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片氤氲的温雅


文/王东声
来源:艺盘      时间:2018-08-11

与王未兄不熟,只在日前他和孙振民兄的“书画作品联展”上初次见面。于是,便认识了宽厚质朴的他,也知道了他的本业是雕塑,水墨只是偶尔为之。

他们的展览,展厅空间并不大,但王未的作品显然有对空间的考量,大多三尺、四尺以内的尺寸,却各样幅式,横横竖竖,很是丰富。他展出的是山水,赏读之,一派漶漶漫漫的温雅。这温雅,不以“大”出之,而是从足以涵纳万境的“小”中得来。

其实,中国艺术,书与画,不在于大小,甚至是以小见长的。有的作品尺幅很小,却值得让人赏读再三,流连忘返。如在故宫看《采薇图》,横长不足一米的画面,却有着很“阔大”的视觉张力。尤其若了解那画面描绘的内容,那画面背后的故事,更会觉得,那岂是一张普普通通的画作,那分明是一段山河破碎的启示录,一件传统概念下忠仁节义的传教图。

而今,艺术展厅化的时代,催生了太多太多五花八门的形式,太多太多精雕细刻、宏幅巨制的画面效果,太多太多缺乏真情实感的假大空之作,真正能够打动人心的富有原创性的作品少之又少。所以,多年以来,我更愿意看一些小型的展览,尺幅不一定大,但却值得品读、令人回味的那种。

王未本来搞雕塑,是城市雕塑专家,画山水不过余闲事业。但他拿起毛笔,一上手,便别开生趣,于是一发不可收拾,尺素铺陈开来,画笔已然不能释手。搞雕塑,创作者需要对作品有整体性的把握力,要对作品的各个角度,各个方位都有宏观的概念。王未笔下的山水,章法布局,山亭水榭,之所以处理得随心应手,也应该与此素养的养成不无关系。

王未作品,简约,概括,能够删繁就简,不斤斤于细枝末节,颇有一些抽象化的追求。抽象化,是现代绘画的显著特征之一。这一点,无论中西,均如此。西方艺术,自后印象派以来,野兽、立体、抽象、表现,甚至观念性的表达等等,无不是在走向一种“抽象”,甚至形而上的意味。中国画,由工笔到写意,自不必说。即使水墨的写意理路,宋元明清一路过来,也显然是越来越走向“抽象”了。王未的作品,相对平面化的空间经营,相对抽象化的简约描绘,都传达给人一种既古又新的亲切感。

王未山水的另一特点,在于用墨。在传统中国画里,笔墨是二位一体的,但墨从属于笔。唐张彦远所谓:“运墨而五色具,是为得意。”北宋韩拙亦言:“笔以立其形质,墨以分其阴阳”。现代黄宾虹认为:“论用笔法,必兼用墨,墨法之妙,全以笔出。”均指出立意和笔墨之间的主从关系。但画家在实际操作中,或彰之于笔,或显之于墨,因人而异。王未善用一种有着灰度品质的墨,——那墨加过调和剂一般——他不做墨法的淋漓恣肆,而近于平涂的手法,沛沛然混沌一片,在被弱化了远中近景的空间层次里,透着一份氤氲的和谐之美。

可以说,从笔致意味上,不仅可以一窥画者的心态,更可见画者的思考。王未绘画中轻松自若的“表情”,既是他的审美观的体现,也映照着他的人生态度。

乙未冬至后雾霾悄然散去草就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