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在青山中 云深有知处 · 为学三问 ——评著名画家魏云飞


文/张天羽
来源:艺盘新视界      时间:2020-08-31

《写生四》 魏云飞 35×55CM


事实上之所以而围绕魏云飞作品的学术讨论会如是热烈,是因为其以作品实践引发并作答了的三个于中国山水画坛内一直备受热议的问题。

俗雅可为定式?

《说文》载“俗,习也。”,意概人们普遍流行的习惯与做法。所以《荀子乐论》中“移风易俗,天下皆宁"的“平凡";陶渊明《归园田居》中“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的“世俗";《汉书·刑法志》中“孙卿之言既,又因俗说而论之"的“流行",皆为中性。而苏轼《于潜僧绿筠轩》中的“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才是“庸俗"。由此可见任何“俗"因素里都有接近平实的一面,这就要考量艺术家如何将其抽离出来的功夫。

《写生五》 魏云飞 34×53CM


美术史上,青绿始为山水之发端时,以金碧之富丽辉煌呈现山河之正大气象,于唐至宋皆为审美主流。而即便是以今天的审美标准再去翻看唐宋时期的青绿山水作品,便如我们置身磅礴瑰丽敦煌壁画,抑或赏玩浑厚斑驳的商代青铜一般,艺术本身的强大感染力很难会让滋生出“俗"气之感。

《写生六》 魏云飞 33×47CM


所以在魏云飞看来,青绿归为俗品,一方面有审美标准的变化原因,另一方面也存在着画家用色不当,使青绿风貌沦为庸俗。


《己亥山水写生系列之八》 魏云飞 36×53CM


事实上,“雅俗"以文人画审美而成评价标准的思维定式,与我们长期的美术教育习惯不无关系,“于学画之初‘雅俗',界定都是比较明确的,老师们会说金农、‘南北宗论’、‘元四家’,格调为高,是雅”——这种默认文人画的审美原则统领绘画史的标准的观念,可以说是忽略了文人画仅是中国美术史博大精深的蕴涵中的部分这一事实。所以当魏云飞饱含浓郁院学正统的书卷文气的青绿山水作品出现于画坛时,便很好地唤回了人们对这一事实的认知,于是不得不将长久以来思维定式中的“雅俗"观念分开而置。


《己亥山水写生系列之九》 魏云飞 36×53CM


而魏云飞之所以于此点上能收获不少认同,是因为其“重置"的界定概念并非是平地拔楼,而只是将我们拉回至宋代绘画的审美标准——空淡、虚灵、程式化强的水墨的不一定就是“雅"明艳、工细、制作性强的青绿不一定便是“俗"。而是要适景而置,以最恰当的形制处理最自然的风貌,笔墨真诚、意境真切便会获得“雅俗共赏"艺术和谐,而附庸风雅的矫揉造作,甚至要比“俗"更庸俗。


《己亥山水写生系列之十》 魏云飞 36×53CM


“譬如绘太行,明明是苍凉悲壮、磅礴大气,却还要静幽空灵、清风云淡便不是自然的优雅,而臆造的媚俗"所以对雅俗的概念界定,不可流于任何表现的形制、条框、样式,而是于表现之前内涵、审美、情致。


《己亥山水写生系列之十一》 魏云飞 36×53CM


魏云飞的画作提醒了我们:一幅国画作品里最为首要问题并不是“雅俗"之界的问题,而是笔墨真诚与否的问题。“很多时候,作品之所以不能打动人,并不是因为笔墨不够华丽,而是艺术传达的情感不够真实。”所以主次不分的结果就是出现了部分艺术家作品为了“避俗"而呈现了“避世"的效果一一一不敢重色、不敢刻画、不敢描绘,那便就失去了绘画本身的意义。


文/张天羽(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学博士、文化部《艺术市场》杂志副社长兼副主编)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