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云变幻 美若甘霖——李敏绘画作品赏析


文/王艳秀
来源:艺盘      时间:2018-06-26

我认识的李敏个子不高,身材窈窕,面容清秀,眼睛里透出的永远是纯净、温和与善良。她虽然是一位已经有十几年教龄的大学老师,我见到她却总是直呼其名,那是因为总是觉得她很单纯、直率、不事故、好接近。和李敏交往很放松,永远不需要绕弯弯,因为她是一个有一说一的人,她没时间没精力去猜忌别人,也没有揣摩别人的意识,我想正因为有如此的性格,才会使得她在自己所钟爱的绘画事业上能够不断进步。

爱屋及乌,喜欢她于是对她的画也多了份喜爱与研究。李敏的绘画作品属于工笔画中的重彩画,在品读李敏作品之前我要阐述一下我对工笔重彩画的理解,我想这对理解她的作品大有好处。宋代以后的中国绘画大多以水墨为主,而宋代以前的中国绘画则是色彩的世界。敦煌莫高窟的壁画基本是用矿物色绘制的,画师们把有颜色的矿石和土研成粗细不同的粉末,用胶水粘合后涂在墙面上,画面多时用色块和线条来表达,我们现在多用岩彩画来命名它。而在唐代《簪花侍女图》中,画家则用水色做底,再薄薄的覆盖上较细的矿物颜料,水色与矿物色相互映衬,再加上清晰的线条,细腻的润染,比较前者,效果更加的细腻,我们称之为工笔画,而现在所谓的工笔重彩画正是介于岩彩画和工笔画之间的画种。

李敏的绘画作品大都以厚实的熟皮纸为载体,根据画面的需要,先用水色做底,后用粗细不同的颗粒覆盖在上面,产生了水色与矿物色相互交叠的效果,这就引出了重彩画或岩彩画在材料上的重要特性——叠,为了清楚的表述这种特性我举个例子来说明:如果我们需要一种绿色,我们该怎么办呢?在油画中、我们会调和兰色与黄色,但在重彩画和岩彩领域,多是把石青色涂在黄色上面,由于矿物色是颗粒状的,所以底层的黄色会透过表层石青色颗粒的空隙,与石青色共同作用于人的眼睛,从而达到绿色的效果,而这种由重叠而产生的美丰富而富于层次,底层的黄色似乎拥有了某种羞涩和内敛的特性,而画家李敏就很好的把握了这样的特性,并把这种特性发挥到了极至,站在她的作品前,仔细体味那种由于颗粒相互交织而产生的隐隐约约、若有若无的迷人气质,犹如烟云变幻流淌其中,令人遐想无限 。李敏的画含蓄、空濛,充分表现了现代人的内心世界。她借助颜色消除物象之间,物象与背景之间的界限,使之融合于色彩的包围之中,不分彼此,让观者在一片色的浸透中去寻找她对画面的感觉。之所以能产生如此浑然一体的画面,是由于她摆脱了传统工笔画的一成不变的“三矾九染”的绘画语言,逐渐突破了原有的绘画模式,改变了传统工笔画设色上的单一性,努力吸收借鉴西方绘画的色彩理念和表现技法,来丰富现代工笔画的色彩表现语言,增强画面的色彩效果。并且在她的创作中,除了使用原有的传统绘画材料国画颜色、水彩颜色、水粉色、丙烯色以外,一些新工具、新材质比如天然矿物颜色、高温结晶颜色以及金属箔等也被广泛运用到绘画中来。材料的多样性,技法的丰富使各种不可言状的特殊肌理制作被运用于她的工笔画中,并与传统技法中的浸化、晕染等技法相融合形成了新的语言系统和传达方式。除了传统的渲染技法外,各种拓印,皴擦,喷染,积水,褶皱,贴箔等方法都被大胆的运用于到画面中来。画家在绘画过程中,探索性的利用各种新材料尝试制作各种不同的肌理效果,使肌理制作处于一种既控制又非控制,既在意料之中又富有偶然性的过程,使绘画变得饶有兴趣。在李敏的作品中,除了对于材料本身质地特征的表述和运用材料很好的表达内心情感之外,我还看到了作为艺术最本质精神的创造,这也是李敏作品最打动我的地方.

传统的中国画家很喜欢回望过去,这表现在过去,也发生在现在。无论是宋末元初对李郭画派的追捧,还是模仿成性、衰败没落的清代画坛;无论是众多画家风格上惊人的相,,还是把齐、黄奉若神灵的当代画坛;许多先入为主的东西取代了画家内心珍贵而独特的感受,在他们的作品里我们只看到了世故的经验和无聊的技巧。不过在当代也有一小部分的艺术家,对于当代国画界来说,他们边缘而冷静,为了追求艺术的真谛,努力的探索,画家李敏就是其中的一员,她兼收并蓄,无论是中国传统绘画、敦煌壁画、日本画,还是西方的绘画艺术,李敏已经打破画种的界限而进入自由的创作世界。

艺术的生命力似一棵常青藤,只有深深的扎根于磐石缝隙间的泥土才会寻到用之不竭的水源。重彩画为李敏打开一扇通往精神世界的大门,欣赏她的作品,我们会在多样的手法和斑斓的色彩中看到一位女画家安静、细腻、善良、纯真的内心世界,李敏的绘画传递的美如甘霖一般慢慢浸润着我们的心灵。

当我问她为什么如此痴迷于绘画时,她说:“作为工笔画家只有坚持不懈的实践,探索,创新才能拥有属于自己的光明的艺术之路。

单纯、善良、直率使得李敏能潜心于自己的绘画事业,创造是艺术永远的主题,聪明的画者也一定不会停止探索的脚步,我相信,李敏的艺术之路是光明的,我们期待着她更好的作品问世,更祝愿她的艺术之路越走越宽!

我祝福画家李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