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耘于青绿山水的王圣龙


文/顾森
来源:艺盘      时间:2018-08-01

俗话说“靠山吃山”。泰安的许多画家多画泰山。苏东坡吟庐山:“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泰山又何尝不是如此,多姿多彩、多角度、多面貌,也是让画手们应接不暇的。怎么画?画什么?这些都是画家们在造境时不断考虑的。1999年5月初,我与王圣龙上泰山。登顶后回望所来的路和环视周围之山景,发现泰山是如此的苍翠幽深,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这些吟泰山的名句自然就从脑子中跳了出来。诗中的一“青”一“秀”,不就是我们眼前的泰山吗!“青”、“秀”二境,正好对王圣龙的画路。泰山称东岳,东岳者,青岳也。这就是泰山在五行中的定位。以此切题,画出泰山的生机和萌动于中的阳气,也不失为一境界。我与圣龙君在造化面前讨论了这些,也是希望能有助于他今后的创作。

记得1998年第一次看他的小青绿山水画,就被其秀雅可爱、醇厚清幽之气所吸引。没想到20多岁的年纪就能画出如此沉稳的作品来。以后又见到他更多的新作,有青绿的,有水墨的。但我更多想看到的,是他在小青绿山水画中的成就。原因很简单,这门历史久远而富于表现力的艺术,在今天从业者并不多。王圣龙有着这方面的潜质,持之以恒会有作为的。

现在有一种流行的看法,认为中国画等同于水墨画。例如山水画,似乎只有水墨山水才是正宗的。其实中国的青绿山水是源远流长的。魏晋南北朝的顾恺之、张僧繇,隋代的展子虔,唐代的李思训、李昭道、王维,五代的董源,宋代的王诜、赵伯驹、赵伯骕、李唐,元代的钱选、赵孟頫,明代的沈周、文征明、仇英、董其昌,近代的郑昶、顾坤伯、张大千等人,都是青绿山水的代表人物或卓有成效者。这其中,李思训、李昭道父子是将青绿山水推上第一个高峰(创派)的代表,王维是用“清丽过之”和“悠闲”的文人风格对青绿山水进行改造的代表,而董源、王诜、赵孟頫等,则是将水墨与青绿融为一体的代表,经明代善作水墨的沈周、文征明、董其昌等人大力发扬,青绿山水成了表现力丰富和文气十足的一种山水画语言。自此以后,真正善作青绿者,首先是善作水墨者。青绿山水成为非一般功力可企及的境界。

王圣龙近年的许多山水画,继续了他在青绿山水上的努力。这种努力,一方面是创作一些以青绿为主的作品,另一方面在水墨山水中很好地融入青绿山水的语言,这两类作品,体现了他在山水创作中的“别有用心”的追求。他画出了更多的山乡风情并加上自己的一些心诣,满幅墨气淋漓,青润而可爱。青绿技法,已渐渐被他作为特殊的“墨法”来使用。这无疑是理解了传统青绿大家的真谛的一种表现。就他的一些以小青绿为主的作品而言,他画的清丽、松脱,可见是在用富于文气的水墨山水造境。总之,王圣龙近来的山水画,正处在一种向形成自己的风格进逼的良好趋势。当然,他要画出更成熟的作品来,还需解决作品中的浑厚之气和章法结构上的问题。但这些问题的解决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能操之过急,因为这些问题的解决,不仅仅只是技法上的积淀,更重要的还有眼界上和修养上的积淀。王圣龙为人“讷于言而敏于行”,性格沉静好思,加之正富于年华又勤奋喜学,刻苦努力。这些都是他的优势。有这些优势并照此发展下去,焉有不成才之理!

——顾  森    

(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生导师、中国汉画学会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