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画面流淌出思想的声音


徐永生和他的绘画艺术——王家莉
来源:      时间:2017-03-20

文/王家莉

展开画面,在充盈着艺术气息的画面上,我们可以寻到一条画家苦心经营的思想的轨迹:何处起笔,何处着色……可以读到画家本人的艺术构思,他的思想在展开画面的瞬间,在仔细展读的过程中,已传射出来。在灵犀之间,触感到他思想的跳跃,他灵魂的飞奔……

这是徐永生近期创作的佛教题材系列给人的印象,也是画家本人深入佛教而有了深刻感悟之后的心灵的展现。正是这种展现,让画家在多年的探索道路上,产生了一丝顿悟,从而在创作题材上开始了一次全新的、打破原来的艺术表现形式的新的尝试。

徐永生属于内秀的画家,为人平和而多了些与世无争的淡泊。正是他的这种个性特征的融入,他早期创作的作品,常是以细腻的人物刻画取胜。画家笔下的人物是感性的、恬美的——那是画家本人所理解的一种美,一种超越世俗的美的境界的营造与建构。

线条是徐永生绘画艺术最显著的语言符号,画家以具有个性特征的方式解读和重新构建着他笔下的艺术形象。他的线条是柔和的、流畅的,这种柔和、流畅与画面的主题人物,背景处理和谐地相融在一起,而画面的美便在这种和谐中流泻出来。在他创作的佛教题材《十八罗汉》中,线条成为画家建构艺术形象最充分的语言。

变,是画家不断超越与创新的意义之所在,这种变可以是思想上的蜕变带动创作上的某个表现领域的转变;这种变也是画家经历思想的拷问与沉淀之后的表现形式的打破与重组。徐永生是一位有思想、感性而又理性的画家。因了他的思想,他不能用简单的物象的组合来图解他所理解的意义;因了他的感性,他的画面多了些丰富的情感元素;因了他的理性,他悟出守与变的哲理。

2006年,是徐永生创作道路上进行创作大转变的一年,也是画家断思索之后在更高层面上表达艺术思想的一次超越。这一年的印度之行让他领略到了佛教的魅力,而正是他与佛教人物的对晤,引领他在心灵的震撼中浏览了一种跨越时空的历史与现时代相交融的美……有关历史的思想在瞬间被激活了。

一段时间里,徐永生痴迷于对佛理的研读,而正是这种对佛教由浅入深的理解,他产生了以佛教为绘画题材的创作冲动。之后,他的佛教题材系列脱颖而出,成为画家本人的一次成功的尝试,而我们也能从中清晰地看到画家风格上的创新。

画面之境界营造。艺术所要达到的最高境界便是营造境界,因它不是物质组合后的一般体现,而需画家对绘画语言的理解与驾驭能力的独特性。在其作品《十八罗汉》中,画家将禅理运用到画面上,在色与墨的和谐交融、光线的强弱对比中,充满了祥和温馨,似乎可触感到画面人物的意识流向和音韵的律动。在这画面的营造中,我们能感受到一个仙乐萦绕、吟诗诵经的圣殿般的境界描述,而不得不满怀虔敬之情去顶礼膜拜。画家通过繁复而勾勒细致的人物塑造,将其所领悟的佛教思想以传神之笔透射出来,传递过来。这是画家经历一番佛教洗礼后的艺术形式的再创造、思想上的再剖析。在《林岳吟游图》的画面上,云霭低垂、云雾凝重,山势突兀险峻,在浓重的笔墨中,寓有“山雨欲来之势”。风,在劲吹;云,在纷乱;人物衣袖飞舞,他们的脸上在笑……此刻,山在动、云在动、人在动,而心也动了……这是怎样一个境界!

人物之丰富立体。看他新作《林岳观云》,其画面构图大胆而富有新意,将背景与人物的处理形成鲜明对比。画中人物在这对比中不仅没有被弱化,而是在画家疏与密、紧与松的艺术建构过程中,让人物丰富、立体起来。

笔墨之意蕴淋漓。展读徐永生近期的作品,可以看到他的笔墨语言更显苍劲、泼辣了。画家的笔墨多了些大气,多了些放,而相对的是少了些局部处理上的紧迫感和压抑感,整个画面布局合理,协调有序,仔细品味,更多了些浓厚的笔墨味道……他的作品《烟山诗话》在画面淋漓的墨气中,传达着画家本人对山水画的图解形式,从而更好地将山水画与人物画融为一体。

徐永生是一位懂得如何生活、如何做画的人。生活中的徐永生是感性的,他喜欢让生活有着绘画的色彩;而艺术中的徐永生,依然是感性的,他的感性释放着色彩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