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晓阳的山水画实践丨心穷万物之源,目尽山川之势


来源:艺盘      时间:2020-05-23

《论语·雍也》谓“知者乐水,仁者乐山”,孔子此论,虽非针对绘画而言,然而历代山水画创作中总是或隐或显实践着这一理想。在王伯敏看来,“智者乐水、仁者乐山”之论,“把道德观念与对自然景物的欣赏联系起来的说法,尤其对后世士大夫画家的审美思想影响极大。”而在此实践中,山水画家又将之逐渐演化为“乐山水者必为仁智者”,不仅如此,甚至包括对山水画的欣赏也成为“仁智”的象征。因此在山水画的实践和创作中,以山水创作抒情明志,便成为画家努力的方向;而人们对山水画的喜爱和欣赏,也就是不言而喻的事情了。

刘晓阳  碧山秋云  69x69cm

山水画家刘晓阳,几十年如一日,一直潜心于山水画的创作,并成为这一理念的坚定实践者。在他的山水创作中,正努力实践着由“真山真水”向“仁山智水”的转化。

但这种转化并非易事,不仅需要大量的实践,也需要长时间的揣度和运思;不仅需要形而下笔墨等技法的锤炼,也需要形而上理念的导引;不仅需要实践,还需要不断地读书和思考。前两天,与晓阳君谈及郭熙《林泉高致》,心有同感。《林泉高致》不仅在理念上,更在具体实践层面上给出了方法和途径:“何谓所览欲淳熟?近世画工,画山则峰不过三五峰,画水则波不过三五波。此不淳熟之病也。盖画山:高者、下者、大者、小者,盎睟向背,颠顶朝揖,其体浑然相应,则山之美意足矣。画水,齐者、汩者、卷而飞激者、引而舒长者,其状宛然自足,则水之态富赡也。”

刘晓阳  岚光入座  69x69cm

籍以此段,或可加深对刘晓阳山水画的认识。

一谓变化的丰富性:其错落有致,恰如老子所言“长短相较,高下相倾”之姿态。而在晓阳的绘画中,恰恰苦心经营,以使山、石、水、树等,各展其形,各尽其态,其丰富性便无声融入画面的高低错落之中了。

刘晓阳  秋山图   69x69cm

二谓情态性:如水之“卷而飞激”、“引而舒长”,此皆水之姿态和变化,更是人之情态和意态。可以从三个方面理解:一是对象之姿态,二是作者之情感,三是二者之融合,即“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物我一体”。而晓阳的创作中,总有大片的水面,或平静、或泛波;或舒缓、或激荡,更兼以水口与飞瀑,或以精细刻画,或以大笔涂抹,此不正是上述之水态与情态吗?籍此,晓阳创作中的“致”与“情”,便无声地融入如王微“望秋云,神飞扬,临春风、思浩荡”的境地中了。

刘晓阳  雨余树色润   69x69cm

三是情境、意境,即因景造境、因情造境。如果没有情的注入,则物是物,人是人,二者毫不相干。仅仅对物象的模写,则必不感人。正如马致远之“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若只此句,好则好矣,总是直白。但随后一句“断肠人在天涯”,使得前两句描述一下有了生命:由具体的物,转化为人化的世界,成为故乡的符号,使得整个画面充满了情绪、情感和温度。而绘画亦应如此。而要完成此种超越,晓阳的绘画,又须在《林泉高致》“四可”的基础之上完成更大的突破,这或许是画家下一步要思考的问题。就“四可”来看,即“世之笃论,谓山水有可行者,有可望者,有可游者,有可居者,画凡至此,皆入妙品”,当然,今天看来,这并非山水画创作的全部内容。

刘晓阳  春深   69x138cm

最后,我想借用龚贤的一句话作为对晓阳绘画的概括和期待:“心穷万物之源,目尽山川之势”,不仅如此,还要“坐看云起”、体“云卷云舒”。 

明亮于2020.04.16天色微明之际

刘晓阳作品欣赏

刘晓阳  溪山初雪   138x69cm

刘晓阳  溪山晴照   138x69cm

刘晓阳  溪山微雨   138x69cm

刘晓阳  溪山云起   138x69cm

刘晓阳  寒林空见日斜时   68x68cm

刘晓阳  山碧林光静   68x45cm

刘晓阳  山川清气   69x138cm

刘晓阳  雨余树色润   68x68cm

刘晓阳  云山图   69x138cm