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利写生(二) | 2006年河南太行山写生


来源:艺盘新视界      时间:2019-10-12

丙利写生

1.jpg

陈丙利:

山东临朐人,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现为山东艺术学院教师,

艺术品鉴藏与市场研究工作室导师。

南开大学艺术与艺术品投资方向博士,

天津美术学院中国画系学士、硕士。

2015年应邀赴韩国东国大学艺术学院讲学。

出版有《澄怀观道—陈丙利山水作品集》《明心见性—陈丙利作品集》《境由心生—陈丙利山水画作品集》《大道之行—陈丙利博士毕业展作品集》《山水观我—陈丙利作品集》等。绘画作品被中国文学艺术基金会、吉林市画院、无锡市书画院、吴冠中美术馆、南开大学哲学院以及韩国东国大学艺术学院等单位和艺术机构收藏。


写生

写生是绘画中常见的词语,是直接以实物或风景为对象进行描绘的作画方式。翻开画史,早在魏晋时期就已有关于山水画写生的相关论述。唐朝张璪的“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也是成为写生与创作相辅相成的重要论点,在千百年的时间里,被无数名家、画家以实践验证。

在国画中有成百上千种技法,最为知名的就有山水二十四皴、人物一十八描等等,仅论山水皴法,表现南方秀润平缓的披麻皴与描绘北方遒劲宽阔的斧劈就是最鲜明的分类。这些皴法皆是古之贤者于现实的艺术实践中依据各类山石、草木不同形制结构,加以概括归纳而创造出来的表现形式,画是对现世真实的映照。

时至宋元,“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是对审美观的更高要求,文人把个人的主观感受注入到画面之中,是中国画的升华。

过去常讲“天人合一”的思想境界,写生便是对自然的复述与解读过程,在解读中,画家们依据眼前之景,复绘纸上,既不脱离眼前,又将心中所思之景附和,这是造境。

明王履提出:“吾师心,心师目,目师华山。”可见,画自心而始,心随目而动,目之所及的华山就是本源。从自然中汲取灵感,在内心赋予情感,这是写生所能提供的养分。

到如今写生是画家们提升自己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途径,画家的写生作品也饱含着画家对自然的感悟与生活和艺术交融的理解,由于写生相较于创作而言,既包含了画家的情感,又不会脱离现实,因此写生作品更易理解,也是了解一位画家较为的直观的方式。

2.jpg

2006年河南太行山写生

3.jpg

这组写生作于2006年8月,秋意渐浓,此时正任教于衡阳师范学院的陈丙利老师带着学生来到河南林县红旗渠附近写生。

看到第一幅作品时,第一反应就是湿。浓浓的雾气裹着厚重的水气弥漫在树林之间,黑压压的一片但是并不让人觉得窒息。不远处有棱有角的巨石压在下方,向我们展露着来自太行山石特有的大刀阔斧;远处的木叶借助着迎面两棵树木的掩护,在迷霾中影影绰绰;再是闷湿,终归只是雾气,当阳光洒落,这片压抑一定躲得干干净净。

果不其然,当阳光透过厚霾穿透树林时,洒脱的光就轻灵的绕开枝叶的遮挡,铺洒在地上,于是便有了这斑驳的暖色斑点。阳光是天生的画家,在画纸上肆意的将浓淡干湿描绘进去,近前的小草与磐石结合在一起,刚与柔都无法分清;湿气尚未完全消散,依稀间澔澔汗汗,流离烂漫。

此情此景,我绝对相信自然的真实,这便是写生的妙处。黑格尔说:“艺术的使命在于用感性的艺术形象的形式去显现真实。”陈丙利老师笔下的真实也正是以感性去感知自然,以造化为师,是他“以我手写我心”这一准则最适合的路,也正是有这样一份感性,十年后再拿过这两幅作品仍能保持最初的本心。

当五年后再画太行,画中再多一份隐士般的雅逸,借此我们也能见写生与创作的不同表现。不知各位看官是如何看待写生与创作的不同呢?

4.jpg

太行小品系列之一  45cmx45cm  2011年

5.jpg

太行小品系列之二  45cmx45cm  201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