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明博士谈山水画创作 | 第一讲


来源:艺盘新视界      时间:2019-10-13

刘 明 谈 山 水 画 创 作

引言

中国山水画以山为德,以水为性,以墨为精,以笔为神,体现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就是在当今摄影和其他艺术媒介迅速发展高度繁荣的今天,我们依然会使用毛笔寄情山水、畅游天地。那么,面对着中国悠久深厚的山水画历史,作为今天的我们在拿起毛笔创作一幅山水画时会感到迷茫和无从下手,或者会产生许多疑问:一幅画应该怎样画?怎样构图?怎样设色?怎样继承发扬传统?又怎样才能形成自己独特的作品风格?等等。因此,我们不仅要会画一张画,还要通过一件件艺术作品的创作找到属于自己的“闪光点”和艺术上的发展方向,最终形成自己的艺术风格。创作不只是关乎表层的技法,更涉及到一个画家的创作观、艺术观、思想观,技法因素和精神内涵,共同组成了画家作品的风格面貌。本篇就是以我的山水画作品作为一个案例来讲述山水画的创作,试图解决以上困扰学习者的疑问,从而树立正确的创作方法,主要分为四讲来阐述。

第一讲:关于山水画创作的几个问题

艺术创作不是即兴表演也不是三笔两笔号称“写意”的杂耍,负责任的创作是一个十分痛苦的过程。画家的灵感和艺术理念要通过笔墨的形式语言表达出来,在这个过程中画家要选用一定的素材、艺术符号、画面构成形式来描绘。创作是艺术活动的最终目的,实现这个目的要有许多前期的知识要学习。创作不是孤立的,它是画家的技法和生活感悟的最终融汇和升华。

一、山水画临摹、写生和创作的关系

初学绘画的人都知道学习山水画首先要临摹,但是对于临摹的具体作用、临摹到何种程度以及在临摹学习古人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吸收什么等等问题的理解比较模糊;写生的目的是什么?对创作有何作用?不是说你去风景名胜区写写画画几张作品就是写生,写生要有目标性,在写生中要解决什么问题。

山水画教学主要分为山水临摹、山水写生和山水创作三部分课程,初学者往往会把这三者割裂开来。临摹写生和创作三者的关系不是先后的关系,而是一个不断往复的过程。在四年的高校本科山水画教学中,一般会进行临摹、写生、创作三个回合的循环,在每个循环中对临摹、写生、创作吸取的营养和目标不同,在循环中学习者的眼界、技术和对传统绘画的理解感悟不断提高,这个学习的过程也是对未来艺术风格取向和目标的不断接近和修正。

1.jpg

刘明  心神无俗  137x69cm  纸本设色  2019

山水画临摹是学习山水画的第一步,临摹不能过于“细致”,也不能过于“粗糙”。不能过于“细致”是指临摹过程中不能局限于原作的一笔一划的得失,不要刻意描摹原作的用笔,要观察和体味原作的整体画面气氛。不能过于“粗糙”是讲要仔细观察原作的运笔精神,注意笔墨的细微处转折和变化,不能是是而非。山水画的临摹主要解决的问题:第一是树石的基本技法,包括树石结构、笔法、墨法、章法等;第二是体会、理解古人的观察方式和艺术语言的表现形式。在一千多年的社会历史进程中,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自然山川的结构并没有发生多少变化,因此要体会古人如何通过观察把自然的山川转变成艺术中的山川,在哪些方面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解决这些问题有助于日后创作的提升。

山水画写生是到大自然中去,观察山川和体味自然。这时你会产生许多疑问:面对真实自然如何下手表现,怎样取舍,如何构图等等。脑海里会浮现你临摹过的古代大师的一树一石,但是古代绘画中树石又好像和眼前你看到的真实树石相差很大。产生这些疑问都是很正常的,要琢磨古人面对自然时是如何取舍如何表达的,这是对古人作品的印证。写生的另一个作用是当你面对着自然山川时要学会与大自然进行“交流”,学会欣赏自然,细心琢磨山川之间的不同特点,不同时间段同一处山川的色彩变化等等。

山水临摹和写生是基础训练和体验,最终都是为创作服务的,画家的艺术才能和潜质也要在创作中得到体现。临摹、写生的经历和感悟,可以使得观赏者在你的艺术作品中更多地感受到你对传统的继承和当代生活的理解。

2.jpg

刘明   溪山怀古   240X150cm   纸本水墨   2018

二、何为创作

什么是创作呢?当我们试图回答这一问题时,似乎找不到明确的答案。创作是画家用一种适合自己的艺术语言表达画家本人的艺术追求和思想,且能与观众产生共鸣。艺术语言和思想的表达又要和古人、当代人的作品拉开距离,以形成自己的风格独特样式,这样的作品才有艺术价值。创作就是创新,新的东西不一定是好的,但是不新的东西就是重复别人而失去了艺术的魅力。

纵观山水画史会发现我们所崇拜和欣赏的画家都是因为他们作品的独具风格引领了当时的艺术潮流,也奠定了他们在画史中的地位。艺术的最大魅力和价值就是创新,但是创新不是简单的标新立异,要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继承与发扬传统艺术,重在发扬,发扬以创新而延展。继承并不是对过去艺术成就的重复沿袭和某种笔墨语言形式的模仿,对传统的继承重在继承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创新是运动的发展的,在不断创新中凝聚着和丰富着永恒的优秀传统。以真诚的态度和敏锐的心灵去体验和表现当下的生活状态,以平静的态度去体悟和思考人生,不断地用独特的眼光去审视和创造、总结和更新。

3.jpg

刘明   泰岳祥云   245X124cm   纸本水墨   2017

三、笔墨与笔墨精神

笔墨是我国古代哲学思想在绘画意识领域内的折射。“笔墨”包含着两层含义:一层是用笔用墨的技法,另一层是通过笔墨的技法反映出来的中国“精神气质”,也就是笔墨精神,笔墨精神是指通过笔墨的表现性以及笔墨的审美意味和情趣反映出来的民族品格、时代特征、人格精神以及形而上的艺术思维方式、宇宙意识、天人合一的思想等。笔墨不仅是一种技法,更是一种中国民族文化精神的化身。

1.笔墨精神。笔墨精神是不变的,但笔墨技法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北宋的山水画经历南迁后,水墨淋漓的笔墨运用到创作中,从而产生了马远、夏圭等不同画面意境的山水作品。到了元代山水画,书法性引入到山水画的笔法中,山水画中的用笔变得更加丰富、含蓄。纵观山水画历史的这些变化,我们可以看出笔墨的技法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契机使得用笔用墨的方法发生了改变,也就相应地产生了不同风格的作品。山水画在探索过程中要以开放性和容纳性的心态去继承我国各个历史时期优秀传统文化,继承中国山水画的笔墨精神,并且大胆借鉴和吸收外来的文化,才能使我们的作品具有时代气息、又不失传统精神。

2、笔墨当随时代。这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对初次创作者来说也是一个绕不开的问题,真正理解它的内涵有助于在创作中发挥主观性能动性。笔墨当随时代是指艺术要符合当代人的思想和审美,艺术作品是艺术家所处时代整体公民思想意识状态的一种反映。元代的绘画和宋代的绘画用笔是不一样的,没有好坏之分,都是那个时代的艺术家真实情感的流露和反映。理解了这一点有助于在创作实践中敢于实验、创新。

4.jpg

刘明   苍海   139X69cm   纸本水墨   2016

四、当代山水画应该具备的品质

我们在进行绘画创作时,时常会问到作品有无好坏的标准?下面我们就来探讨这个问题,并且提出了几个大的标准,我认为只要是在这个标准之下,都可以尽情的发挥自己的艺术创作能力。由中国美术家协会、江苏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和江苏省文化厅共同主办的“2005年中国百家金陵画展”展览活动要求中对于中国画的创作也进行了比较清晰的描述:“中国画同样应该具有现实品格和现实精神。所谓现实品格和现实精神,就是说中国画应该面向现实、面向人生、面向自然,应该从社会现实生活、从大自然中汲取创作的源泉,而不是满足于模仿古人,满足于闭门造车,脱离现实生活、脱离现实,中国画应该对社会文化,对大众精神世界产生积极的作用。”因此当代山水画应该具备以下品质:

5.jpg

刘明   蜀中牧歌   139X69cm   纸本水墨   2015

1、民族性。民族性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的具有民族特征的、能体现本民族精神气质的综合品质。我们在学习和研究中国山水画的传统时,不能只盯着传统山水画中的笔墨技法程式,还应该通过笔墨技法体味到所蕴含的中国民族文化的笔墨精神。只有在继承笔墨精神的基础上,不断地拓展笔墨技法,把我们当代人的审美情感和民族文化精神相结合,才能使中国山水画不断发展。

2、时代性。一个时代总能产生属于那个时代的伟大的优秀作品,从原始社会创造出的无与伦比的彩陶艺术到宋代人的全景山水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艺术财富。由此可见每个时代的艺术品是不能复制的,都是那个时代精神风貌的反映。我们当代人生活在高速科技、快捷交通和信息时代里,这些人们赖以生存的当代因素时时刻刻地影响着艺术家的创作。作为一个当代山水画家,更应该创作出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山水画,否则就作品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3、正能量。艺术是民族精神的反映,也是每个时代总体特征的“精神气”和“正能量”。当代山水画是中国山水画发展到当代的具体反映,熏陶和感染着我们的思想境界,它应该带给大众精神享受的同时也应该使我们产生思想上共鸣、灵魂的思考以及对整个社会的精神陶冶。

4、历史继承性。当代山水画的历史继承性包含两方面:一是对历史的继承。当代山水画是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的对当代社会状态和审美状态的反映。是传统山水画精神内涵在当代社会的一种文化延续,这是对历史的继承;二是对后世的传承。这个审美标准除了对过去审美标准的继承外,还要对后来的山水画有一定的可传承性。只有这样中国山水画才能不断的被继承、发展和延续。

5、开放性。纵观中国的美术史,中国画在它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不断地汲取融合不同民族的艺术养分。比如“吴带当风”的线描方法就带有印度佛教绘画的影响。“没骨法”也是从波斯传过来的,后来被我们吸收融合了。还有明代的“波臣派”也受到了西方的光影素描影响。因此,艺术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在发展过程中要不断吸收和接纳其他民族的优秀因素,相互交流、相互吸收、相互促进。

6.jpg

刘明   心驰地远  180X92cm    纸本水墨   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