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写生


文/马明耀
来源:艺盘      时间:2018-08-24

创造出有意境的艺术作品,并不是在画室里的闭门造车,而是来源于对客观物象揣摩观察之后所反映出来的主观映像,这和作者的阅历、修养、人生观等都有很大的关系。不同的人面对同一自然景物,创作出的作品意境却大相径庭。在面对真山真水写生的过程中,面对不同的山石构造,人文地理,加上主观情思,与自然对话,产生共鸣,而后升华出给人以遐想的空间。在孤独荒寒中也可画出生机,在花繁叶茂中也可透出凄美。要想营造出超凡脱俗之境,游历写生则是学习山水画不可缺少的环节。

唐代画家张璪提出“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就是要观察大自然,深入生活,以自然造化为师,向自然学习,即“师造化”。通过在自然界长期观察体验后转化成自己内心独特的感受表现出来,即“中得心源”。明王履作《华山图》,他画华山,便亲身“冒险登华山绝顶,以纸笔自随。”表明了古人师法大自然的行为。五代画家荆浩花费大量时间在深山中画古松,“凡数万本,方得其真”。石涛在“搜尽奇峰打草稿”中得山川之神遇。董其昌《画旨》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胸中脱去尘俗,随手写出,皆是山水传神”。“游于目而记于心”、“目识心记”的过程可以说是古人结合自己的生命体验观照大自然的一种写生方式。

写生原是西方的舶来品,是基础绘画和搜集素材的活动;是培养观察、造型能力和技巧的必要手段。随着近现代中西方艺术的频繁交流,尤其是徐悲鸿把西方素描的对景写生方式传入国内,把写生作为训练造型的一种重要手段。李可染、傅抱石等人开辟了山水画对景写生的方式,直面生活带给自己的新鲜感,在生活中观察体验并总结出自己的笔墨语言。虽然是对景写生,但并不是对客观物象的简单描摹,而是在写生作品中融入了强烈的主观情思,产生出一批带有创作意味的写生作品。这些作品既不同于古人,又不雷同与自身,给山水画注入了新鲜的血液,极大鼓舞了山水画界并引起众多关注。

只有深入生活,深入大自然去写生,才能发现前人未发现的东西,才能有根据的进行艺术创造,没有无源之水,没有“无来源的创造”,在写生中去挖掘新的表现方法和笔墨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