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外之法与境外之境 ——谈赵德勋的山水画创作


文/韩旭
来源:艺盘      时间:2018-07-05

赵德勋先生是一位很值得去书写的青年画家。他耿直爽快,骨子里透着一种山东人特有的豪放气质;他经历丰富,大学美术专业毕业后从事过多个行业,几经沉浮之后又“幡然醒悟”,重新皈依于传统文化的庇佑之下,从此授业课徒、潜心作画。溯源赵德勋的艺术经历,其实就是一段不断地找寻自我、突破自我、实现自我的过程。这个过程往往需要彷徨挣扎、需要历经磨难,不是任谁都能随随便便就坚持下来的。大约自2015年前后,从纷扰世俗中破壁而出的赵德勋很快将自己的艺术潜质挖掘出来,陆续推出了一批震撼人心的山水绘画作品,如《丘壑无言之万山浮动雨来初》《丘壑印象》《高原玉龙》《东方欲晓》《南山有雪》《山村秋意浓》《后山秋色》等,先后在国内多项重大展览中入展、获奖。在他的这一系列作品中,明显地受到北宋山水绘画的影响,追求“细节的真实”和“诗意的呈现”。在画面的处理上多是采用全景式构图方式,尽可能地展现出一种大场景、大气势来,画面讲求笔繁墨淡,安置物象通达精炼,显示了精湛的绘画技巧和造境造意能力。

中国绘画历来强调对传统的继承性,注重与前辈大家在笔墨与图式上的渊源关系。赵德勋早年毕业于曲阜师范大学美术系,受教于齐鲁名家杨象宪、陈我鸿、杨硕诸位先生。在他们的孜孜教诲下,早在1990年代初赵德勋就已从当时的齐鲁画界渐露头角,不止一次斩获全省美术展赛的大奖。进入2010年以后,重拾画笔的赵德勋又很幸运地得到了龙瑞、张宝珠、张志民诸师的亲炙,并因此而迅速找到了自己的笔墨空间和绘画语境,呈现出良好的创作势头。赵德勋的山水绘画从传统法式入手,在元明山水画的临摹与钻研方面下了不少功夫,尤其受黄公望、倪云林、王蒙、髡残一脉的影响较多。同时又从黄宾虹、陆俨少等近现代大家中汲取了艺术营养。当然,“师古师迹更要师心”,在创作中赵德勋并非一味地去模仿前辈大家的笔墨技法和绘画图式,更多的是去探究他们的精神理念和文化意识,进而去追求机趣天然的“法外之法”和苍茫浑厚的“境外之境”。

在绘画的表现技巧上,赵德勋精于用笔、用墨和用水。古人常说“得笔法易,得墨法难;得墨法易,得水法难。”在《薄暮寒江外》《崂山春晓》《过雨青山》《佛光普照》等作品中,笔法取涩势、含而不露,沟皴后再淡墨淡色进行铺染,用墨过渡自然,用水温润明透,既表现出山石的坚凝,又富有意趣和逸味。在山体的渲染方面,虚实结合,明暗适度,恰当地表现出自然界丰富而微妙的变化。树木和枝干一般多用细笔沟皴,笔触含蓄,笔道轻柔,树叶或用花青淡染、或用水墨浅晕,别有一番情韵。在这一类作品中,他有意识地弱化了色彩的运用,而在宣纸上以枯毫淡墨极尽笔墨之变化,于平淡天真中营造出一种野逸的趣味,让画面具有了雅洁淡逸的效果。

注重线条的运用,是赵德勋山水画中的显著特征。可以说,画中的山水符号都是用书法线条“写”出来的。如《行者无疆》《云静远峰清》《我欲青山寻鬼谷》《雨后空林生白烟》《黄落山川知秋晓》《与骥归隐南山间》等作品,以行草笔意入画,线条灵动多变,运动方向变化繁复,利用书法线条的提、按、翻、折、绞转所产生的节奏感和韵律感,来增强画面的写意性和笔墨性。下笔不觉师造化,笔底云烟得心源。赵德勋这一系列的作品中没有在“如何贴近自然物象”的浅层着力用劲,而是注重线形在运行和律动中的自然生发,从而营造出一种大格局、大气象来。比如,他在对山石、苍树、云烟、栈桥、河溪等自然物象的表现上,习惯以干笔、湿笔和长线、短线并用,使繁复的物象在疏密、远近、虚实对比关系的处理中取得了和谐统一。

赵德勋目前供职于济南市群众艺术馆,绘画与工作常常会密切地融合在一起,这让他每年都能抽出大量的时间去写生。通过与大自然面对面、零距离的写生,近几年他的画风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笔墨的内涵越来越丰富,写实感越来越强烈,生活气息也越来越浓厚。如《道访华严寺》《崂山水库一角》《梦里故乡几回醉》《青山渔村》《青山藏古寺》等作品,能够根据情景、心境的需要进行自由组合、变化“成法”,传达出一种强烈的时代感和社会责任感。这样的作品才耐看、耐品,才真正具有艺术价值。不避讳地说,平日里我们看惯了那些匠气十足的程式化构图,看惯了那些不沾地气的习气化山水,总会有一种隔靴挠痒的距离感和困惑感。是啊,没有与大自然的亲密接触,没有生活的积累和对现实的思考,山水画的创作是凌虚蹈空的,是很难能够打动人心的。

2017年8月,张志民先生在“北山云起石敢当——中国国家画院张志民工作室课题班山水画汇报展巡展”启动之始,给他的学生们写下了这样的寄语:“有思想的山水画家不应只关注一草一木、一水一石的自然景观,也不应只留恋于野鹤祥闲云、独吟悲秋的文人情结,艺术家须有一种超越地域、民族和国界的更为广阔的艺术思考。”张先生的这番话,不正是当代山水画创作亟需解决的问题吗?作为一位历经世事繁华的画家,赵德勋对艺术、对人生、对社会有着独特的认知与阐释。我认为,在他精心布局的一幅幅山河相依、丘壑相生的自然场域中,展现的不仅是艺术风格的追求,更多的还寄寓着他对大自然所特有的关注和关怀。从德勋先生近期的创作面貌来看,他已经在“如何融入自然、如何贴近现实”这方面开始了自己的创作实践。如果能这样坚持下去,他还会有新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