的人更少。即便是在校学生,读书也是被动。在网络时代,读书似乎已被上网替代。可大多数人上网,不为读书和学习,而是看新闻、聊天和游戏,以当下而言,一款偷菜的游戏须臾之间可以家喻户晓,风靡世界。它影响之大,是任何一个文本都无法比拟的。当下的人,除了上网,就是看电视,而电视上充斥着的是低俗的文化快餐和弱智的娱乐八卦,看多了误事、误国,把人的心态弄得越来越浅薄,越来越浮躁。

这种浮躁浅薄的心态反映到艺术界,反映到书法一途,其具体的表现就是不愿意安静地守在书斋里下功夫做学问,他们更愿意投机取巧,图简便、找捷径,打着主义、概念的旗号玩空手道,玩类似于“皇帝的新装”一样的游戏。还有更厉害的,他们开口闭口讲艺术创新,他们以艺术创新为幌子,也不讲国情和文化背景,生生地将西方当代艺术那一套理论硬套在书法上,抹杀传统,扭曲经典,恶搞书法,将艺术审美引入到了审丑的歧途。

改革开放30年来,以展览为风向标的书法活动风起云涌,其热烈程度不亚于一场运动。一时间,书法艺术在众多人的参与之下,群众基础越来越厚实,活动也花样百出,数不胜数。这些都是事业本身的进步。不过,从艺术的高度上分析,这样的群众运动并不能给书法艺术水平带来质的转变。迄今为止,能与书法艺术经典比肩的作品还没有出现,能与古代书法大师们的艺术水平相颉颃的书法家也没能出现。

什么是传统?我以为传统即是指那些具有影响力的历史文化遗存。在传统中,也就是说在具有影响力的历史文化遗存中,有精华,也存在糟粕,其中的精华正是我们常说的优良传统,也就是优秀的历史文化遗存。

老庄哲学、孔孟之道是传统,京剧、书法、国画、茶艺等等都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

就书法本体而言,自商周甲骨文肇始,至秦汉、魏晋南北朝这一路下来,文字演变剧烈,在大篆、小篆、隶书、草书、正书、行书的不断演变中,完成了汉字字体的完善与发展。自商周至今,书法在长达数千年的薪火传承中,产生了一代又一代书法大师,产生了数不胜数的精品佳构,形成了自成体系、影响深远的书法文化。而这些艺术精华正是我们应该继承、学习,一定要发扬光大的书法传统,是我们书法艺术赖以传宗接代的香火。

区别书法作品的精品与糟粕,是通过艺术审美的评判来完成的,是通过权衡其艺术格调、品位及技术含量等诸多因素来区分其优劣的。

我以为能称之为经典的书法家和书法作品,必须是书法家中的代表人物,其作品必然是精品中的精品,是最具有影响力的历史文化,是最具感召力的审美风格和范式。

李斯、张芝、钟繇、二王、欧褚、颜柳、苏黄米蔡、赵孟頫、及至元、明、清的那些书法家大师的优秀作品,诸如“兰亭序”、“祭侄文稿”、“书谱”、“黄州寒食诗”等,都值得我们将其奉为经典来认真研究和学习。

对待经典的态度第一是尊重,第二是了解,第三是学习和继承。那种漠视传统和经典的作法是幼稚的,是浅薄的,是浮躁的具体表现。要了解经典,必须学习经典。多读,多临,多想,才能把握其真谛,才会学有所获。要想在传统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必须深入地了解传统,熟练地掌握传统的技能和技法,再加以自己的理解与思考,变它为我,直至水到渠成。

民间书法是书法传统中的另一部分,是名家书法、主流书法(官方书法、士子书法、书家书法)的补充。历史地看,民间书法自文字出现直至当下一直存在,并与名家书法、主流书法并存。但它不像名家书法那样具有强大的影响力和感召力 。因为它们首先是实用的,与艺术存有一定距离。民间书法这个词是相对名家书法提出来的,它的指向非常明显,首先表明的是这些书写者和作品都来自民间,他们不是名家,甚至不是饱学之士,不是主流社会声名显赫的达官贵人。他们的作品当时不被看好,不被主流社会认可,他们当年的书写还处于一种原生态,他们不守成法,随心适意地书写,甚至是在无意之中被流传至今,他们的艺术实践一如荒地野草自生自灭。正因为它处于一种相对自然的状态之中,相对名家书法而言便呈现出无拘无束风格多样的特点,虽有失于荒率,缺少法度和技巧的支撑,但质朴可爱如儿童,有一种别样的味道。可是因为当时“影响”的局限,很难被人发现、欣赏、以致被历史所湮没。

纵览古今,民间书法中当不乏经典之作,诸如汉魏南北朝时期的许多造像,诸如“二爨”、“龙门二十品”以及敦煌文书中的一部分。不过,并不是所有的民间书法都是可资借鉴的。因为其中绝大多数出于文盲和半文盲之手,流于粗糙与荒率,错讹太多,并不值得学习和效仿。

在学习民间书法时,必须要有选择,对它的优缺点要有着清醒的认识,学习它的优点,避免它的缺点。主要是找创作上的感觉,学习民间书家那种宽松自然、随心适意的创作心态,学习民间书法天真烂漫的意趣,以“名家书法”、“主流书法”的法度,用笔用墨的技巧化解民间书法中的荒率与粗糙,去除其中的浅薄与浮躁,加进更多的文化内涵和更多的理性思考,使之和谐统一。

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是我们对待民间书法应有的态度。

艺术创新是要的,个人风格和个性也必不可少。但创新得在夯实根基的前提下寻求,风格和个性更不能刻意做作,那是书家的功力学养达到一定程度之后水到渠成的结果。崇拜经典,向往经典,必须实实在在地走进经典,在不知道传统之“三昧”之前决不要妄谈创新,决不能盲目地追求所谓“个性”。个人性情不同,经历有异,审美感受使然,当他的艺术炉火纯青之时,他的人格精神、知识修为及艺术个性自然会显现出来。

笔墨当随时代。促进东西方文化的融合,借鉴西方文化的优点和长处有益于书法事业的发展。在这一点上,我们得有敬畏之心,要充分认识了解东西方文化的长处和弱点,不能盲目,不要崇洋迷外,不要戴帽子似的将人家的东西不加甄选生硬地搬来。不要妄自菲薄,不能丢掉书法本体赖以生存的根本,不能阉割书法艺术的“性征”,不能哗众取宠糟蹋书法。

不为名利所累,不为时风所动,在传统经典里讨生活,在时代的审美要求下谋发展,努力同化别人而不被别人所同化,这正是我的一贯主张。

将一种兴趣转换成热爱,并将爱进行到底,变成一种自觉的行动,变成一种习惯,变成一种生活方式,这是一种过程,是成就一个艺术家所必须经历的过程。书法家是一棵树,传统是其赖以生成的土壤,是雨露和阳光。书法家只有将自己的根系尽可能深地扎进传统经典之中,才会绽开令人心仪的花,结出满树丰硕的果。以传统为依托,从经典出发,将传统与经典化成筋骨和血液,化成一种精神,化成实实在在的作为,然后扩充自我的半径,拓展艺术的空间,随心适意地表现自我。当苦心孤诣的创作变成自如的挥洒,自然的抒发化作灵动的线条,当自我的笔墨走进人们心灵的时候,率意的今天有可能就是未来的经典。

“和、清、静、雅”是我书法创作中始终如一的追求。

尚“清”是华夏艺术的优良传统。魏征论文:“江左宫商发越,贵于清绮”。(《隋书·文学传序》)李白论诗:“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苏轼论画:“其身与竹化,无穷出清新。”张怀瓘论书:“若鸿雁奋翮,飘飖乎清风之上。”

清刘熙载在其《艺概》卷五《书概》中说:“书尚清而厚,清厚要必本于心行。不然,书虽幸免薄浊,亦但为他人写照而已。”又说:“凡论书气,以士气为上。若妇气、兵气、村气、市气、匠气、腐气、伧气、俳气、江湖气、门客气、酒肉气、蔬筍气,皆士之弃也。”

所谓士气,也就是指士大夫之气,是谦谦君子之气,是一种具文化品位,有艺术格调的书卷之气、儒雅之气、清和之气。这种清和,是在摒弃俗气的基础上建立的。这些俗气,包括娇情做作的脂粉气,无作非为的兵痞之气,庸庸碌碌的村野之气,见利忘义的市侩气,墨守成规的匠气,一身酸臭的陈腐之气,还有粗鄙无聊的伧气,玩杂耍似的俳气,及至江湖气、门客气、酒肉气、蔬笋气等等。

说到底,刘熙载所赞誉的所谓士气,其核心就是一个清字,一个雅字,一个和字。

要做到清和儒雅,首要的就是心气平和,要有一个良好的心态。然后还要有学养的积淀,有修为的规范,有知识为依托,有技术为根基,有思想做指导。另外。还要经受生活的历练,有丰富的人生阅历,有敏捷的感悟能力。有诗心,有童心,有情义,有雅量,时时浸淫书香琴韵之中,处处忘机于山光水色之外。这养气的过程,是一个自我修练的过程,也是完善人生必不可少的过程。

白茶无色,然茶香茶味依然,我喜欢白茶,喜欢禅意的表达,我喜欢佛门清雅的环境,敬畏佛家深厚的文化底蕴。“雅”是学养的体现,是“士”气,士子之气,是书香之气。我追求由里及外的雅。

追求典雅,下笔要有古韵,成字要有古风古法,当然,这样做,并不是复古,而是用当代意识去诠释经典。

艺术的不二法门是“经营对比”,制造矛盾,调和矛盾。对比越多,矛盾越丰富,而能和而化之,相得益彰。

和谐是世界的本质。和是艺术的最高境界。单从字义上解释,和字有相安,谐调等多层意思,其中最主要的一条就是配合默契,这与谐字的意义是相同的。和是中国文化核心中的核心,是天人合一,人与自然的统一。

和谐是一切事物的原则,工作、学习、生活、艺术……几乎所有的事物,它们内在必须是和谐的,和其它事物的关系必须是和谐的。如果不和谐就不可能存在,一点的变化,必然引起其它的变化,所以是不可阻挡,因为它们有内在的联系,有和谐的本质。所以,一个谎言,为了掩盖它,必须编造另一个更大的谎言。一个扭曲,会造成另一个更大的扭曲。斗争,只是现象,和谐才是它的本质。

一个人,一件事物,不管是大,还是小,也不管是简单,还是复杂,不管是聪明,还是愚昧,这些外在的形式毫无影响,他们一律都是和谐的。未知数是大是小,并不知道,但是,它必须是和谐的,才能列出方程。和谐是和外在形式无关的,和是所有事物的本质。它看不见,摸不着,但必须遵守。

儒家倡导的中庸,道家所说的阴阳无不诠释着和谐二字。

书法作为中国传统的精华,自出生之日起,和谐就是其终极目标,是其最高的评判标准。二王书法艺术最接近这一境界,他们就成了中国文化和艺术审美的标竿,成了和谐中庸的代名词。

“和”是我人生、艺术永远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