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的阅读


文/张林 张玉玲
来源:艺盘      时间:2018-09-27

崔稼夫,烟台大学建筑系教授。他从事美术教学与创作近30年,擅长油画创作,主要以陕北风情入画,其代表作品《黄土魂》系列,曾在2001年天津美院作品展上展出,入选烟台2003年新春作品展并获一等奖,入选纪念讲话“60”年全国展并获优秀奖,并发表于《中国油画》期刊上。此外,近年来稼夫专注于民间美术课题的研究,其研究课题《胶东面模艺术与民族文化特征》,发表于核心期刊《美术研究》上,并获山东省文化艺术二等奖,其中关于《精美绝伦的莱州玉石面膜》的研究更是得到一致好评,另外,稼夫的另一研究课题《胶东泥筷子》也已立项,并引起了相关部门的重视。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稼夫如菊,淡定逸秀,宁静致远,立身于世俗之外,沉静似水。他用艺术诠释生命,用生命成就梦想。他没有狂放不羁而是纯朴雅正、内敛深厚,以一颗赤诚之心对待艺术。他坚信艺术源自生活,为人低调、厚道的他不断从生活中挖掘力量。“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他在艰难中找到了艺术的灵感,在荒凉中找到了艺术的源泉。崔稼夫,这个“地地道道的农民”让我们领略了他独特的魅力,他的乡土气息和民族情节拨动着我们的心弦……

魂牵乡土,梦绕荒原。稼夫的画主要表现的是下层民众的生活,他的艺术人生与农村和农民更是有着不解之缘。有位画家曾说:“画家乃是一方土地的儿子。”而稼夫正是用自身的行动实践了这句话。他说:“我每次接触农村生活,血液流动就加快,就冲动,农村的柴草,泥土、牛马粪味都有着独特的香气。尽管乡村的土道道是弯弯的,农民的性格却是直直的、淳朴的;尽管都市的柏油马路是直直的,人的脑筋却是弯弯的,充满了沟沟坎坎。”这番话袒露了他的心扉,可见他对乡土和荒原的浓烈的爱与深厚的情已渗透到了他的血液之中。

中学时风华正茂的他曾热情高涨的报名“上山下乡”,深入胶东腹地——昆嵛山区。巍峨的青山、苍翠的松柏、烂漫的山花……他陶醉在迷人的山村风光中,而村中善良淳朴的农民在他的心中更是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从在水泥地上用滑石临摹连环画的孩童到此时打板画宣传画的青年,稼夫开始了从下意识画画到理性作画的转变。在与农民的亲密接触中稼夫深深爱上了农村的乡土风情。在画板上尽情的创作,身边围绕着一群农民兄弟,这一幕场景深深刻在了他的脑海中。

返城招工后稼夫回到了城市中,在残破的厂房中勤勤恳恳的工作了两个春秋,衣服不知破了多少回,手上也磨出了厚厚的老茧,但艰苦的生活没有消磨掉他的意志。恢复高考的消息如一声春雷唤醒了稼夫内心对艺术的渴望,他不再犹豫不再彷徨,毅然选择了上大学这条路。经过几个月的埋头苦学后,他考上了泰安师专,成为了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批大学生中的一员。久旱逢甘霖,在泰安师专他如饥似渴的吸收各方面知识,为以后的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此后他又到各级院校进修学习并从事行政管理工作,丰富了人生的阅历。虽然没有专门从事艺术创作但在崔教授的内心深处仍燃烧着一把艺术之火,随着他到天津美术学院读研到首都师范大学进修学习,他的创作激情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迸发。它所创作的《黄土魂》系列油画引起了一定的轰动,更为珍贵的是此时他形成了自己的绘画语言,找到了艺术的灵魂。

2000年稼夫一行六人来到了中国古老文明的摇篮——苍凉、厚重的黄土高原,九曲回折的母亲河、千沟万壑的黄土地牢牢抓住了他的心,在这里他找到了自己的艺术之梦。悲壮高亢的秦腔在稼夫的心灵深处不断回响,苍凉醇厚的信天游震撼着他的灵魂,他踏上这片土地后就注定与这片土地相融。黄土地上留下了他深深地足迹,每天背着工具走几十里山路在太阳底下一画就是一整天,即使晒得手、脸红肿也无所谓,这使他深切地感受到了这片土地所蕴藏着的厚重真实的内在力量。恶劣的自然环境伴随着艰苦的生活条件,这次黄土之行稼夫亲身体验到了黄土高原上的人们生活的艰辛。但这里淳朴厚道的农民却让稼夫感动不已,高原上窑洞里有一家人对他亲切的关爱让他感怀至今。稼夫经常外出写生到一位老太太家休息,老人知道他是沿海人就特意把过年时才吃得到的海带拿出来做给他吃。他整天在外写生,老人看在眼里、疼在心上,每次都用精心挑选的小米、大枣为他熬粥喝。也正是这些热情真诚、面朝黄土北朝天的农民把他的骨子里填满了那份特有的黄土情,使稼夫对这片荒凉的土地产生了特殊的情愫,以至于他后来又多次回到这里写生,来这里寻求创作的灵感。就在近期稼夫打算再到黄土高原去一次,借以创作他的《窑洞内外》系列作品,继续延续他的黄土梦。在几次反复的黄土之行后,稼夫在自己原有的创作基础之上,还不断的寻求新的创作题材,除对陕北风情的研究之外,他还把眼光放到了哺育他的胶东地区,进行了一系列的胶东民俗研究,在积极探寻胶东民间艺术的同时稼夫从渔民身上发掘出了一种独特的艺术之美,并准备以此为题进行他新的艺术创作。

农村、乡土、荒原给了他艺术的力量,这是他魂牵梦绕的地方,这是他心灵的栖息地。稼夫,一位行走在乡间荒原上的“歌者”,他用绘画的声音、用艺术的语言表达着自己对农民、对黄土的那份深沉的爱……

师德谦恭,厚德载物。“我是一个画画的人,但首先我是一个老师”,作为一位教师,稼夫一提起他的宝贝学生,便好像有说不完的话,道不尽的情。在几十年的教育工作上,他一直都兢兢业业,身教言传,热诚平等的对待每一位学生,对于自己的学生,稼夫谈道:“学生是个体的自由人,教育在于培养学生的两种能力,一是基本能力,一是创造能力,教师不仅要传授学生基本的绘画技艺,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个性创新的艺术思维,教师对学生不能限定,更不能以自己的兴趣和思维模式来衡量约束学生,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个性,我不希望把我的学生都培养成崔稼夫,这不是我的教学目的。”正因为这样他在自己的教育教学中十分注意培养学生独立的艺术个性,不求一律,因人而异,注重从多种角度启发学生。在引导学生创新这一方面,他认为新的东西是创造出来的,越陈旧的东西越容易出新,都去抄前卫就没有前卫了,雄鹰一意孤行,不会同麻雀一样一哄而起。老师要传授的是“道“,不能具体教授学生怎样去操作,那样反而抹杀了学生的创造性的思维。

在学生面前稼夫永远是一个比较慈爱的长者,他从不会大声的训斥学生更不会傲慢的无视学生,稼夫与学生更像忘年的朋友,同学们有什么疑问、难处都愿去找他诉说。对于教书育人,稼夫认为教学本身就是一个教学相长的过程,自己的教学过程不仅是一个教书育人的过程,更是自己不断进取吸取知识丰富自己的过程 。正是这种谦恭的治学育人态度使稼夫的学生对老师的评价很高,在每年的评教中学生们都是对他好评有佳,稼夫在求知与教学上,一直严格要求自己要真正的做到与学生打成一片,与知识融为一体。而事实证明稼夫确实如此。

稼夫不仅在教育上一直严格要求自己,也一直十分重视自身的品德和艺德的修养,他说:“一个人的画要有持久的生命力还要看他的品性和情操。”而认识稼夫的人也都赞赏他的为人。他的学生说:“如果班中有家庭贫困学生,崔老师知道后就会积极想办法为他们解决生活和学习上的问题,而且他很真诚,为人低调从不会在学生面前夸耀自己。” 在这个年代,伪饰与虚华有足够能力毁掉真诚,而真诚的艺术也一直激荡在热爱它的人心里,遇有机会就发散出逼人的感染力。崔教授的真诚使他的身上有一种独特的人格魅力,而真诚正是一切艺术创造的根本,唯有真诚,不矫揉造作,在作品中观众才会与作者交流对话,倾听其心声,引起感情的共鸣。

稼夫是一位谦逊的老师,稼夫是一位坦荡的学者,从他的举止和谈吐中我们感受到了他独特的个人魅力。

画风独到,情系民族。稼夫的作品从不刻意追求画面的空间感,只讲求画面色彩关系的处理和画面的层次安排,点、线、面的构成是画面形成的基本元素,尽管黄土地会给人以凝重纯厚的感觉,但他在作品中却尽力追求高雅、唯美,而不失朴素与真诚。他说自己不想追求任何时髦,只希望将使自己多年的生活体验自然地流露在自己的画上,在每个造型、每笔色彩中表现自己的性格。正是这样天津美院的刘军先生在评稼夫的画时说道:“崔稼夫的《黄土魂》系列,根据自己在黄土高原的浓郁感受,并挖掘自己多年的生活经验和艺术语言经验的积累,浓墨重彩,力图把自己对民族、对土地的一种理解和盛情表达出来,是一种真诚的呼唤。”

现代雕塑家布朗库西曾深刻指出:“淳朴并非艺术的重点,只有在超越自身而接近事物本质时才能真正获得淳朴”当写实的风格无法体现对画面内在秩序节奏的表现时,画面的样式转换就成为必然。《黄土魂》系列就是建立在对形式语言转换过程中,稼夫笔下的黄土高原,并不是那种纯原生态意义上的描绘,他注入画家内心的律动而形成自己独有的风格,他在作品中融入了自己对那片黄土地的特有的认识和情怀,而这种创作上背离技法的规范,正是符合一个画家自身艺术规律的。正如歌德主张的那样:“不去试图发现任何新奇之物,而只是以自己的方式去观察那些被发现之物。”稼夫的画很自然的把这种黄土的物像转化为富有形式魅力的画面秩序与节奏以及随之而来的视赏张力。

稼夫的画气势浑然,表现力极强,作品风格既有传统写实功力又具有表现的观念,他重于表现激情与渴望催生新的艺术知觉。他的艺术创作走出了画室,放下了经验,走出了城市,远离了城市的污染,在唯美的自然风景和朴实的乡村生活中汲取着新鲜空气和生命的气息,稼夫的画描绘生活,弥漫着的乡土眷恋之情和富于平和之气相融,着眼于挖掘深邃的生活内涵,以诗意的灵感与生活相碰撞,表现出那份温馨的真,朴实的美,在他的画中,我们可以轻易的读到属于稼夫的独有的视觉语言,他画黄土高原,每一块黄土,一条河流,一棵树木都带着泥土的气息。他画江南,不拘一格的构图,洒脱不羁的变形,秀气中又流露出朴拙的风格。他说:“做画不能有功利的追求,没有感情的作品是苍白的。而对大自然的咏吟已是我感情表达和精神寄托的重要方式。”他就是这样一个在骨子里亲近自然的画家。

稼夫认为艺术家的作品不是用技法来与世界沟通的,真正的艺术家是通过他的作品来袒露心灵的。当油画技法无法承载自己心性的时候,他选择了放下技巧,改用心去作画,用画家的智慧和气质,去挖掘潜藏在血脉中的生命的记忆。因此他的画总是那样的率真大气,让人受到那种笔刃与画布接触的刹那间游走的快感和那种写实的一气呵成的淋漓,更让人深深的感受到他的这种艺术创作的魅力。

油画是一种西方传统的艺术表现形式,而稼夫却在自己的油画中揉入了自己独特的艺术感言,加入了那份对民族的赤诚之心。他用油画的笔触表现中国传统文化,把自己对本民族文化的领悟融入绘画中,为油画的创作注入了新鲜的血液,提供了丰富的题材。他发表在山东师范大学期刊上的论文——《中国油画民族化》引起了一定的反响。他认为我们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为油画在中国的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而且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中国画家有责任为弘扬中国的传统文化作出的贡献。光影变幻的黄土高原、慈祥淳朴的陕北老农、古朴静谧的安徽古镇……从中可见,在他的油画作品中蕴含着浓浓的民族风情。对农民和农村亲切的爱和炽热的情让他的画更具有打动人心的特质。而对胶东地区的民俗风情的关注与研究,更是激发了他对面模、泥人、剪纸等传统工艺美术的热爱之情,为他的艺术创作提供了新的灵感。

“文如其人,画如其人” 他献身于教育,师德恭谦;他执着于艺术,自强不息;他着重于做人,厚德载物。他的画是心灵情感的表现,谦逊、独特的他认为自己从来就不具有“下笔泣鬼神”的大师风范,但也不是以平静如秋水的心理状态来描绘生活,他有自己的油画语言。而他正是用这种独特的艺术语言来书写自己的心灵的。他把自己的全部,对淳朴生活的关注、对乡土的眷恋、对生命的感受、对民族的热爱都消融在他的手中、他的画里了,稼夫就是这样一个艺术家,他用自己的画来消融对艺术的专注与痴情,他用自己的画诠释了自己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