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雪涛的画


文/陈九
来源:艺盘      时间:2018-08-16

在上海,我们常说的海派文化,那可是海纳百川,中西交汇的城市文明的象征。于是乎,一到黄浦江畔看着外滩的万种风情,总觉着浦西排着罗马柱子的那些洋行仿佛比东边的高楼更富有意味些。直到有一天,我去天津办展,走出高铁站,背后就是一整片的意式风情街,离梁启超故居也不远,至于到了跑马车的五大道,更是徐世昌、曹锟、段祺瑞、顾维钧等民国大佬们的寓所宅邸,再到了解放北路银行街,那蜿蜒高耸的一排排花岗岩大厦,实在让人惊讶昔日东方华尔街的繁荣盛况,这瞬间,仿佛时空倒转,我来到的是不是另一个的上海?

今年初夏,我组织了一个叫粉墨风雅的系列画展,邀请了一些搞水墨的年轻画家来我们朱屺瞻艺术馆搞画展。年轻的天津艺术家崔雪涛是其中之一。说来也怪,跟他交流最多的倒是用了微信的平台,我也不知道他何时上了我的朋友圈。在那里,常蹦出一幅幅耐人寻味的彩墨系列小品抓住我的眼球,颇荒诞的,很幽默的,又有些玩世不恭的。大多是花前月下的,情色迷离的。画里总有一个无耳的光头女,不是栖息在花树上,就是漂浮在白云下,或者就游离在人群里。粉粉的桃花凄凄美美的絮叨着小情调的不了情。尤其是那几把小扇子,人也深情,字也深情,画也有味。颇几分古代骚人的缠绵之意,他的图像是我们陌生的,似乎又有些熟悉。后来去天津约了雪涛,当我看到他本人时,稍有些诧异,面前站着一个愣头愣脑的粗粗武生,而不是我想象之模样。当我握着他那有力的并沁着热汗的那双手时,我有些佩服面前这个年轻人,是他抽离了传统方寸,如此涂鸦,如此挥洒,如此调侃,很多肆意的夸张的场景被他那支细微的毛笔涂抹得暧昧起来。并按照他们的自身理解重新作了拼图。在交谈中好几次说出了画面之外的创作心态,而我陆陆续续看了他的“小光头”和“迷境”系列,感觉出雪涛的作品呈现的青春期躁动和莫名其妙的自我恐惧,似乎投射出这个时代80后青年人的一种共性,他们眼中的世界是没有前辈艺术家对国家民族命运的忧虑和向往,多的是私密空间里的情绪波动,更像是记录着成长历程的心灵笔记,吉他、花朵、白马少年、忧郁女孩,似乎充满了想象中的精彩世界,又暗自神伤起了现实里的以苦为乐,所以看雪涛的话,既能看到他的内心世界,也让同龄人有一种情感共鸣和会心微笑,除了“有意思”之外,更有“真好玩”的心态在里面,绘画,本就不是正襟危坐的洪钟大吕,而是散落在嬉笑怒骂间的思想碎片,有想法,并将思绪用画面表达出来,正是崔雪涛作品的感人之处。交流中,晓得了他有两位高师的点拨,却避免了烟火气和市井气的影响,在脂粉气里透出些书卷气。这是不易的,也是难得可贵的。

雪涛是天津人,天津人的嘴厉害,在全国是出名的,郭德纲出道其实是在天津,马三立也是中国相声界的翘楚,跟雪涛聊天很舒畅,有话就会直讲,一点没遮遮掩掩,话题间或谈到创作,就拿自己当靶子开刀,话有几分调侃又有几分辛辣。多年来的学院教育,笔墨功夫也算历练过的,剩下的就是对生活的观察和自身的修炼,雪涛说自己是个“宅男”,在我看来,躲在书斋固然破万卷,生活体验还得走出去,从上海出发,看天津,看武汉,都能发现跟上海似曾相识的商业都市痕迹,而从天津出发,也能发现北京之外的城市风范,80后的画家注重内心世界的表达,当然有其成长环境的特点,不过,活在当下,能不能在小我之外也留下这个时代的记忆,似乎也是摆在每个艺术家创作面前的一个课题。为此,希望雪涛的作品能更上一个台阶,让更多不同的年龄段的朋友们,不但读得乐趣读得开怀,渐渐的渐渐的,还能让他们读得意味深长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