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情的树


文/净雨
来源:艺盘      时间:2018-06-25

这是关于一棵树的联想。 我们被抽象的流动性所困扰。关于风景画的主题,似乎是自然爱好者永远不变的一种寻求和享受。有时经常会这样,看到一幅作品时会突然有一种强烈的仿佛来自前世的某个记忆跳出来。它是什么?它在哪里见过?类似的作品曾经有过? 前几天,我很偶然地进入一个叫邹积平的油画家的博客,看到了它。它让我的大脑至少运转了半小时左右,想起来了。是荷兰的抽象派大师mondrian的作品,在他的几何图形里,极少之其中两张画:red tree (红色的树)和gray tree(灰色的树)。 创作时间大约在1919年初。当年看这两张油画时,所产生的强烈的超越色彩的感觉,仿佛至今还在心中激荡。 那个时候,才知道抽象的东西亦是一种绘画的基本元素。之后,有人说他是冷抽象。这三个字表达了他作为一名大师的独特之处——他不是流入一般的审美。他只是他。他就是他。 于是, 为了找到这两张图片,我费了很大的功夫。它们并不是M的最代表作品。 而邹积平似乎不是。他的画非常简洁甚至有时色彩也比较明艳,但是,他们共同拥有对于绘画的感受,也就是画家对于世界的感受。 我们把这叫作移情。 是不是艺术之间,我们所有人对艺术的形式与表现手法的探求,或欣赏和体验时,都带有明显的说不清楚的那种移情? 然后我在邹的画作里,一幅幅地看过去,里面有写实的、抽象的及各种写生、素描以及很认真的艺术创作。各种题材的似乎都有猎及。 最后我还是停留在那张看似非常普通的《树》的画作上来。“克服自然的表现又不违反自然本身的真实”,Mondrian曾经说过。 的确,它有一种淡淡的、雅致的伤感在里面,蓝底,灰树,在画家邹的笔下,没有突出什么,也没有表现什么。它只是存在着,让我们的主观信心与态度,以最大的理解去接受这种艺术家之间的非常奇异的“移情现象”。 说心灵沟通也可以。

这个世界,本来就是人类通过自主情感来给予它各种想象力和所谓灵魂的。 Mondrian的〈灰色的树〉,和邹画的中国蒙古草原上的树,似乎没有太多雷同之处。但是,那种抽象的目的已经同时达到了。他们共同,在不一样的时空里,将变化无常的、各式各样、名目不一的树,限制在一个非常有意思的固定的范围内。 我把这称作是移情在一起。如果有人误解,认为是这样或者那样,那么我这篇文章就是对画家的亵渎。 我想表达的,只是艺术家的心灵世界、观众的审美情趣,有一种可能性,这种可能性创造着一次次偶然的相遇,雷同的相遇。 其实是心灵与世界的相遇。 在那个瞬间,过去、现在及未来,那种紧密的联系,全部都不朽地投射到这棵树上了。 真的很奇妙。 只有一张别人从后面偷拍的照片,让我看到了邹画家在野外写生时的极度不易。 他在写生时,那些树的面前,身处在烈风狂吹的草原上,我相信那个时候,他根本脑子里没有Mondrian这个人,或者想起他的什么作品来。从照片上看他当时在写生时头上包裹得严严实实,是为了抵制草原各种风沙和虫子。 我去过草原,我知道那种感觉是什么。

接下来我又想说说心灵的力量了。 冷抽象派大师Mondrian的几何风格只是对后来的建筑与设计影响很大。 我们都知道,人类对抽象的认识,仅令是外部世界在人心中引起的动荡的结果,它不是真实的东西,却有着现实的根柢。即使表现的是非常普通的日常风景,它同样有着神秘的暗示。 比如Mondrian、van Gogh等人。我们很难理解他们对物体真正认识的含义,也很难理解十字形柱的由来,以及这种结构为什么会产生对后来的作品那么大的启示功能。 无意识,就是这么直接、鲜明和富有活力。它的性质,就是为了保持人类的统一性。 我从没想到, 原来,大师的作品,同样可以自由运用于其他人的心灵。 抽象只是一个名词,它代表的意义,就是与现实的主体,进行的一场心灵的较量。 心灵在宇宙中是否永远存在?并且相互传递着神秘的信息感应? 我非常喜欢邹画的树,自然,纯美,透露着新鲜的气味。我不知道他是否看过Mondrian的作品,是否受到过他的影响。 但可以肯定的是,Mondrian的红、灰色的树,确确实实受到毕加索、勃拉克的分析性立体主义影响,色彩上仅限于灰、绿、赭三种颜色。对确定主题进行不断抽象化的唯一组画——著名的《树》,诞生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 而今天,时间已经过去了近90年了,我却在一个中国画家的博客里,再度发现了它们不事逢迎的身影。 艺术也在移情中。 甚至他们两位,一个叫mondrian, 一个叫邹积平,完全不同时代、不同命运和不同身处环境的艺术家,他们的长相,竟有着几分相似! 这实在是太神奇、不可思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